首頁> 其他類型> 武則天傳奇> 第五十二回無心插柳光耀門楣顯新貴籠絡庶族革除門閥得人心

第五十二回無心插柳光耀門楣顯新貴籠絡庶族革除門閥得人心

2024-09-29 12:03:02 作者: 暮淺安

  顯慶四年(659年)徹底拔除長孫無忌的這場大戲,檯面上互斗的人物命運迥異。所有的紛爭,其「表」是元老與新貴之爭,其「里」卻是階層利益的碰撞。

  鬥爭的根源在於魏晉以來有名的「門閥」制度。

  門閥,又稱「閥閱」「世族」或「士族」。總之就是好出身。「閥閱」的詞源,就很說明問題,古代的官宦人家,門外都有兩根大柱,左為「閥」,右為「閱」,是用來張貼功狀的。後來人們就以「閥閱」來指代顯赫人家。

  門閥制度最初形成於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鼎盛。

  西漢的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由於當局十分崇尚儒學,所以當官的多以讀經起家。他們的官做大了,就喜歡授徒講學,把「學而優則仕」的訣竅往下傳,以至門生故吏遍天下,漸成勢力。其子孫也由於家學淵源,而能夠繼續做官。這麼延續下去,到了東漢中期,就有了世代為官的「大姓」。

  東漢的締造者劉秀,在開國後大封功臣,造就了漢以來的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豪門。到了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正式確立「九品中正制」,把門閥制度以立法形式加以確認。這個選官的辦法,實際上是典型的暗箱操作,即由各郡推選出有聲望的人作為「中正」,並按照才幹分為九等,以備朝廷分配職務。那麼,選誰不選誰,被推選者才幹、人品如何,全由主持選拔的「大中正」說了算。

  要是大中正既「中」且「正」,那倒還行,可以保證人才的質量。可惜天下沒私心的人太少,因此推舉上去的人不僅全是豪門子弟,而且難免有品行不端的阿貓阿狗,混雜著一大批無能而又驕奢的廢物。

  在漢代,被舉薦的叫做「秀才」「孝廉」,結果老百姓編了順口溜大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南北朝時期,豪門士族控制了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大部分資源。晉南渡以後,琅邪大姓王導、王敦擁立司馬睿為帝,世間就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可見其勢力之大。

  

  那時候,山東(泛指黃河中下游)有崔、盧、李、鄭;僑姓(南渡人士)有王、謝、袁、蕭;吳郡有顧、陸、朱、張,都是「金枝玉葉」。

  士族不但掌控國家資源,享受各種特權,而且嚴重鄙視庶族,眼睛都長在腦門上。

  士族可免徭役,婚姻還要講門第。在日常生活中,士族一般不與庶族往來。想要鑽空子,門都沒有。

  豪門大姓把天下的好處占盡,這就不說了,關鍵是這一窩窩的「水葫蘆」繁殖得太旺盛,會侵害到兩大力量的利益。

  一個是侵害了皇權。朝中儘是豪門大姓的人,名義上的最高執政者的號令,只要是不符合士族利益的,就可能出不了宮門。

  另一個是堵塞了寒族子弟的上進之途——豪門手中的鐵飯碗、金飯碗、編制、名額、好部門、好位置,憑什麼讓給你們這幫窮小子?

  豪門士族,就這樣上欺皇帝,下壓寒門,成了誰也碰不得的「精英階層」。

  長孫集團所代表的,是創建李唐王朝的關隴貴族群體。只要是他們的子弟,條條大路通長安。僅以長孫無忌為例,家族中有多人官居四品以上,兒子皆任要職,族中子弟乃至族孫也都蔭襲不斷。一門高官數十人,遍布長安與各地。

  這個集團中的頭面人物,彼此又都是親家,長孫與韓瑗、來濟、于志寧、柳奭都有聯姻。親戚之外,還有門生故舊,枝葉蔓連,拔起蘿蔔帶著泥。在當朝得意者,只要查一查背景,都有譜系,都有淵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皇帝當然也能認識到這群特權階級的危害,第一個真正有意識地削減特權的是隋文帝。他大刀一揮,宣布消滅這萬惡的「九品中正制」,同時開始實行「科舉制」,把門閥制度砍開了一個大口子。

  可是萬事開頭難,直到唐初,科舉製取官的人數還是非常少,一科只有幾十人,晉升速度也極為緩慢。而勛貴子弟上升極快,官都做得很大。

  以上就是長孫無忌集團之所以專橫於朝的一個大背景。武則天就是屁股坐在「庶族」位子上的「貴族」,所以她當然不能允許「士族」作威作福。

  庶族地主是中小地主,他們在國家政權的底層,與社會基礎、人民群眾有較多的聯繫。

  武則天自然還不懂社會分析。但從保護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身家性命這一實際的目標出發,她不清除這個勢力集團,自己就難以翻身。武則天要把這個老牛用連環腿踹死,第一腳是修改《氏族志》。

  要說這個修改《氏族志》的創意可不是她首發。

  當年,由於建唐的功臣主要是關隴士族,因此太宗李世民一向對山東士族不太感冒,對他們在衰敗之後靠門第賣婚而趨炎附勢尤為不齒。為了打擊一下他們的臭架子,太宗特指派吏部尚書高士廉領銜編撰《氏族志》。他明令,編寫時要把以皇族為首的關隴士族的地位拔高,起碼要與山東、吳郡士族坐上一條板凳。

  這個高士廉是哪條板凳上的人呢?人家坐的是沙發。

  他名儉,字士廉,渤海莜(今河北景縣)人,是典型的山東士族;同時,也是當朝貴族,他是長孫皇后和長孫無忌的親舅父;而且家族淵源深厚,爺爺高岳是北齊神武帝高歡的堂弟,封清河王,官至左僕射、太尉。父親高勱,北齊樂安王,也曾任左僕射。隋朝初年,高士廉的妹妹嫁給了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生了一子一女,其中的男孩就是長孫無忌,女孩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后,李世民的老婆長孫皇后。當時,妹夫長孫晟死得早,高士廉就把外甥和外甥女接到自己家中撫養,視若己出。高士廉很早就對李世民極為看好,主動將外甥女長孫氏許配給了李世民。

  高士廉長於行政,精於文學。在「玄武門之變」中,他和外甥長孫無忌一塊兒參與了密謀。事變當天,老頭兒還親率吏卒從監牢里放出囚犯,授以兵甲,組成臨時隊伍援助李世民,膽量也是不小。因而在貞觀年間,他的官運也就極為亨通,歷任侍中、安州都督、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封申國公。

  由此可見,這是個貨真價實的貴族,一家三代僕射(宰相),兒子高履行為尚書、駙馬(娶東陽公主),外甥長孫無忌為太尉,外甥女長孫氏為皇后。家門風光,一時無雙。

  他不知道是沒領會皇上的精神,還是心中那份身為山東士族的驕傲讓他放不開手。《氏族志》寫好後,太宗翻開一看,差點兒氣暈,發脾氣說:「漢高祖與蕭、曹、樊、灌(指蕭何、曹參、樊噲、灌嬰)在當時都是出身貧賤的布衣,你們現在還推重他們,難道是因為他們出身高貴嗎?還不是因為他平定了天下,才主尊臣貴。那些衰微的舊門第,有什麼值得仰慕的啊!真讓人想不通。難道卿等看不起我給各位的高官厚祿?」好傢夥,這句已經是軟硬兼施連嚇唬帶威脅了。末了,他乾脆做出明確指示:「不論數世以前,只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

  高士廉雖然聽懂了,但感情仍拗不過來,修改後的《氏族志》成了個折中的產物。他把皇族李姓列為一等,外戚為二等,終究照顧了士族把博陵崔氏列為第三等。

  而武則天則做得更加徹底,她乾脆就是打擊士族(甭管是哪裡的),抬高寒門庶族,讓門閥制度見鬼去。

  徹底顛覆門閥制度的導火索還是由許敬宗來點燃,他在顯慶四年(659年)三月以《氏族志》不敘武氏郡望為由,奏請修改。李義府也恥其家族榜上無名,立刻予以附和。

  於是高宗下詔,命禮部郎中孔志約等庶族出身的中級官員主持修訂,不讓任何士族人士介入。首先,改《氏族志》為《姓氏錄》,淡化門第的觀念。

  《姓氏錄》的編寫原則是,以在朝任職高低為標準,「皇朝得五品官者書入族譜」,凡五品以上的官員,不論門第,一概進入士流,不問你是豪門還是寒門,就算是打仗有功而當了官的軍卒,也算數。此舉一出,天下寒士盡歡顏。

  第二腳就是禁止大族彼此通婚。

  就在《姓氏錄》新標準頒布的當年十月,新躥上來的李義府自認為身份不錯了,就向山東望族崔氏求聯姻。他們不屑與李義府這樣的庶族官員通婚,也不齒於李義府的品德。李大宰相氣歪了鼻子,當即奏請:不許山東崔、盧、鄭、王、李諸大姓彼此通婚。

  高宗又同意了。他還特別限制了天下官民嫁女接受彩禮的數目,並嚴格禁止夫家接受「陪門財」,讓舊貴族們休想靠嫁閨女、娶媳婦發大財。

  高宗下詔後,這些門閥顯貴們不聽禁令,有的不再張揚,暗通了婚姻,有的寧可把女兒老在家裡,也不與寒門異姓通婚。但是大姓在聯姻上的優勢畢竟隨風而去。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