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 do it!既然要做就別等到明天
2024-09-28 18:43:22
作者: 李世強
我們每個人思考一下,在工作中是否有這樣子的習慣,本來這個事情應該今天做,但自己打開電腦,正準備做的時候,忽然內心另一個聲音告訴自己,今天這麼累了,放在明天做吧,結果,你就聽從了這個聲音,關閉了電腦,去開始自己休閒的生活。
我們生活中很多這樣的時候,也有許多重要的事情,不是沒有想到,而是沒有立刻去做。我們總是找到各種藉口和理由,去拖延,去逃避責任。我們總是想著:「有空再做,明天做、以後做」,「再等一會兒」,「再研究(商量)一下」,這些都是在為拖延找藉口。但我們真正要解決問題,只有一個方法—馬上行動,一分鐘也不要推遲。
有時候即使只是推遲一分鐘,也許好事就會變成壞事。實際上,職場中,每個人都有拖延的壞習慣,只是拖延程度大小不同而已。但是,優秀員工會將這種衝動扼殺在搖籃里,他們時刻提醒自己「絕不拖延,立即行動」。
可見,一個工作效率高的人,其秘訣就是該解決的問題,立即解決,絕不拖延一分鐘。你問題的積累是因為你拖延的壞習慣,面對著日趨增多的工作,你都不知道從哪裡下手,最終的結果會更為嚴重。
因此,我們必須記住,在工作中,每一分鐘都非常重要。拖延時間,只會使我們在「現在」這個時期更加懦弱,並期待於幻想。也就是說,我們總是想著事情能往好的方向發展,但始終都不能取得成功。而且,有拖延心理的人心情總是不愉快,總覺得疲乏,因為應做而未做的事總是給他壓迫感,拖延一分鐘,並不能節省時間和精力,相反,它會使你心力交瘁,甚至失去工作機會。
我的朋友孫浩是一家知名GG公司的文案策劃,他的策劃文案總是很有創意,這讓老闆對他格外器重。一次,老闆將一家新簽約的大客戶的GG策劃案交給他來完成,並告訴他最遲在月底完成。孫浩接過任務,心想還有半個月時間,不用著急開始,他有充分的自信可以在規定時間之內完成。
於是,他天天不急不慌地瀏覽網頁、看報紙、聊天,想著等到最後幾天開始做一樣可以完成,不必這麼著急。
當孫浩玩得差不多了,準備開始工作了,卻被老闆叫去參加一個GG學習研討會,耽誤了整整一天的時間。他還是不著急,想著,那就第二天再開始做吧。
可是他沒想到,第二天公司電腦集體中毒,全部拿去電腦公司維修,又耽誤了一天。沒辦法,孫浩找藉口,跟老闆多要了一天,下班後自己再回家趕夜車,匆匆寫了一份策劃方案交了上去。
由於策劃方案寫得倉促,幾乎沒有什麼新意,客戶又催得急,連修改的時間都沒有了。最後導致客戶不太滿意策劃方案,公司為此賠償了客戶很多錢。雖然孫浩很有創意,但是講究原則、辦事嚴謹的老闆,還是將他辭退了。
員工一定要獨立,一定要在規定期限內完成工作,絕不能有拖拖拉拉的情況。優秀的員工不僅能守時,而且他們深知,在所有老闆的心目中,最佳的開始時間是現在,最理想的任務完成日期是今天。
約翰·丹尼斯先生曾說:「拖延時間常常是少數員工逃避現實、自欺欺人的表現。然而,無論我們是否在拖延時間,我們的工作都必須由自己去完成。通過逃避現實,從暫時的遺忘中獲得片刻的輕鬆,這並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要知道,因為拖延或者其他因素而導致工作業績下滑的員工,就是公司裁員的對象。」
但是,現實工作中就是有著那麼一種規避責任的人,他們總是消極地對待,做事拖沓,效率低,不願意參與競爭。
小李是某諮詢公司經理,同時兼任很多公司的顧問,一次,他與某大型企業高級經理一起研究企業組織結構再造的問題、在立項初期,該公司各項準備工作都做得不錯:識別、確定關鍵問題;確立目標,形成策略,起草計劃,一步一步都做得很好,小李看到他們的方案後也很滿意,於是他放心地離開了該公司。
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六個月後當小李再回到那個企業,想看看有什麼變化,他們的方案能否解決問題時,看到的卻還是以前的面貌。從總裁到工人,沒有一個人按計劃行事,問其原因,經理們解釋說:「太忙,其他事情插上來了。」「與其他人接觸不上。」「碰上了麻煩,計劃擱置了。」小李不禁搖頭苦笑,對經理們說:「其實,這些都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你們的工作惰性。如果你們抓緊時間,立項之後立即付諸行動,相信現在絕不會是這樣的狀況。」
一家大公司竟然如此,可見不能將責任落實有多麼大的危害。或許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與企業管理方式有關,除去這個原因,放在個人層面上,其實就是拖延惹的禍,換句話說,就是拖延捆住了員工的手腳。因此,每個員工要在責任的落實過程中保持高效率,不要拖延,這樣才能為公司創造業績,同時也是自己成功的基礎。
我大學時候有兩個室友,阿輝和阿城。大學畢業以後,他們兩個同時被一家公司聘為產品工藝設計員。起初,公司給他們的月薪是很低的。
阿輝對低薪水感到憤憤不平。為此,他經常抱怨、推卸責任,還在工作時間和同事聊天,根本沒有把工作的事情放在心上。
漸漸地,他養成了拖拉的壞習慣,辦事效率極為低下。要他星期一早上交的方案,到星期二早上依然尚未做完,經理批評他,他帶著情緒工作,把方案做得一塌糊塗。再後來,阿輝根本沒想著怎麼把工作做好,而是一味地推卸責任。
阿城則不同:他雖然對底薪也感到不滿,但他並未一味地去抱怨、鬧情緒,他堅信,機會來自於汗水,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有今天的努力,才能換來明天的收穫;機會隨時都在你身邊;主動負責,實際上就是主動抓住機會。他下車間,熟悉工作流程,他的勤奮努力引起了廠長的注意,不久,阿城就被提拔為廠長助理,而阿輝因為對工作總是一拖再拖,最後被公司解僱了。
擔任廠長助理一職後,阿城並沒有因此而止步不前,依然是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他總是能在第一時間完成自己的工作。一些重要的、緊急的、需要決策的事情,他會及時向廠長匯報,並督促各部門及時把工作做好,做到位。在阿城的組織管理和協調下,公司的生產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
一個拖延,一個高效,導致兩個人的結果不同。社會學家庫爾特·盧因曾經提出這樣一個概念,力量分析。他描述了阻力和動力的兩種力量。他說,有些人一生就是因為拖延的壞習慣束縛住了前進的手腳;有的人則是一路踩著油門呼嘯前進,比如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和勇於負責的精神。可以說,他的這一分析同樣適合於工作。如果你希望自己在職場中能更好地生存、發展,你就應該把你的腳從「剎車板」拖延上挪開,在規定的時間內把你應該做的工作盡心盡力去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