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你不該輸在情緒上> ◇ 洗盡鉛華,感受心靈的寧靜

◇ 洗盡鉛華,感受心靈的寧靜

2024-09-28 18:35:38 作者: 李世強

  多少人一世奔波,被時光追逐,卻忘記了,等到老去那一天,想要的,不過是簡衣素布、粗茶淡飯這樣寧靜的生活。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直到今天,有一本中國古代典籍在日本社會各階層廣泛流行,經久不衰,很多日本的企業家、政治家和學者,都將它作為立身處世的模範,以此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這本影響深遠的典籍叫作《菜根譚》。

  為何《菜根譚》會被日本各界奉為經典呢?因為隨著戰後經濟的復甦,人民的富足,日本人在越來越繁榮的社會現狀中迷失了自我,逐漸脫離了生活的真諦,老年人變得空虛,年輕人變得拜金,社會越富足,人反而愈來愈不幸福。在這種情況下,有些日本人就提倡返璞歸真的運動,在他們看來,想要獲得充實就要拋開雜念,明白真正的生活真諦,由此崇尚樸素的《菜根譚》就成了很多人的精神支柱。

  在我們一般人的觀念中,樸素似乎和艱苦是一個意思,樸素的生活就是艱苦的生活,就是吃糠咽菜。但事實上,樸素和艱苦完全是兩碼事。艱苦是在非常差的環境下,過著不如意的生活;樸素是在不錯的環境中,堅持著生活的本質。

  「朴」就是質樸,「素」就是簡單,質樸簡單不就是人的本色嗎?每一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樣赤條條。只不過,在成長的過程中,社會賦予了人不同的角色和地位,給予了人不等量的物質,這才使得每個人的生活不再一樣。而那些擁有更多物質的人,為了表現自己的優越,便開始崇尚奢華。

  奢華的生活掩蓋的是人的本質,只有樸素的生活才能讓人們重新回歸,找回人的本質,重新獲取人生的意義。

  從古至今,凡成大事者,無不懂得享受儉樸的生活。樸素的生活,正是很多成功者能夠戰勝困難做出成績的地方!

  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學者、北大資深教授季羨林先生,就是一位衣著樸素、認真負責、與人為善的老人,很多人尊稱他為「布衣教授」。

  是什麼決定了他一生的簡樸呢?

  季羨林出生在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康莊鎮官莊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小時候,家裡一年也吃不到幾次白面,平常只能吃紅高粱麵餅子;連買鹽的錢都沒有,只能把鹽鹼地上的土掃起來,在鍋里煮成鹹水,用來醃鹹菜。

  四五歲時,季羨林就開始幫家裡幹活兒,早早體驗著生活的艱辛。在收割莊稼的時候,他跟著鄰居到別人割過的地里去拾麥子或者豆子、穀子,一天下來,可以撿到一小籃麥穗或者谷穗。有一次,季羨林撿到的麥穗比較多,母親把麥穗磨成麵粉,貼了一鍋麵餅子。貪吃的季羨林越吃越想吃,吃完飯後又偷了一塊。母親看到了,追著要打他。季羨林連忙逃到房後,撲通一聲跳進水坑裡。母親捉不到他,他就站在水裡吃完了剩下的餅子。

  儘管家境貧寒,但季羨林的父親深知文化知識對於後代的重要性,他把六歲的季羨林送到濟南的叔叔家去上學。十五歲時,季羨林考入山東大學附屬高中。他勤奮好學,連續兩學期獲得甲等第一名。後來,季羨林考上了清華大學,之後又去德國留學,回國後執教於北大。雖然是留洋學者、北大教授,季羨林卻始終衣著簡樸。季羨林家裡的書桌和飯桌等都是用了幾十年的普通家具。他的飲食也十分簡單:早餐一杯牛奶、一塊麵包、一把炒花生米;午餐和晚餐則多以素菜為主。他每天都堅持看半小時的新聞聯播,用的還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買的十九寸電視機。雖然生活上極其簡樸,他卻將一筆又一筆節省下來的工資和稿費,慷慨地捐獻給家鄉的學校,捐獻給家鄉建衛生院。

  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童年時飢餓的記憶使季羨林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而苦難的經歷又是他奮發的動力,是他一生的財富,使他受益終身。

  浩浩中華,上下五千年,禮義多以儉為德。千古良相諸葛亮曾這樣告誡自己的兒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表達了希望後代志存高遠的厚望,成為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佳句。陸贄也曾說過:不節,則雖盈必竭;能節,則雖虛必盈。由此看來,節儉真是一條古老的修養之道。

  古希臘人曾提倡四種美德,其中一條就是節儉。那麼,為什麼要節儉呢?中國古代就有一句名言:養心莫善於寡慾。它告訴我們,只有過一種粗茶淡飯、勤儉節約的淡泊生活,才是養心娛樂、陶冶性情最好的方法。因此,勤儉節約對修身養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古語有訓:「儉以寡營可以立身,儉以善施可以濟人。」勤儉節約、互相幫助本來就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但是在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它卻慢慢地被人們忘記了。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自己的世界很狹小?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很無助?我們從來沒有問過自己。其實我們也從來都沒有檢討過自己,總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生存下來。所以我們寧願放棄自己所堅持的東西,被物質所支配。記住:儉可以養德,可以助人成就事業。

  華人首富李嘉誠擁有巨額資產,但是他的生活似乎和他的資產並不對稱。他曾經說:「就我個人來說,衣食住行都非常簡樸、簡單,跟三四十年前根本就是一樣,沒有什麼分別。」

  李嘉誠用餐經常是一菜一湯,或者兩菜一湯,飯後加一個水果。有時喜歡吃稀飯加鹹菜,或者咖啡、牛奶、麵包。他在公司總部宴會廳宴請客人,通常是連水果在內的八道菜,碗是小號的碗,分量都是有控制的。沒有大魚大肉,只令客人吃到恰好分量,不至於脹腹,也不至於不夠,力求做到不浪費。在公司里,李嘉誠與職員一樣吃工作餐,他去巡察工地,工人吃的大眾盒飯,他也照樣吃得津津有味。

  有誰敢說李嘉誠不富有呢?如此簡單、樸素的生活,在我們普通人看來哪裡像是一個千億富翁的生活,但他的生活切切實實如此。不僅如此,他還在這簡單樸素的生活中得到了旁人無法企及的簡單樸實的快樂。

  世上的人本是相同的,只因後天的分工不同,每個人擁有的生活不同。然而,這並不能阻擋一個人享受樸素的生活。貧民和億萬富豪都是可以過同一種樸素而又簡單的生活的。

  其實生活本就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奢華的生活折射出了一部分人的心靈的空虛,正因為他們對自己的人生缺乏正確的認識,不知人生的意義,才會用物質裝點自己的生活。事實上,人有享受樸素生活方式的天性,因為只有樸素的生活方式才能讓人撕下偽裝的面具,洗盡鉛華,感受心靈的寧靜與大自然的空靈,獲得精神意義上的滿足。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