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定情況下說有「彈性」的客套話
2024-10-07 18:07:45
作者: 江潮
如果你足夠細心,定能從生活中發現一個規律:那些人緣比較好,走到哪兒都受歡迎的人,特別會說「客套話」。別小看客套,它其實是語言藝術的一種,包含著客氣、謙卑、熱情,也顯示著對他人的尊重。
但凡有教養的家庭,大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囑咐一句「見了人要打招呼」,借用別人的東西要說「謝謝」,不小心碰了人家要說「對不起」。實際上,這些最基本的禮貌用語都可以歸為客套話,它體現的是一個人良好的修養。
本書首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然而,有些人本身素養不錯,也很善解人意,可就是輸在了不會說話上,尤其是不會說客套話,遇見事情的時候總是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或是不好意思開口,結果導緻明明是一片真心,最後卻不被人理解,甚至被誤解成冷漠。
小王是一個程式設計師,作為技術員他平時很少和別人打交道,回家後也大多是玩遊戲。可以說是一個十足的「宅男」。所以他的朋友不多,社交也很少,因此,對於客套話這類的話語更是不太熟悉,可以說就是一個不會說話的人。
有一個朋友去做闌尾手術,術後小王去醫院看望他,見這位朋友躺在病床上虛弱的樣子,小王沒有說一句話,隻是握著他的手。之所以沒開口,小王肯定是因為當時顧慮太多:說客套話吧,自己不太會,也表達不了心情;不說話吧,又有點尷尬。所幸去的時候帶了一束花和一些禮物,不至於顯得那麼彆扭。坐了一會兒之後,小王就離開了醫院。在整個過程中,兩人真的是一句話都沒有說。
這位朋友知道小王的性格一向如此,也沒責備。畢竟,這樣的沉默比虛情假意的關心要誠實許多。可話說回來,平日裡接觸的不一定都是懂得小王的人,不懂得表達自己的心意,甚至連一句普通的客套話都說不出口,終究還是會讓人覺得有點兒「不會辦事」,至少沒有達到理想中的安慰病人的效用。
人在生病的時候,情緒往往不穩定,焦慮、沮喪、悲觀時常來叨擾內心,惹人胡思亂想。況且,醫院的環境比較封閉,四周全是單調的白色,時而還可能聽到鄰床病友們的一些「壞消息」,令人惴惴不安。為了緩解病人的情緒壓力,讓病人放下心理包袱,在探望病人時說兩句充滿真情和祝願的客套話,是必不可少的。
我的小姨是一位大學老師,她在一次體檢時查出患有乳腺癌,近期在醫院做了手術。術後,不少親戚朋友都來看望她。她的同事L剛一進病房就先笑,坐到床邊握著她的手說:「我聽說你得了點小病,這幾天學校的事情特別多,拖到現在才來看你。」
聽對方說自己得的是「小病」,小姨剛剛還陰鬱的臉,頓時露出了一絲喜悅。L連忙又說:「我看你的氣色還不錯。像咱們這個年紀的女人,得這病的人還真是不少,去年我們家鄰居也是這樣,做了手術之後,回去養了一個月就好了,現在一點兒事都沒有。」小姨本來心裡對自己的病還有點擔心,聽L這樣一說,心裡頓時舒服多了。
L看到床頭放著一本書,隨手翻了翻,感嘆道:「我真羨慕你呀,還能在這裡看看書。有時候,我都想到醫院裡來『躲』上幾天,抽空讀讀書、看看電影,現在每天家裡家外忙得我呀,一點兒閒工夫都沒有。」我小姨的女兒在一旁聽著,不由得笑了,心想:這個L真是會說話,難怪母親平日裡老念叨跟她聊得來!
臨別時,L又說道:「順便告訴你一下,我愛人他們單位發了兩張話劇的票,恰好是一個月之後的,到時候咱們一起去看!你好好養著,我過些天到家裡去看你。」L走了,可她說的這些話卻像陽光一樣,讓我小姨心裡暖暖的。
客套不是虛偽,是禮貌和尊重。無論生活還是工作,都需要語言作為紐帶,會說客套話的人,處理人際關係總能遊刃有餘,讓人喜歡聽、願意聽,提出的意見或建議也更容易為人所接受。不會說客套話的人辦起事來就略顯尷尬了,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出現人際關係障礙,時間一長,就會給人留下不好接觸、不會處世的印象。
客套話說起來要給人言必由衷的感覺,字字句句透出真誠,不能讓人覺得是虛情假意的恭維。有時,客套除了用語言以外,還可以藉助眼神、手勢,總之要透出禮節和真意。
日本松下電器公司的CEO松下幸之助,就是一個很會運用客套的人。他在交託下屬去做事的時候,總忘不了要說一句「這件事拜託你了」;遇到員工時,也會鞠躬說「辛苦了」之類的客套話;有時還會親自給員工倒一杯茶、送一件小禮物。因而,員工們對他也是非常尊重,樂意為之效勞。
下面,我們來看一些常用的客套話,這些話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無論是和陌生人還是熟悉的人,都應該常說:
初次見面說「久仰」,好久不見說「久違」;
請人評論說「指教」,求人原諒說「包涵」;
求人幫忙說「勞駕」,求給方便說「借光」;
麻煩別人說「打擾」,向人祝賀說「恭喜」;
請人改稿說「斧正」,請人指點用「賜教」;
求人解答用「請問」,贊人見解用「高見」;
看望別人用「拜訪」,求人辦事用「拜託」;
賓客來到用「光臨」,送客出門稱「慢走」;
招待遠客用「洗塵」,陪伴朋友用「奉陪」;
請人勿送用「留步」,歡迎購買叫「光顧」;
與客作別用「再見」,歸還物品叫「奉還」。
概括起來,想讓別人怎麼對你,你就要怎麼對別人。客套看似平常,卻可以把人際關係引入一個良好的互動中,像柔風一樣暖人心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