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放下身段才能毫髮無損
2024-09-26 11:39:12
作者: 度陰山
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②。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③?非乎?故至數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硌硌如石④。
注釋
①一:蘇轍說:「一,道也,物之所以得為物者,皆道也。」陸佃說:「入於一,道將得;出於一,道將失。一者,有無之界也。」達真子說:「道之混同,則歸於一,故得一者,得其道之混同也。」陸象古說:「一者,大道之妙用也。司馬光說,一者,道之子,物之祖也,故莫不賴之以成功。以事言之,常久不已所謂一也。」綜上所述,我們一致認為,《道德經》中的「一」不是道,因為有「道生一」的話,雖然一不是道本身,但道若要發揮作用,必須由一代勞,一可以認為是道,也可以認為是道的作用。
②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趙佶認為,凡是高的東西都是以下為本基的,凡是貴的東西都以賤為根本。世人只看到高的貴的,卻沒有看到的下的賤的,所以世人才庸碌無為。陳景元說:「夫貴者豈自貴哉,必由賤者所奉,然後貴耳,此以賤為本也。高者豈可自高哉,必緣下者所戴,然後高耳,此以下為基也。
③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孤(孤德)、寡(寡德)、不穀(不善),都是王侯的謙稱,這是中國人獨有的自賤之道。陸象古說:「(這些自稱)是用賤下之道者也……謙之至也。《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④琭琭如玉,硌硌如石:高貴的美玉,下賤的堅石。
譯文
那些得過「道」好處的:天得道後而清明,地得道後而安寧,人得道後而靈明,河谷得道後而充盈,萬物得道後勃勃生長,首領得道後將天下治理太平,這就是「道」的威力。如果天不清明,就會崩裂;地不安寧,恐怕要崩潰;人不能保持靈明,恐怕要滅絕;河谷不能保持充盈,一定乾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註定死亡;首領不能保持地位,恐怕天下大亂。所以說,貴以平庸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聖王都自稱「孤」「寡」「不穀」,這不就是以平庸為根本嗎?所以榮譽太多,等於沒有榮譽,不要求做高貴的美玉,只希望做醜陋的堅石。
度陰山曰
中國戲劇表演中的各種形體動作稱為「身段」,在戲台上必須端著身段,以高姿態示人;而在戲台下的現實世界,必須放下身段,以低姿態面對眾生。這裡面當然有一定門道。
孔子和子路出門,車夫不小心把車趕進了一個農夫的田裡。農夫不依不饒,孔子就派子路去和車夫談判。
子路很快回來說:「車夫不講道理,我根本在對牛彈琴。」
孔子笑了笑,又派車夫去,一會兒,車夫回來說,可以了。
子路很沮喪地說:「我連個農夫都不如。」
孔子卻說:「農夫和農夫在同一層面,自然溝通起來容易。你是知識分子,和農夫談話不能放下身段,不能把自己當成和農夫一樣的普通人,那你和農夫永遠都談不來。」
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弟子們去傳道,回來後唉聲嘆氣地說:「為何傳道如此難?」
王陽明心知肚明地告訴他們:「你們一定拿個聖人模樣去傳道,人家一看聖人來,全嚇跑了,哪裡還聽你們說話!」
弟子們問:「那該如何傳道?」
王陽明回答:「放下你們的身段,別把自己當成聖人,也不是什麼傳道者,用愚夫愚婦的模樣去和他們談,自然就和他們拉近關係。人家發現你這種聖人居然肯如此低姿態地和他們談,當然就聽你們的話了。」
孔子和王陽明都懂得一個道理,當你姿態很高時,會甩掉很多人,而當你有高姿態卻以低姿態出現時,會吸引更多人來。這就是老子所謂的「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它的思路是出乎意料地反轉:明明是高姿態,卻以低姿態示人,鮮明的對比造成的反轉會給人以驚喜,從高姿態到低姿態明明是向下減分,但在對方那裡卻是加分,地基是高峰的基礎,低姿態(賤)是高姿態(貴)的必需。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還可以讓在高處的人避免不必要的風險。曾經有智慧老人問楚國宰相孫叔敖:「有三種情況會招來怨恨,你知道是哪三種情況嗎?」
孫叔敖急忙請教。
老頭說:「一個人地位高,任何人都嫉妒;官做得太大,君主不放心;待遇很好,招致的仇怨就更多。」
孫叔敖說:「你的話,我懂。人如果處於貴的位置,一定要小心,我現在就處於這個位置。」
老頭捋著慘白的鬍子點頭說:「你可以放棄貴啊。」
孫叔敖搖頭說:「離了貴,我如何為天下百姓做事?況且,為保身而撤退,這是逃兵。我有別的辦法,我的地位越高越要謙虛,對別人更加尊重;我的官越大,我要越小心,絕不以權謀私,別人對我越是傲慢,我越要表現得卑微;我的待遇越厚,越不能往兜中放,而是全部拿出幫助貧窮的人,幫助親戚朋友。請問,我這樣做可以免去那三種怨恨嗎?」
老頭把頭點得如搗蒜,說:「沒問題,沒問題。」
孫叔敖解決被人嫉妒的辦法很簡單,正是老子給出的辦法:既然貴是以賤為本,那我和賤打成一片就是了。我賤我有道,我賤我有理,賤就是放下身段,保持低姿態,雖然還在貴的位置上,但因為姿態在賤的位置,於是貴賤沖抵,由此降低了他人的嫉恨,使自己安全無憂。
老子說的天、地、神、谷、萬物、聖王等人得到「道」後的如魚得水狀態,就是平衡了高低、貴賤後的和諧狀態。聖王尊貴在,卻自稱「孤」「寡」這樣的謙辭,無非是平衡高低、貴賤的最佳方式之一。
中國古人喜歡給孩子取特別低賤的乳名,比如西漢的司馬相如乳名叫「犬子」(狗子),南朝宋帝國的開國君主劉裕(宋武帝)乳名叫「寄奴」,清朝紹興師爺的佼佼者汪輝祖給兒子直接取名為「垃圾」。
這些取名思想大概都來自老子的「貴以賤為本」,中國古代民間常常說,賤名好養活。這可能並非迷信,而是一種群體意識,刻意作踐孩子的名字,沒有那麼多望子成龍的高期望,而一旦他能飛黃騰達後,因為低賤而形成的高貴反差,更讓人大喜過望。
「賤名好養活」並不真的是取了賤名的孩子好養活,而是一種內心對高低貴賤的平衡,這種平衡就是老子所說的道。
如果你有了身段,具備高姿態的資本後卻不放下身段,使自己處於低姿態來平衡高低貴賤,那你就會面臨巨大風險。
聖賢說,人讀書做學問,追求的是改變氣質。人的氣質之所以很難改變,都是虛偽自大的習氣在作怪,因而不能放下身段,以致自以為是,自欺欺人,掩過飾非,滋長傲氣,最終變得兇惡粗鄙。所以說,世上那些為人子女卻不能對父母孝順的,為人弟卻不能對兄長恭敬的,為人臣而不能對帝王忠心的,起因都是不能放低身段,而這都是虛偽自大的習氣導致的。如果我們能夠懂得「高以低為基,貴以賤為本」的老子之道,明白「平衡」才是永恆之道,自然會放下身段,虛偽自大的習氣消失,天理暢行無礙,自然也就安全、快樂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