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女性」的歷史
2024-09-26 06:41:19
作者: [日] 上野千鶴子
每次看到這種「攻擊女性」的現象,我都有一種既視感(dǐjà vu),此情此景似乎在何時何地見過。
每當社會發生劇烈的變化時,自覺被社會變革拋棄的人們,一定會開始「攻擊女性」。這是因為婦女和青年是社會變革的先驅,她們會在其他社會集團接受社會變革之前就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在同一場社會變革中,不同的社會集團有著不同的體驗。被舊體制整合起來的既得利益集團變化緩慢,而被舊體制排除在外的邊緣人群,更容易成為歡迎變革的革新者。宮崎縣的幸島是著名的野生猿猴棲息地。當地的猴子,人稱「洗紅薯猴」。拿到飼料紅薯之後,猴子會先用海水清洗,使其帶上鹽味再食用。即使在猴群中,這種新的習慣也是先由母猴和小猴養成,再逐漸傳到長老猴那裡。
保守派熱愛國家,熱愛傳統,熱愛家庭。他們認為,破壞家庭的正是那些崇洋媚外的女人。這些女人,自以為趕上了時代潮流,拒絕母職,不生孩子,不服丈夫,隨便離婚,稍被丈夫「管教」(家暴)就反抗逃走……全都怪這些自私自利的女人。誰煽動這些女人的自我主張?很明顯,是女權主義。
諸君,是不是聽著很耳熟?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明治時代。「攻擊女性」也是明治時代的老套路。維新以來,日本人經歷了文明開化的疾風驟雨,其中也有很多舊士族及其他舊統治階層跟不上時代。明治維新20年後的明治20年,國粹主義[28]抬頭的反動時代開始了。當時的眾矢之的是「女學生」。這些年輕女性,身著海老茶袴、紮起頭髮、穿長筒靴,就讀於傳教士開辦的教會學校。尤其是「騎自行車的女學生」,一方面是解放的象徵,另一方面是社會抨擊的對象(見圖8-1)。對於國粹派來說,「騎自行車的女學生」是亡國滅種的象徵。甚至有人說,「良家女子」不應該騎自行車,因為騎了自行車就不是處女了。當時竟然還有很多人相信這種流言蜚語。女性之所以去教會學校,是因為很少有其他高等教育機構接納女生。這些充滿好奇心和向學心的年輕女性,逐漸習慣了新的風尚。
圖8-1 騎自行車的女學生
出處:《新版札引見本帖》(1903年)
小山靜子的名著《良妻賢母守則》是女性學經典之一。根據小山老師的說法,「賢妻良母思想」現在被視為「古意盎然」的保守意識形態,但在明治時代,這卻是一種進步思想。這是因為,在國粹派的攻擊之下風雨飄搖的女子高等教育抓住「賢妻良母思想」這個理論武器,終於保住了立足之地。
此後,同樣的「攻擊女性」在每一個時代轉折點上不斷重複。大正時代,穿著洋裝的摩登女郎成為社會抨擊的對象。移風易俗、文明開化的時代,男性早就開始理髮、穿西裝,而女性則長期保留著日式髮型和服裝。國家主義者似乎有一種自說自話的願望:即使男性跟著時代改變,女性也有義務恆久不變,傳承傳統文化。比如在日的朝鮮、韓國僑民子女學校,男生制服沒什麼民族色彩,女生制服設計卻總讓人想起傳統的韓服赤古里,顯得十分惹眼,因此很容易成為種族歧視的攻擊對象。
說到比較晚近的事件,那就是20世紀70年代的婦女解放運動。保守派抨擊日本婦女解放運動,說這是輕佻的「精神美國人」野丫頭的集體性歇斯底里發作。顯然,在國家主義者的眼中,日本的禍患來自國外。而易受其害的是無知且愚蠢的女性,她們輕易上當,跑來破壞日本的優秀傳統。就是這種簡單粗暴的敘述竟然大行於世。
保守逆流在歷史上反反覆覆,其邏輯之乏味、套路之單一令人髮指。但只要仍然有人借這種邏輯上躥下跳,我們就必須學習如何與之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