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均等和優勝劣汰的原則
2024-09-26 06:40:32
作者: [日] 上野千鶴子
正如我多次說過的,《男女僱傭機會均等法》追求的是機會均等,而非結果平等。
也就是說,此前不許女性參加的競爭遊戲,從今往後對女性開放了入口而已。不過遊戲規則最初就是為男性設計的,僅有女性參與並不能改變這一點。
這個競爭遊戲乍看之下還算公平,但是,隨著「預備——跑!」的發令聲,在終點一定有贏家,也有輸家。換句話說,所謂競爭,就是揀選贏家、淘汰輸家的遊戲。
在這個競爭遊戲中,男性占有壓倒性的優勢,女性不輸也得輸,男性不贏也能贏:沒有家庭責任這個包袱,回到家就可以被家庭主婦伺候,能夠將全部精力投入工作的男性是這場比賽內定的贏家。但是在形式上,競爭遊戲的規則是性別中立的。因此贏家會因為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受到讚揚,得到應得的獎賞;而敗者只能怪自己不努力、沒能力,只能願賭服輸。這就是所謂的「優勝劣汰」原則。
贏家是一小撮,敗者是大多數。失敗者的共識是新自由主義競爭原則的真正支柱。如果失敗者不服輸,那麼對競爭的信任將無法維持;如果敗者覺得贏家是靠狡猾、搶跑、賄賂取勝,那麼贏家的地位也會不保。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5]一針見血地指出,如何平息這些失敗者不服輸的怨恨——所謂的「無名怨憤」——是形式平等社會的永恆挑戰。
學校是形式平等社會的典範。在形式上,學校絕對沒有性別歧視。沒有學校分性別進行考試,也沒有學校分性別公布考試成績。眾所周知,即使體育課男女分開,但文化課的偏差值肯定不存在男女差異。「努力總會有回報」——學校和老師試圖讓學生徹底接受這個原則。
女性學中「教育與性別」這一領域的研究指出:
在教育場所這一形式平等社會的背後,存在著不言不語、暗中生效的「努力的冷卻裝置」,即「女孩用不著那麼努力」「反正努力也不會有什麼回報的」。這就是所謂的看不見的「隱藏教學大綱」。
這個隱藏大綱會潛移默化地引導女生進入「女性專屬」的人生軌跡,也就是所謂的「性別軌跡誘導」[6]。性別軌跡誘導不僅表現為家長的教育投資的多寡,還通過其他的方式起作用,例如升學指導老師的一句話,或者同學間的同儕壓力。
因此,僅僅研究表面上的教學大綱,例如教科書、課程表,根本無法充分洞察學校的性別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