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受苦的時代
2024-09-26 06:40:24
作者: [日] 上野千鶴子
同時,上述現象也是日本高不成低不就的養老福利制度的產物——一方面是其完善性,另一方面是其局限性。社會保障制度顯著改變著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際關係。年金制度的完善,削弱了父母對子女的經濟依賴,降低了兒子的身價。如果仔細想想,年金是一個公共的代際匯款系統。本錢出在辛苦工作的青壯年男女的腰包里。年金由政府徵收,匯集在年金財政的資金池中,匿名化後重新分配給老年人。這其實也就相當於孩子每個月給自己的父母匯款一次。不過年金制度和子女給自家父母匯款畢竟不同。在後者的情況下,不僅父母會在子女面前抬不起頭,連從養老錢里給孫輩拿一點兒零花錢的底氣都沒有。
此外,在戰後經濟高速增長期,企業員工比例超過了個體戶比例,許多老年人能夠在國民年金之外領取企業支付的厚生年金。年金制度這種公共再分配製度使得父母一代在經濟上獨立於子女一代,從而改變了代際關係。如果有人堅持認為社會保障體系破壞了家庭,那麼肯定得從廢除年金制度下手。如果說一個老人除了依賴親生骨肉養老送終之外別無選擇的話,那麼晚年喪子(這裡特指兒子)就是最痛苦不過的事情了。
如果說年金制度降低了老人對兒子給自己養老的期待的話,那麼對女兒期望的上升則反映了老年人雖然有錢,但沒有養老照護人手的焦慮心境。20世紀80年代就是家庭長期養老照護的嚴峻現實問題浮出水面並為世人所知的時代。「措置時代」[15]的公共養老服務對象僅限於貧困階層,中產階級是無法享受這一服務的。這個時代父母對女兒的偏愛,或許體現了日本福利制度有年金保障、無照護保障的不徹底性。
千呼萬喚始出來,日本之後終於有了養老照護保險。但是女兒偏好尚未消失,說明很多老年人依然擔心只有照護保險還是不夠。如果養老照護保險進一步完善,使得父母一代不僅在經濟上,而且在照料上都能夠獨立於子女,那麼孩子的性別偏好可能就會消失了吧。儘管如此,只要還有人認為,比起兒子,養老送終是女兒的事情,那麼只要老齡化社會進一步發展,父母們就依然會覺得生女兒更好。
本章節來源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這樣一來,女兒一方面是父母教育投資的對象,另一方面也背負著父母對女兒作為「負責照護的性」的期待。我稱之為女兒的「雙重負擔」。想來,生活在不能接受教育的時代的女兒們,只需負擔後者即可。現在,女兒還必須像兒子一樣回應父母收回教育投資回報的期望。
「辛苦了!」
這就是我想對當下的女兒們說的話。這是「女兒受苦的時代」的開始。
作者注
[1] 參見文部科學省生涯學習政策局調查企畫課編《教育指標的國際比較》,2012年3月。
[2] 指20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的黃金時期,大多數日本國民自認進入了中產階級的說法。當時,日本人口數量剛剛突破1億,和歐美發達國家一樣,日本也在這一時期進入了大量消費、大量生產、就業穩定、國民收入持續增加的「發達資本主義社會」。
[3] 偏差值(偏差値)是日本考試制度中用來衡量學生成績的指標。偏差值越高,排名越高。
[4] 在日本,「現業職」指國家或地方政府中的非權力職務類工作。類似於我國的事業編制工作。比如公務用車、公交車和軌道交通司機,環衛工人,學校職員,等等。有時也指在企業內的技術職務。
[5] 日本大學中的「教養學部」是一種基於博雅教育(liberal arts)思想設置的本科專業(學部)。教養學部不設特定的學習專業,而是培養學生學習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的綜合學術能力。
[6] 瑪麗·杜魯-貝拉(Marie Duru-Belat,1950— ),法國社會學家、教育和高等教育專家、巴黎政治學院教授。她對教育中的社會不平等和性別不平等問題有深入研究。
[7] 日本不同年齡女性的就業率呈現明顯的「M型分布」:育齡前(15~24歲)女性就業率隨年齡增長依次上升。進入婚育年齡(24~34歲)後,由於女性承擔育兒照料等家務勞動的性別分工,就業率急劇下降。隨著子女入學,女性就業率在34歲以後重新升高,到45~49歲進入第二個高峰期,隨後隨年齡增長依次下降。M型就業曲線反映了日本的性別不平等狀況。具體數據可參考日本男女共同參畫局每年發布的《男女共同參畫白皮書》。
[8] 在日語中,「3K職場」指三個首字輔音為K的職場條件,即「勞動強度大」(きつい,Kitsui)、「骯髒」(汚い,Kitanai)、「危險」(危険,Kiken)的工作。
[9] 「絕戶」的原文是「「跡取り」のいない家」,「跡取り」即在日本家督相繼制度下的繼承人。日本《皇室典範》對皇位繼承的規定嚴格遵循長子繼承制,女性皇族沒有繼承皇位的權利。文中所說的「皇太子」就是平成上皇(明仁)的兒子、現在的令和天皇(德仁)。令和天皇與現在的皇后、當時的太子妃雅子只有愛子公主一個女兒,因此不能繼承皇位。目前的皇位繼承人是令和天皇之弟、平成天皇次子秋篠宮親王(文仁)。秋篠宮和皇嗣妃紀子共有子女三人:長女真子公主已經與小室圭結婚,脫離皇室,成為平民。次女為佳子公主。「末子長男」就是悠仁親王(2006年生)。按照皇室典範,悠仁親王是僅次於其父的第二順位皇位繼承人。
[10] 子守奉公(子守り奉公)是明治時代興起的一種民間習俗。在某家人手不足時,會雇用附近其他家庭的女兒幫忙照顧孩子。一般是農民、漁民家庭的女兒到富裕家庭進行子守奉公。
[11] 陳美齡(1955— ),中國香港出身的流行歌手,在日本很有影響力。1987年,陳美齡在日本一邊照料孩子,一邊工作。她曾為了給孩子哺乳,背著孩子到電視台錄製節目,受到一些持保守性別觀念的日本人的輿論攻擊。陳美齡一氣之下帶著長子、身懷次子到史丹福大學留學。1994年,陳美齡獲得了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她的博士學位論文對比了東京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十年後的處境,分析了美日兩國的性別不平等狀況。
[12] 20世紀80年代,蘇聯入侵阿富汗。日本國內的反戰運動空前激烈,據說原因就是少子化。許多年輕的蘇聯士兵在阿富汗陣亡,他們的母親們來到前線,要求蘇聯軍隊「還我兒子」。阿富汗戰場以游擊戰為主,對於現代軍隊來說,重裝備無用武之地,犧牲頗大。後來,當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時,地面戰的艱難和犧牲,從蘇聯的經驗中是可以預見的。
[13] 原文是「目が點になった」,也就是「眼睛變成了點」。在日本漫畫中,人的眼變成兩個黑圓點,也就是所謂「豆豆眼」,是吃驚無語的表情。
[14] 「婚活」是日語「結婚活動」(結婚活動)的簡稱,指與尋找結婚對象相關的活動,如聯誼、相親等。後文出現的「就活」是「就職活動」(就職活動)的簡稱,也就是與求職相關的活動。
[15] 指日本實行「措置制度」的時代。措置制度是行政機關對身體、智力殘疾人(或幼兒)提供公共服務的制度。由於種種問題,措置制度在2003年改革為「支援費制度」。後來,支援費制度也因為福利服務的社會差距、財源等問題難以為繼,於2006年被《殘疾人自立支援法》(『障害者自立支援法』)的相關規定取代。該法律在2013年之後改稱《殘疾人綜合支援法》(『障害者総合支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