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女性生存戰爭> 第六章 新自由主義對女性的影響——在「勝間派」和「香山派」之間 母親和女兒

第六章 新自由主義對女性的影響——在「勝間派」和「香山派」之間 母親和女兒

2024-09-26 06:40:26 作者: [日] 上野千鶴子

  在上一章,我講述了「女兒受苦的時代」的開始。而在那些女兒的背後,還有她們的母親。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最近以「母女」為主題的書一本接著一本。信田小夜子的《母愛會傷人》(春秋社,2008年)成為暢銷書。《母親研究》(理論社,2010年)同樣是信田女士的作品。還有男性心理醫生齋藤環的《母親支配女兒的人生——「弒母」困難嗎》(NHK書籍,2008年),甚至在此之前,描寫母親嫉妒女兒的通俗心理讀物已經流傳甚廣。散文和小說有佐野洋子的《靜子》(新潮社,2008年)、中山千夏的《幸子與我——一對母女的病例》(創出社,2009年)、村山由佳的《放蕩記》(集英社,2011年),仿佛讓人感覺突然迎來了「母女糾葛」的熱潮。最近,水村美苗的長篇作品《母親的遺產:報紙小說》(中央公論新社,2012年)非常熱門,但腰封上寫著可怕的話:「媽媽,你到底什麼時候死啊?」少女漫畫有萩尾望都被改編為電視劇的傑作《蜥蜴女孩》(小學館,1994年)。不僅如此,《朝日新聞》周六版有個煩惱諮詢欄目「煩惱的坩堝」,我負責撰寫回答。讀者們的經典煩惱之一就是女兒們發來的「實在沒辦法愛自己的母親」。

  本書首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在心理學中,「父子問題」早已被當作課題討論。很多學者都討論過兒子的「弒父」傾向。相反,因為戀母情結是男性的宿命,因此兒子的「弒母」傾向似乎是一個得不出什麼結論的課題。把研究對象從兒子換成女兒,並不意味著能夠僅僅得出相反的結論。此前大家普遍認為,女兒沒有俄狄浦斯情結[1],所以不需要把母女分開,也沒必要把女兒的「弒母」傾向發展成兒子的「弒父」傾向那樣的重要課題。女兒的戀父情結無非就是找一個像父親一樣的丈夫,換個庇護者而已。所以女兒「弒母」是一個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嶄新課題。

  在女性學剛剛登上歷史舞台的20世紀70年代,也出現過一次母女關係的研究熱潮。在此之前,心理學毫不掩飾其男性中心主義色彩,「男孩如何成長為男人」是心理學研究的絕對主題,而女性心理研究僅僅是附屬品而已。根據對當時巾幗不讓鬚眉的成功女性的研究,她們成功的條件之一是「良好的父女關係」。也就是說,父親能否成為女兒的榜樣和父親會不會像支持兒子一樣支持女兒,左右著女性的人生軌跡。比如父親平常用「老子可是把你當兒子養啊!」這種話來鼓勵女兒,或者雖然是女兒,但因為是獨生女或者長女而得到父親的同等重視之類的。當然,父親能否成為女兒的榜樣,既取決於這種像男孩一樣成長的社會選項是否對女兒開放,還取決於父親對女兒的認同是否會慢慢淡化(cool down)。如果父親又關閉了這一社會選項——「畢竟你只是個女孩啊」,那麼是不可能培養出在社會上成功的女兒的。相反,弗洛伊德的理論甚至認為,選擇「向男而生」的生活方式的女性是得了一種叫作「陰莖羨妒」的精神病。「痛女」們希望取回「忘在媽媽肚子裡」的陰莖,拼命模仿男人生活。人們認為這樣的女人心病之重,到了必須治療的程度。因此,這些假小子只能把自己的人格熔化、重鑄在標準女性的模具之中。

  對於這樣的女兒,自己的媽媽就是「反面教材」,是自己絕不想成為的樣子。不過,媽媽作為妻子被自己尊敬的、作為模範的爸爸愛著,那麼自己作為女性,大概只有像媽媽一樣才能得到女人的幸福吧。但如果「像媽媽一樣」得到女人的幸福,那就必然不能「像爸爸一樣」獲得成功。這樣一來,一個永遠也成不了兒子的女兒,一旦她以父親為榜樣,就會被這種無法解決的矛盾撕裂。有一位美國女性就發出了這一矛盾的哀號:

  「父親教過我如何上得廳堂,但他從來沒教過我怎麼上床!」

  對於女性學來說,母女關係確實是個難題。兒子和父親的衝突是自然而然的:為了成長為男人,男孩必須「弒父」——戰勝父親。但即使對於把母親視為「反面教材」的女兒來說,討厭自己的母親也是絕對的禁忌。相反,女兒的職責是奉獻自己作為同性的同情和理解,一生支持甘願過著不如意生活的母親。母親同樣期待自己的女兒能夠扮演這個角色,早早就能聽自己說貼心話。等到老了,母親們嘴裡面念叨著「真好啊,生了這個女兒!」體味著這種幸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