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偏好之謎
2024-09-26 06:40:18
作者: [日] 上野千鶴子
女性高學歷化的另一個原因是少子化。並且我認為,教育背景的性別差距縮小的最大原因實際上就是少子化。
目前,在有孩子的家庭中,二孩家庭比例為42%,獨生子女家庭為45%,三個及以上子女的家庭占13%。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獨生女或只有幾個女兒、沒有男孩的家庭占比約為40%。用老話講,這就叫「絕戶」。就算皇太子一家也是如此。雅子只生了一個女兒,一直沒能生出一個「繼承家業」的兒子,因此她一直被非難。秋篠宮家也是一直生孩子:女兒、女兒……直到生出一個兒子,也就是所謂「末子長男」才停止生育。小悠仁就是末子長男。[9]在過去的日本,有很多這樣的末子長男。那些不這樣做的家庭,是因為實在沒有繼續生老三、老四的體力、精力和財力了。
日本有一組很有趣的數據。如果一輩子只能生一個孩子,那麼生男孩好,還是女孩好?這組數據回答了這個問題。這是一組常年追蹤同一個問題,展現數年變化的珍貴數據。我們從中可以看出,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希望生女孩的比例超越了希望生男孩的比例(見圖5-3)。
不可思議的是,在東亞儒家文化圈各國中,只有日本人偏好女孩,其他國家都更喜歡男孩。由此可見,女孩子們在出生之前就開始承受苦難了。
這種失調的出生性別比,將在不久的將來造成嚴重的男性結婚難問題。如果出生性別比保持在自然的105∶100,假定每個女性都結婚的話,大約二十分之一的男性會打光棍兒。這絕不是小問題。可想而知,如果出生性別比達到了115∶100,大約八分之一的男性無法結婚,「新娘荒」的時代將會到來。據說中國目前的「新娘荒」已經極為嚴重。為了彌補缺口,跨國婚姻常有耳聞。
圖5-3 理想子女數為1人時,
按理想子女性別分類的夫婦對數的比例
註:調查對象為理想子女數大於1人,且希望兒女雙全的初婚夫婦。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資料來源: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第14次出生動向基本調查」
生男孩的偏好是東亞地區的普遍傾向。不僅在韓國和中國,而且在新加坡也是如此。為什麼只有日本偏好生女孩?
解開這個謎團的關鍵在於老齡化。
隨著養老金制度的建立,父母在經濟上對子女的依賴越來越少。這樣一來,兒子作為養老保險的價值下降,女兒的身價反而上升。
對照護勞動長期化的焦慮也有所增加。關於臥床不起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報導煽動了人們的焦慮。現在緊缺的是長期照護者,特別是女性照護者,而不是金錢。在女性照護者中,父母更傾向於女兒而非兒媳。婆媳關係自古以來就是火藥桶,並且老人也不想讓嫁進來的兒媳婦端屎端尿。不僅如此,現在的女性與丈夫的平等意識越來越強烈,早已不是過去那種「侍奉」婆婆的媳婦。就算兒媳婦如此孝順,婆婆也很難輕易接受,因為畢竟婆婆也不是按照如此要求教育自己要出嫁的女兒的。在養老方面,比起兒媳婦,女兒才是貼心小棉襖,因此媽媽們盡心竭力撫養女兒,也是希望將來老有所養,而生個兒子的話,就有「娶了媳婦忘了娘」的風險。這樣看來,還是有個女兒好。我腦海中立馬浮現了會說「只能生一個孩子的話,那麼還是生個女兒吧!」的父母一代人的臉龐。
母女之間能夠延續到女兒出嫁之後的牢固紐帶從此開始。事實上,在20世紀80年代,一些數據顯示,與男方親屬相比,女方親屬和新家庭之間的代際互助關係更為緊密。新婚夫婦選擇新居的重要條件是離娘家近(不怎麼在乎與男方父母家的距離),回娘家而非婆家過年的家庭也越來越多。過年的時候媳婦去婆家吃年夜飯,總有一種做客般的緊張感,想趕緊逃走。這樣,妻子們抱怨「過年去婆家根本沒法放鬆」,丈夫們也就妥協了。如此一來,就輪到公公婆婆念叨「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與此相對,本來已經「嫁出去」的女兒總是往娘家跑。即使女兒已經搬出去住,連姓也改了,但女兒畢竟還是女兒,母女之情永遠打斷骨頭連著筋。於是,這一代偏愛女兒的父母建立了一個「娘家優先」的親情網絡。
這種母女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與父母的意願、子女的利害關係交織在一起。
父母的意願包括:(1)老齡化帶來的養老焦慮和對女兒長期照顧的期望;(2)因為育兒成本,特別是包括高等教育費用在內的育兒成本水漲船高,父母希望不僅從兒子那裡,也從女兒那裡收回一些成本。尤其是受過大學教育的女兒,父母強烈希望她們婚後繼續工作。作為交換,父母也會幫忙照顧外孫(女)。因此女兒的身價確實上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