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女性生存戰爭> 女生的「實學」志向

女生的「實學」志向

2024-09-26 06:40:16 作者: [日] 上野千鶴子

  現在我們知道,至少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大學教育中專業性別隔離現象是理性選擇的結果。如果閱讀杜魯-貝拉的著作,我們就會發現法國的情況與日本的情況相同。

  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後,情況發生了急劇變化。前文已經提到,日本的女性升學率在20世紀90年代迅速增加,並且大學入學率超過了短大。與此同時,專業性別隔離也發生了變化,「實學」領域的女生數量大大增加。

  其中,女生人數增加趨勢最為明顯的是人文學科中的法學部和理工科的醫學部。在保健、醫學領域,此前女性往往進入藥學和護理學專業,而現在醫學部的女生入學率越來越高。在上述趨勢的影響下,通過司法考試和醫師國家考試的女性比例顯著上升,目前這兩種職業的女性比例都在30%左右。女法官、女檢察官、女律師不再是稀有動物,以女性為主角的律政劇層出不窮。此外,女醫生也越來越多,「女醫」這種帶有歧視色彩的稱呼隨之逐漸消失。如果大學的醫學部有教授發表「我們醫學部不要女的」之類的「暴論」的話,來報考的學生就會急劇減少。

  律師和醫生的共同點在於,兩者都是高度專業化的職業,能夠自己創業,可以說是「手藝人」的終極形態。

  上文提到過,女兒的高等教育方向並不僅僅取決於她本人的意願和能力。女兒升學需要父母的支持。20世紀90年代女性的父母們比團塊世代還要年長。那一代的父母,尤其是父親,好多都固執地認為「女人不需要教育」。而大多數母親是高中畢業生或短大畢業生,她們是女兒的應援團:「雖然爸爸那麼說,但我還是支持你讀書!」

  女兒的高等教育離不開父母的支持,尤其是母親的支持。自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注意到在我任教的東京大學,女生中的復讀生人數有所增加。復讀肯定也需要父母的同意。「明明是個女孩子,復讀也太可笑了,考上哪兒去哪兒吧!」這樣的父母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盡你最大的努力,復讀爭取上更好的大學」這種鼓勵鞭策女兒上進的家長。女生的復讀經歷似乎會成為履歷上的瑕疵,進而影響就業和婚姻。那些鼓勵女兒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不輸男孩,能夠越過這一道坎。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支持女兒升學的母親們是處於「M型就業率」[7]第二個高峰期的中老年女性。45~50歲女性的就業率接近70%。完全沒有收入的女性是少數派。

  如果女生說「媽媽會支持我的」,那麼這句話其實暗含著母親「即使你爸爸不出錢供你上大學,我也能給你掙出學費」的支持和鼓勵。多虧母親的經濟支持,女兒才能夠獲得以前只會分配給兒子的教育資源。這樣一來,在子女上大學的同時,母親就不得不繼續兼職。數據已經證實,對於這一年齡組的女性,兼職收入的主要用途要麼是住房貸款,要麼是子女高等教育的費用。母親們只有在孩子完成學業後,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收入。

  女兒的高等教育是母女兩代人共同完成的。每當我看到一個高學歷的女兒,我仿佛看到了像守護神一樣默默支持女兒讀書的母親。在支持女兒讀書這件事背後,似乎有母親這一代女性的怨念:嫁給一個學歷更高的丈夫,一輩子忍受著「腦子不好使」的嘲笑。這些母親希望女兒拿到學歷之後結婚,萬一將來喪偶或離婚,女兒還能有一門手藝。她們希望女兒即使無依無靠,也不會陷入經濟困境。支持女兒進入法學部或者醫學部接受高等教育,就是母親們這種意願的現實化。

  另一方面,女生數量一直沒什麼變化的是人文學科的經濟學部和理科的工學部。這兩個領域的共同點是,除非隸屬於一個組織,否則這些專業的學生無法發揮自己的能力。母親這一代女性在結婚之前大都有工作經驗。她們是自由戀愛結婚比例超過相親結婚的一代。她們大多是高中或短大畢業生,一般都是經歷了職場戀愛、結婚離職(壽退職)的女性。職場經歷讓她們這一代人刻骨銘心地記住了日本企業對待女性的方式。只需看看她們女兒的選擇,就能管窺她們對日本企業這種「組織社會」的徹底絕望了。

  那麼上面提到的女律師和女醫生後來過得如何呢?日本律師協會經過調查出版的《律師白皮書(2008年版)》包含「男女共同參畫」專題。這部《律師白皮書》用豐富的例證說明,即使女性成為律師,也無法擺脫性別歧視的鴻溝。同樣是從業20年,男性律師的年收入幾乎是女性律師的三倍。原因之一是很多男性律師都經營著律師事務所,客戶一般是企業法人而非個人。與此相反,女性律師的委託人絕大多數是與離婚、繼承、親子關係等家庭案件相關的個人。沒有富裕的客戶,就沒有發財的律師。

  下面我們談談女醫生。女性即便成為醫生,婚育導致的離職率也非常高。醫療現場也屬於「3K職場」[8],雖說工資很高,但由於夜班等因素,勞動條件非常嚴酷。

  因此,女性醫生傾向於進入皮膚科、眼科這種沒有夜班和急診的科室。儘管如此,醫護工作依然是必須為使命而犧牲私生活的領域。本來,即便對於男性醫護人員來說,在現有的勞動條件之下也基本不可能達到家庭和工作的平衡。而這種勞動條件並沒有因為女性人數增加而改善。相反,隨著醫院經營狀況的惡化,在職醫生的勞動條件越來越嚴酷。其結果就是女性醫生選擇在臨近生育時離職。這件事不需要責怪誰。不是選擇離職的女性醫生們不好,而是醫生這種無法兼顧家庭責任的工作方式本身就有問題。如果經濟上負擔得起,有些女性即使擁有醫師資格也不會重返工作崗位。即使再就業,也會選擇不用上夜班的保健所、專科門診等兼職工作。不過這是時薪很高的「專業兼職」。

  母親們拼命也要供女兒學醫,而這就是她們教育投資的成果嗎?這就是女兒本人夢想中的工作方式嗎?

  目前,女性醫生人數大約占醫生總數的三分之一,她們是寶貴的醫療資源,這樣的使用方式就是對人力的浪費。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