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女性生存戰爭> 性革命的歷程

性革命的歷程

2024-09-26 06:39:45 作者: [日] 上野千鶴子

  在這裡,我們先繞個遠路,從社會史角度來回顧一下晚婚化、不婚化、少子化等人口現象為何出現。

  出生率升降這種所謂人口現象的成因,目前並不是很清楚。結婚生子是育齡男女的個人選擇。每個個人都是基於對自己的幸福或者生計的考慮而結婚生子,而非考慮自己對國家的貢獻,或者考慮勞動力市場的未來。人口現象是個體微觀行為的累積而產生的宏觀結果,因此往往不清楚其中具體涉及哪些因素。反過來說,人們也不清楚,在制度和政策上引入哪些因素可以調整人口現象。歷史告訴我們,除非有極為強大的強制力,人口政策——不論是試圖增加人口還是減少人口——都沒有成功的先例。事實上,日本在戰時實施「多生多養」[9]生育激勵措施最厲害的時候,出生率不升反降;而戰後復員人員大規模回國,需要控制人口時,反倒出現了嬰兒潮。

  本章節來源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20世紀70年代之前,包括日本在內的發達國家的人口現象都很相似:高結婚率、婚內生育率維持在正常水平,而婚外生育率穩定在低位。所謂普遍意義上的「標準戶」就是一對夫妻養育兩三個孩子的核心家庭。這也就是「現代家庭」。現在人們普遍認為,日本在經過經濟高速增長期後達到了這一階段。眾所周知,從那時起,「標準戶」就成了各種社會制度設計的基本單位,而這個基本單位日後也逐漸變得不合時宜起來。

  這種「現代家庭」伴隨著諸如「婚姻是一輩子的事」「結婚前必須是處女」「出軌就是犯天條」等價值觀,也就是所謂的性道德。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這種性道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是「性革命」。

  其實各種數據都表明,直到20世紀70年代,日本都保持著這種性道德。比如離婚率很低、有很多蜜月寶寶,而且人們(尤其是女性)首次發生性關係的對象是結婚對象的比例很高。

  那是一個「初夜」和「婚前性行為」(以結婚為前提的性行為)這兩個詞還存在的時代。綜觀不太能上檯面的性行為調查,即使在20世紀80年代《妻子》(Wife)雜誌的讀者自願投稿樣本中,40多歲的已婚女性與丈夫以外的異性發生過性關係的比率能夠低至15%,許多年長女性回答說,她們的丈夫是她們一生中唯一的性伴侶。

  其實,在20世紀70年代之後,事情在世界範圍內發生了急劇變化。

  不要將「性革命」看成性放縱或交換性伴侶那種帶有桃色意味的現象。性革命意味著支撐現代家庭的性道德發生根本動搖。換言之,這是一個現代家庭中愛、性、生殖「三位一體」神話瓦解的過程,也就是原來以婚姻為紐帶的愛、性、生殖三者分離的過程。(見圖4-1)

  有兩個人口統計指標可以衡量一個社會是否經歷了性革命:一是離婚率的上升情況;二是非婚生子女出生率的上升情況。這兩個指標就是現代家庭「三位一體」規範瓦解的指標。愛情、性和生育通過婚姻聯繫在一起,離婚率表現出婚姻與愛情的分離,而非婚生子女出生率表現出婚姻與性的分離。順便說一句,(尤其對於男人)愛和性早就分離了。

  圖4-1 「三位一體」神話瓦解

  依然沒有徹底撕破現代家庭性道德這塊遮羞布的是女性。我記得在一次集會上,一位老婦人說:「我這輩子除了丈夫以外,從沒接觸過任何男人。」

  我問她:「那是你守貞呢,還是貞守你呢?」老婦人回答:「應該是貞守我吧(被迫守貞)。」

  在歐美,這兩項指標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是離婚率直線上升,據說現在歐美國家每兩對夫妻中就有一對離婚。婚姻不再是一輩子的事。其次是非婚生子女的數量也有所增加,在歐洲部分地區,有二分之一的新生兒都是非婚生子女。在同一時期,日本的離婚率逐漸上升,並沒有像西方那樣劇烈的變化。如上所述,非婚生子女出生率直到最近都一直保持在1%或更低的「微不足道」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保守主義的老爹們為「世界上最穩定的日本家庭制度」感到自豪是有原因的。

  然而,與此同時,上述人口數據無法表現的性道德變化正在發生。

  初夜對象就是初婚對象的比例下降,「婚前處女」越來越難找。性行為看似自由化,但根本沒有表現在人口數據中。這就是日本社會不可思議之處。

  日本到底經歷過性革命嗎?雖然沒有像西方國家那樣展現出人口指標的劇烈變動,但性行為的解放程度已經向歐美看齊……因此,有人稱之為「漸進式的性解放」。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