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歷史的裂變> 七 女皇登基

七 女皇登基

2024-09-26 04:59:02 作者: 王覺仁

  垂拱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亦即祭洛大典的兩天之後,一座中國歷史上氣魄最為宏偉、造型最為獨特的明堂——萬象神宮——終於在洛陽太初宮的正中心竣工落成。

  整座建築分為三層:下層為方形,象徵四季;中層為多邊形,象徵十二時辰,層頂四周雕飾著九條張牙舞爪的金龍,共同托起一個圓蓋;圓蓋之上,就是明堂的最上層,亦為多邊形,象徵二十四節氣,上覆圓形寶頂,寶頂上赫然聳立著一隻高達一丈的鐵鳳凰。鳳凰周身塗滿黃金,傲然屹立於明堂之巔,高聳入雲,展翅欲飛。

  在蔚藍的穹蒼和燦爛的陽光下,九條金龍眾星捧月地托著這隻聳壑凌霄的金鳳凰,其驚世駭俗的政治姿態足以讓天下臣民瞠目結舌,其離經叛道的象徵意義亦足以讓海內宿儒氣極吐血。

  這就是神皇武氏推倒萬世、「自我作古」的傲然氣概!她拋棄了自古明堂「茅宇土階」的簡陋形制,衝破了儒家文化男尊女卑的思想藩籬,在男權至上的傳統中國毅然創造了一個完全屬於女人的政治圖騰!

  是的,一個圖騰。

  一個只屬於神皇武氏的圖騰。

  一個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女主天下的圖騰!

  為了慶祝萬象神宮的落成,同時為了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盛德大業,神皇武氏當天就在這座嶄新的殿堂中宴賜群臣,宣布大赦天下,並特許普通百姓入內參觀。與萬象神宮同時落成的,還有坐落於它北面的「天堂」,堂中供奉一尊巨型佛像。據說這座宗教聖殿的規模更加雄偉,殿高五層,站在第三層就可以俯視明堂。主持修建明堂和天堂的薛懷義,因功拜左威衛大將軍,封梁國公。

  

  垂拱五年(公元689年)正月初一,神皇武氏在萬象神宮舉行了首次祭祀大典。她身著天子袞冕,手執大珪(帝王專用的一種祭祀玉器),行初獻禮,睿宗李旦行亞獻禮,太子李成器行終獻禮。先拜昊天上帝,次拜高祖、太宗、高宗,再拜魏國先王(武士彠),最後拜五方帝座。禮畢,神皇武氏親御則天門,大赦天下,改元永昌。

  此次大饗,武后儼然已是以一副天子的姿態在主持祭獻之禮。有心人不難發現,這幾乎就是一次隆重的登基預演。

  至此,武周革命的大幕已經訇然拉開,一個新王朝的曙光也已經噴薄而出。

  按照古代中國的政治傳統,王朝更迭、革故鼎新之際,首先要做的事情,當然就是「改正朔」了。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十一月,神皇武氏再饗萬象神宮,宣布廢除沿用千百年的夏曆,啟用周曆,以十一月為歲首正月,改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按照儒家學說,夏、商、周各承天命,皆以建立正朔來表明其為天命所歸,故夏之正朔就是一月,商之正朔為十二月,周之正朔就是十一月了。武后自稱姓出姬周,所以在此刻改行周曆,顯然是為其政權革命建立意識形態的基礎。正所謂「於彼新邑,造我舊周;光宅四表,權制六合。」

  正朔易則新命生,武周興而李唐除!

  改完正朔後,武后又做了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情——改文字。

  她讓族侄中書侍郎宗秦客負責起草,由她最終敲定,一共改了「天」「地」「君」「臣」、「日」「月」「年」等十二個最常用和最具有政治意義的文字(其後又陸續更改了一些,據說前後共計十七字,或說二十一字)。從這些新字的字形構造上,人們足以解讀出豐富的政治意涵。比如「君」字,就是由「天下大吉」四個字合成;「臣」字,是上面一個「一」,下面一個「忠」;「年」字由「千千萬萬」四字合成;「聖」字由「長、正、主」三字合成。

  在所有新造的文字中,只有一個字是永遠屬於神皇武氏一個人的。當其它的新字隨著武周王朝的湮滅而迅速被人們拋棄和遺忘時,惟獨這個字永遠不會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

  它就是「曌」。

  日月當空,千秋彪炳。

  神皇武氏用這個華麗、大氣而又厚重的文字,為自己重新作了命名。

  從此,她就是武曌,神皇武曌。

  後世的人們似乎習慣用她日後的封號「武則天」來稱呼她,但是在她的內心深處,她一定更喜歡人們叫她武曌。

  因為,這是她自己創造的文字,一如她更喜歡自己創造的命運一樣。

  千百年來,再也沒有人使用過這個字。但是只要中國歷史還在,這個字就會在時光深處綻放永恆的光芒。無論你何時回過頭去,它都會在歷史的星空中默默閃爍。這個字承載了女皇武曌輝煌而獨特的一生,這個字也見證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絕無僅有的時代!

  拜洛水,受寶圖,建明堂,改正朔……在武周革命的藍圖上,武曌已經用儒家意識形態為自己的新王朝撐起了一根擎天大柱。接下來,她當然就要利用佛教的宗教力量,為新王朝的殿堂打造一個金碧輝煌的寶頂了。

  武曌的情人和尚薛懷義,當仁不讓地挑起了這項重任。在武曌的授意下,薛懷義組織了東魏國寺僧法明等人,一頭撲進了經藏之中,苦苦尋找佛經中有關女主天下的理論依據。經藏如海,薛懷義和法明等人夜以繼日勤奮攻堅,終於沙裡淘金地找到了他們需要的經典,最後又在舊譯本的基礎上雜糅新說、附會己意,於載初元年七月打造出了武周王朝的佛教聖典——四卷本的《大雲經》及其註疏。薛懷義等人在經疏中盛言,神皇武曌「乃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浮提主」。

  《大雲經》中記載了兩則女主天下的故事:一,一個菩薩為救度眾生而化現女身,名淨光天女,後又舍卻天形而為人間的國王;二,佛滅七百年後,南天竺有一國王女,名增長,父死後被群臣擁戴繼承王位,以佛教正法治國。

  這兩則記載無疑都為武曌的登基稱帝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論支持。然而佛經通常文字晦澀、義理艱深,考慮到普通百姓難以通達經文,而且佛經中所言的淨光和增長這兩位女國王在中國的知名度都不高,不利於塑造神皇的無上權威,所以薛懷義等人便在註疏中大量摻雜了普通百姓耳熟能詳的彌勒信仰。

  按照佛教經典,彌勒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大弟子之一,釋迦滅度之後,彌勒當在未來降生於閻浮提,救度眾生,而後成佛。所謂閻浮提,又譯為南瞻部洲,即指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世界。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而言,彌勒信仰廣泛流傳於民間之後,其實已經不是純粹的佛教,而是與民眾固有的偶像崇拜合流,變成了一種救世主信仰,所以自南北朝以迄隋唐,多有人民利用此信仰舉兵起事。如今武曌欲神道設教,當然也要對此充分利用。於是薛懷義便秉承武曌旨意,在註疏中將彌勒下生之說與淨光、增長女主天下的故事共冶一爐,大肆宣揚神皇武曌就是當世彌勒,自然應該代唐為天下主,同時又利用佛教的因果報應之說,對民眾進行了明目張胆的威脅恐嚇。如經中說:「即以女身,當王國土。」疏文便道:「今神皇王南閻浮提天下也。」經中說:「女既承正,威伏天下,所有國土,悉來奉承,無違拒者。」疏文便道:「此明當今大臣及百姓等,盡忠赤者,即得子孫昌熾,皆悉安樂……如有背叛作逆者,縱使國家不誅,上天降罰並自滅。」

  顯而易見,薛懷義等人的註疏已經遠遠背離了佛教義理,所謂的《大雲經疏》也不過是本赤裸裸的政治宣傳手冊而已!

  不過,武曌需要的正是這樣一本手冊。《大雲經疏》一出爐,武曌就迫不及待地頒行天下,命各州都要建一座大雲寺,各寺收藏一部《大雲經疏》,並且號召各地的高僧大德升座講解,務求讓天下臣民深刻領會《大雲經疏》的精神。

  一時間,東起渤海,西止蔥嶺,南抵交趾,北至大漠,一座座大雲寺拔地而起,一場場貫徹朝廷精神的講經法會如火如荼地開展,《大雲經疏》成了人人必讀的「紅寶書」,「女主天下」的政治輿論被一步步推向了高潮……

  從「天授聖圖」到《大雲經疏》,武曌的造神運動就這樣一浪高過一浪,至此終於達到頂峰。

  天命已歸,此時的武曌距女皇之位僅有半步之遙。

  接下來還需要什麼呢?

  兩個字:民意。

  所謂的民意是通過一系列聲勢浩大的請願運動表現出來的。

  載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三日,一個從七品的小官、侍御史傅遊藝突然率關中父老九百多人詣闕上表,聲稱「天無二日、土無二王」,請求神皇改國號為「周」,代唐自立;賜皇帝李旦姓「武」,降為皇嗣。武曌沒有馬上同意。她向這群可愛的父老們露出了一個矜持的笑容,然後立刻把請願的組織者傅遊藝破格提拔為正五品的給事中。

  從「從七品」到「正五品」,其間相隔整整九階,可傅遊藝就這麼一步跨了過去!從此,傅遊藝更是以令人瞠目的速度一路超升,短短數月後便升任朝散大夫、鸞台侍郎,並一舉拜相,次年五月又加銀青光祿大夫。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芝麻官傅遊藝青衫換綠衣,綠衣換紅袍,紅袍換紫服,是真正的大紅大紫、平步青雲,時人既羨且妒,謂之為「四時仕宦」。

  民眾的第一次請願雖然沒有成功,但是所有人都可以從傅遊藝的仕途飛升中讀出神皇的本意,所以就在九月八日,第二波大規模的請願就出現了。洛陽百姓,番人胡客,和尚道士共計一萬二千餘人,齊集於宮闕之前,再度擁戴勸進,希望神皇把握此「天人交際」、「萬代一時」的機會,當仁不讓,締造大周。然而武曌還是「謙而未許」。

  九月九日,第三波請願來勢更為洶湧。共有文武百官、宗室外戚、遠近百姓、四夷君長等五萬餘人,浩浩蕩蕩地來到則天門下,「守闕固請」,一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頭,並在奏書中稱:「聖人則天以王,順人以昌。今天命陛下以主,人以陛下為母。……陛下不應天、不順人,獨高謙讓之道,……臣等何所仰則?敬冒昧萬死,固請!」而在手舞足蹈、神態癲狂的勸進人潮的最前列,赫然站立著李唐王朝的影子皇帝——睿宗李旦。他的臉龐還是那麼白皙文靜,他的神情還是那麼沖淡謙和。人們看見他高高舉起自己的上表,主動請求聖母神皇賜他武姓。

  就在同一天,據說有鳳凰從南方飛來,先棲於明堂之巔,接著飛到上陽宮,然後又飛到左肅政台的梧桐樹上;繼而又有數萬隻朱雀,遮天蔽日從東方飛來,雲集於朝堂之上……

  此時此刻,神皇武曌端坐於九重宮闕之中,聆聽著百官萬民山呼海嘯般的請願之聲,目睹百鳥朝鳳、鳳棲梧桐的稀世祥瑞一幕幕出現,臉上終於綻放出一個等待多年的笑容。武曌十四歲進宮,二十五歲入感業寺為尼,二十七歲二度入宮,三十一歲當皇后,四十歲以二聖之名垂簾聽政,五十歲晉升天后,六十歲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這一年,她六十六歲。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滄桑沉浮,踏著無數的鮮血和白骨,武曌終於走到了今天的這一步!

  這一步邁過去,前面就是巍巍煌煌的武周之天。

  武曌緩緩地站了起來,輕輕地說了一句:「俞哉,此亦天授也!」

  好吧,這就是上天授予我的天命了!

  公元690年陰曆九月九日。

  九九重陽,艷陽高照。武曌身著天子袞冕站在巍峨的則天門上,面朝九月的天空,面朝她的帝國,面朝匍匐在腳下的萬千臣民,面朝明媚而喧囂的塵世,面朝如夢如煙的六十載過往,粲然而無聲地笑了。

  這一天,六十六歲的神皇武曌用特製的脂粉巧妙地遮蓋了歲月刻在她臉上的痕跡,則天門下的臣民都說他們的女皇是一個紅顏常駐永不衰老的女人。她飽滿而流光溢彩的面龐形同中秋夜空中的滿月,而她臉上的燦爛笑容則恰似陽光下灼灼盛開的白色牡丹。

  在登基大典上,女皇武曌隆重宣布大赦天下,改元天授。

  大唐載初元年就這樣成了大周天授元年。

  九月十二日,文武百官向女皇武曌進獻尊號,稱「聖神皇帝」;同日,以睿宗李旦為皇嗣,改姓武,以皇太子成器為皇孫。十三日,武曌按天子禮制在神都洛陽建立了武氏七廟,追尊西周的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以父親武士彠為太祖高皇帝;同日封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其他諸武皆封郡王,諸姑姐皆封長公主,所有武氏外戚搖身一變而為新朝的皇族宗室。次月,武曌又宣布免除天下所有武姓人氏的租賦徭役。

  翌年正月,位於西京長安的李唐太廟被降格為「享德廟」;同時,七廟縮減為三廟,僅供奉高祖、太宗、高宗,其餘四室皆關閉。

  至此,轟轟烈烈的武周革命宣告完成。

  改朝換代和建立宗廟的工作結束之後,武曌出於安撫人心和政權穩定的考慮,依舊承認她是李家媳婦,並且毫不諱言地宣稱,她的皇位是從李唐三聖那裡繼承來的。

  這樣的表態無疑贏得了眾多李唐舊臣的心。然而,無論是武曌本人,還是新生的武周政權,在此卻都遭遇了一個極大的尷尬——武曌既追尊武氏父輩和祖先為皇帝,又承認她繼承了李唐天下,那麼日後她要把政權傳給誰?是傳給李家子孫,還是傳給武家子孫?

  如果武曌把來自李唐的政權歸還給「皇嗣」李旦(即便武曌暫時給他改了姓,可永遠改變不了他的血緣,何況他當上皇帝後自然也會改回李姓),如此一來,武周王朝勢必一世而亡。這當然是武曌不願意看到的。

  如果武曌把政權交給本家侄子武承嗣,武家天下自然可以傳承下去,可問題是侄子畢竟是外人,總不如自己的兒子來得親;再者說,武承嗣將來一旦即位,李旦、李哲及其子嗣還有好日子過嗎?恐怕只有死路一條。為了讓王朝延續而令自己斷子絕孫,這樣的代價太過於慘痛了,很難想像武曌願意這麼做。

  可事情就這麼明擺著——倘若立子,便有國祚斷絕之虞;要是立侄,則有子孫斷絕之危!

  這就是武曌的尷尬。

  這就是武周政權的悖論。

  從武周王朝橫空出世的第一天起,這個巨大的悖論便已相伴而生,就像一個初生的嬰兒攜帶著不治之症來到世界上一樣。

  英明神武如女皇武曌,將如何面對這個政治和倫理的兩難困境?

  若干年後,當張柬之等五大臣突然發動神龍政變,推翻了武曌的鐵腕統治,迎立中宗李顯復位時,被囚禁在上陽宮的白髮蒼蒼的武曌,也許會不得不承認——自始至終,她都沒有擺脫與武周政權同時誕生的這個巨大悖論。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曌病歿於洛陽上陽宮,終年八十一歲。

  她在臨終前留下了一道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與高宗合葬乾陵;將王皇后、蕭淑妃、禇遂良、韓璦、柳奭的親族子孫全部赦免。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她選擇了寬恕,也選擇了回歸。

  她寬恕了過去的敵人,也寬恕了過去的自己。她放棄了為之奮鬥一生的大周帝國的皇帝稱號,以李家兒媳的身份回歸到了李唐皇室的譜系之中。

  從哪裡出發,就回到哪裡。

  生命是一條征途,也是一場輪迴。

  【知識點】史書記載,萬象神宮高二百九十四尺(唐尺)。據王國維的研究以及實測日本所藏唐尺,唐代一尺在今29.3至31.3厘米之間,若取中間值30.3厘米換算,則萬象神宮高度將近90米,相當於今天的25層樓高。

  【知識點】武則天一生似乎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相傳,洛陽龍門石窟的盧舍那佛,便是武則天捐出脂粉錢、並按照她的容貌雕刻的。如今我們翻開漢傳佛教經典,幾乎每一部佛經的扉頁,都印有武則天所寫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