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業草創:孫策入江東
2024-09-26 04:06:13
作者: 王覺仁
孫堅娶妻吳氏,生有四子:孫策、孫權、孫翊、孫匡;還有一女,《三國演義》給她取名孫尚香,但正史未載其名;另外還有一個庶子,名孫朗。
日後與曹魏、蜀漢三國鼎立的東吳,雖然是在孫權的手上建立的,但其基業,卻是長兄孫策一手奠定。
孫策,字伯符,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孫堅的優秀基因,不僅顏值高,性格還很開朗,愛開玩笑,且為人豁達,善於用人。孫堅常年在外征戰,就把妻兒留在了壽春(今安徽壽縣)。孫策早熟,十餘歲時,便懂得結交當地名士。日後東吳的中流砥柱、一代名將周瑜,就是在這時與孫策結為了好友。
請記住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周瑜,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今安徽廬江縣)人,官宦世家出身,其堂祖父、堂叔父皆官至太尉,其父曾任洛陽令。周瑜在歷史上也是以高顏值著稱,如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描繪的那個「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的儒將形象,千百年來便膾炙人口;還有南宋名臣范成大,也曾以「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譽之。
周瑜和孫策同歲,聽說壽春有個少年英雄,特地前來拜會,結果一見如故。周瑜建議孫策搬到舒縣,兩人也好經常見面。孫策隨即攜母親和弟弟妹妹搬了過去,周瑜馬上把家裡的一座大宅騰給了他們住。
在舒縣住了幾年,兩人更是成了莫逆之交。可是,就在孫策十七歲這一年,孫堅戰死的噩耗傳來,孫策強忍悲痛,接回了父親的靈柩,並送到曲阿(今江蘇丹陽市)安葬,隨即舉家遷居江都(今江蘇揚州市江都區)。
接下來的三年,孫策一邊為父親守孝,一邊廣交江淮一帶的豪傑,立志為父報仇。
日後孫策帳下的主要謀士張紘,便是在此時結交的。張紘,字子綱,徐州廣陵縣(今江蘇揚州市)人,年輕時遊學京師,後被舉為茂才(即秀才,因避光武帝劉秀之諱而改稱)。何進、朱儁等當朝大員都曾慕名要徵召他為掾屬,可張紘看出天下將亂,便辭而不受,避亂江東。
孫策知道張紘是個胸有韜略的人物,便數度拜訪,與他討論天下大勢,並提出了自己的創業構想,希望張紘能夠加盟。
孫策的戰略構想分三步走:第一步,從袁術那兒把父親的舊部要回來,然後去依附舅舅、時任丹陽(今江蘇省南部)太守的吳景;第二步,在丹陽招兵買馬,擴大勢力,進而襲取江東;第三步,進攻劉表,報仇雪恥;最後割據江東,做一方諸侯。
張紘一聽,這年輕人的口氣還真不小,只是不知他是真的胸懷大志還是隨口吹牛,於是便以自己才疏學淺,且正為母親居喪為由,婉拒了他。
孫策急了,登時「涕泣橫流」,再三表明自己的誠意。張紘觀察了一番,見他「忠壯內發,辭令慷慨」(《三國志·孫策傳》),就是一副壯志滿懷、慷慨激昂之狀,的確不是心血來潮、信口開河,最後終於被打動,便同意加盟。並且,張紘還給孫策描繪了一幅更加遠大的願景,說不僅要割據江東,而且要掃除群雄,割據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把揚州和荊州也全部拿下。
孫策沒想到剛才還扭扭捏捏的張紘,其實野心比自己還大,不由大喜過望,同時更加堅信自己一定能闖出一番功業。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孫策守孝期滿,便把母親和弟弟妹妹託付給張紘照顧,然後前往壽春,找到袁術,表示願意繼承父親遺志,繼續為其效命。袁術雖然也挺賞識這個英氣勃發的年輕人,但是一聽要討還孫堅舊部,就跟他打起了太極,讓孫策先去他舅舅那邊(吳景也是袁術部下),說丹陽那兒有志青年很多,足以招募精兵。
孫策沒辦法,只能去丹陽,不久就招募了幾百號人,拉起了生平第一支隊伍。然而,年輕人志氣雖大,卻沒有半點實戰經驗,所以剛一露頭,就被附近一個叫祖郎的「大帥」給揍了。史書沒有記載這個大帥是哪裡的,估計就是地方上的一個豪強。
這一揍還挺狠,居然把孫策辛辛苦苦招來的幾百號人給團滅了,連他本人都差點掛掉。初出茅廬的年輕人這才意識到:江湖險惡,不是光憑一腔血氣之勇就可以打天下的,尤其是不能帶著一群生瓜蛋子打天下。
痛定思痛後,孫策就又跑到壽春,再次跟袁術討要父親的舊部——只有那些跟隨父親南征北討、身經百戰的弟兄,才能真正幫助自己創業。
當初孫堅手下有好幾萬人,除了一部分由侄子孫賁(此時已改任丹陽都尉)統領,大部分早被袁術收編到自己的直屬部隊了。吃進嘴裡的肉,怎麼可能再吐出來?袁術當然不干。可是,考慮到這個年輕人畢竟有些利用價值,所以袁術最後還是撥給了孫策一千餘人,同時表薦他為懷義校尉。
明明有數萬部眾,卻只要回一千餘人,連個零頭都不到,孫策自然有些失望。袁術見狀,便給他開了一張挺大的空頭支票,說過一陣子就任命他為九江(郡治壽春,今安徽壽縣)太守,到時候有人有地盤,事業就可以做大了。
孫策信以為真,眼巴巴地等著那一天。結果沒過多久,袁術就安排了一個叫陳紀的人到九江郡走馬上任了。
孫策再度失望。
當時,袁術一心準備打徐州,就命廬江(郡治舒縣,今安徽廬江縣)太守陸康負責供應三萬斛糧食,不料卻被一口回絕。袁術大怒,就命孫策去打廬江,說:「之前陰差陽錯用了陳紀,實在不是我的本意,這回要是打敗陸康,廬江郡就是你的了。」
孫策大喜,帶上人馬就打了過去。他不愧是猛人孫堅的兒子,一戰就把廬江治所舒縣攻克了。
這回,袁老闆總該兌現承諾了吧?
很遺憾,還是沒有。人家袁老闆就是存心忽悠他的,回頭就又讓一個叫劉勛的親信去當太守了。
孫策三度失望。
沒辦法,年輕人剛踏入社會,就是這樣:不被土匪惡霸修理一下,就不知道江湖險惡;不被黑心老闆忽悠幾次,也不會知道人心險惡。
經歷過這些事,孫策總算看明白了:袁老闆這個人,靠不住。要想闖出一番事業,遲早得脫離他。自力更生,才能豐衣足食。
機會很快就來了。
事情源於一個叫劉繇的人,此人就是兗州前刺史劉岱的弟弟。當時,劉繇被朝廷任命為揚州刺史,要來上任,可治所壽春被袁術盤踞著,只能另覓他處。袁術便授意吳景和孫賁把劉繇迎到了曲阿。
劉繇當然知道吳、孫是袁術的人,心中不免惴惴。恰在這時,孫策奉袁術之命攻克了廬江,劉繇更擔心吳景和孫賁會如法炮製,把他也吞併了。於是,劉繇便先下手為強,強行驅逐了吳、孫二人。吳景和孫賁只好退保歷陽(今安徽和縣)。
隨後,劉繇又命部將樊能屯駐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長江渡口)、張英屯駐當利口(今和縣金河口),嚴密戒備吳景和孫賁。
袁術見劉繇竟然先動手了,不禁大怒,馬上任命了一個親信當揚州刺史,同時命吳景和孫賁進攻劉繇。
然而,儘管吳、孫二人都是孫堅的親戚兼舊部,可打仗卻不太行,跟劉繇那幾個部將相持了一年多,愣是沒能前進半步。
孫策一看,這不正是拿下江東的最好機會嗎?於是自告奮勇,對袁術說,他願助舅舅吳景打過橫江,擊敗劉繇,然後招募江東勇士,輔佐袁術平定天下。
袁術老奸巨猾,當然知道孫策對之前的事心懷不滿,這回是想趁機脫離他自立門戶。不過,袁術也知道,江東沒那麼好打,因為北邊有劉繇,南邊有陶謙舊部、會稽(治今浙江紹興市)太守王朗,另外還有許貢、嚴白虎等好幾支軍閥和土匪武裝,你一個年輕人,能把他們全都打敗?
在袁術看來,這純屬異想天開。所以,索性就讓孫策去碰碰壁,否則他都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就這樣,袁術又跟上回一樣,只給了孫策一千餘人、戰馬數十匹,然後就放他出去打天下了。
他以為,孫策很快就會灰溜溜地跑回來,繼續端他袁老闆的飯碗,卻萬萬沒想到,孫策這一去,便如猛虎歸山、蛟龍入海,從此再也不回來了。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冬,孫策帶著那一千餘人,沿長江東下,一路不斷招募兵勇,待到進抵歷陽時,部眾已有五六千人。恰在此時,新任丹陽太守周尚正是周瑜的伯父,所以周瑜便帶了一隊人馬過來與孫策會合,同時還帶來了一大批糧草和軍需物資。
孫策大喜過望,對周瑜說:「有了你,我大事必成!」
此時的孫策,已經歷了兩年的軍伍生涯的歷練,也早把如何治軍、帶兵、打仗的門道都摸熟了,所以不論新兵老兵,一到他的麾下,很快就被他訓練成了軍紀嚴明、指哪兒打哪兒的精銳之師。
隨後,孫策對樊能、張英發起了進攻,連克橫江、當利兩座大營。樊、張敗逃。孫策乘勝渡江南下,所過之處,劉繇的部眾無不望風披靡、棄城而逃。很快,孫策又攻破了劉繇設在牛渚山(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采石磯)的一座後勤基地,繳獲了大量糧秣和裝備,實力又增強了不少。
當時孫策虛歲僅二十一,江東人都稱他「孫郎」。百姓雖然都知道他是孫堅之子,但對他本人並不了解,以為他跟別的軍閥一樣,所到之處必定燒殺擄掠,所以一開始,聽說孫郎要殺過來了,都嚇得失魂落魄。
等到孫策率部來到,部眾全都嚴守軍紀,對百姓秋毫無犯,江東士民才轉憂為喜,紛紛獻上牛肉和好酒犒勞軍隊,大有「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味道。
在當時的東漢天下,能夠管束部眾,使其「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從而得到百姓真心擁戴的主公,實屬鳳毛麟角。除了孫策之外,也許就只有劉備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孫策能為後來的東吳開基立業,劉備能在若干年後建立蜀漢,與北方的曹操三分天下,絕非偶然。
東漢末年,天下的軍閥多如牛毛,最後為什麼是他們三家勝出?如果說曹操的成功主要得益於他的雄才大略,那麼在孫策和劉備的創業之路上,最主要的加分項之一,無疑就是善待百姓,從而贏得民心。
當然,在善待百姓的同時,也要善於打仗,否則就成了劉虞了。
這句話反過來說也同樣成立:在善於打仗的同時,也要善待百姓,否則就成了公孫瓚。
而此時的孫策,顯然二者兼備。所以,江東註定是他的天下。
當時的江東,劉繇還有兩個盟友,都是從徐州流亡過來的官員,一個是駐紮在秣陵(今江蘇南京市江寧區南)的薛禮,另一個叫笮融,駐紮在秣陵城南,二人成掎角之勢,協同攻防。
孫策先攻笮融。笮融出兵迎戰,一下便被孫策斬首五百餘級,慌忙縮回大營。因笮融大營地勢險要,不易攻取,所以孫策轉攻薛禮,一戰便攻下了秣陵。然後,孫策回頭再攻笮融。混戰中,他臀部中箭,不能騎馬,只好撤回牛渚山養傷。
笮融卻風聞孫策中箭已死,大喜,立刻出兵,主動邀戰。孫策派數百步騎迎擊,但未及接戰便掉頭而逃。笮融以為他們怯戰,遂急起直追,不料卻一頭闖入了孫策的伏擊圈,被斬首一千餘級。
從此戰的結果看,很可能是孫策故意釋放了「中箭身死」的假情報,從而設下了誘敵、伏擊之計。
笮融吃了兩次敗仗,再也不敢露頭,遂加強防禦,憑險固守。
孫策知道,若強攻笮融,傷亡會很大,索性繞過了他,然後接連攻克梅陵(今江蘇南京市境內)、湖孰(今江蘇南京市江寧區東)、江乘(今江蘇句容市北),直逼劉繇所在的曲阿。
此時,劉繇有個同鄉,也是個猛人,恰好從徐州過來投奔了他。
這個猛人就是當初孔融被圍,然後單騎突圍去跟劉備求援的太史慈。有人馬上建議劉繇重用太史慈,讓他去對付孫策。可劉繇有眼無珠,竟然只給了太史慈一個斥候的職務,讓他出去偵察敵情。
太史慈倒也不挑肥揀瘦,帶上一個隨從就出城執行任務了。
沒想到剛走到半路,居然迎面撞上了孫策。
孫策也是出來偵察的,沒多帶人,只有十幾騎,不過其中卻有兩名虎將,都是孫堅舊部——韓當和黃蓋。
狹路相逢勇者勝。太史慈還是那麼猛,竟全然不顧敵眾我寡的態勢,拍馬擰槍迎著孫策就沖了上去。孫策毫不示弱,揮著長槍也殺了過來。緊接著,當眾人都還沒來得及反應時,二人就已在電光石火間交了一回手。
孫策一槍刺中太史慈坐騎,並順手奪了太史慈掛在脖子邊上的手戟。而太史慈也沒吃虧,同樣一槍挑落了孫策的頭盔,並穩穩抓在了手上。
兩個猛人,各擅勝場,不相伯仲,誰都沒落於下風。
眼看一場棋逢對手的精彩廝殺就要開始——按照《三國演義》的口頭禪,接下來很可能要「大戰三百回合」。可恰在此刻,雙方的後援部隊同時趕到,二人這才意猶未盡地各自撤退。
不久,孫策與劉繇的會戰正式打響,結果沒有什麼懸念,劉繇大敗,逃亡丹徒(今江蘇鎮江市)。其後,窮途末路的劉繇與笮融交戰,笮融敗亡。劉繇又亡奔彭澤(今江西湖口縣東),但沒過多久就抑鬱而終了。
孫策進入曲阿後,立刻發布優待俘虜的文告,說凡是劉繇、笮融的部眾,只要歸降,便既往不咎;願意投效的,全家免除賦稅差役;不願投效的,也絕不勉強。
文告發出後,旬日之間,便有兩萬多人前來歸附,還帶來了一千多匹戰馬。
至此,孫策兵力大盛,威震江東。
出道剛剛兩年、年方二十出頭的這個年輕人,初露鋒芒便驚艷了世人,一舉在江東站穩了腳跟,從而為日後的大業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此時此刻,雖然江東的大部分地盤還在別的軍閥手上,但對孫策來講,掃除群雄,最終割據整個江東,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包括為父報仇,打下荊州,甚至北上中原,匡扶漢室,在自信滿滿的孫策看來,同樣都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此刻躊躇滿志的孫策並不知道,他這輩子,缺的不是信念,不是才幹,也不是機遇,而恰恰是時間。
因為這一生,老天爺只給了他短短二十六年的光陰。
五年之後,他就將步父親孫堅之後塵,壯志未酬身先死,唯余長恨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