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項目的實施
2024-08-16 10:05:15
作者: 劉占蘭
2001年初,北京、上海、南京和汕頭四個城市少數幼兒園和小學開始了先期實驗,他們在學習和實踐法國的經典「動手做」案例的基礎上,陸續開發出更加適合中國國情,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的案例。2003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和中國科協辦公廳發出了關於開展「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的通知(教基廳[2003]4號),並附有「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項目方案。[9]2003年10月,這項實驗項目擴展到16個省市。
(一)中國「做中學」科學教育的目標與任務
「做中學」科學教育的目標是:讓所有學前和小學階段的兒童有機會親歷探究自然奧秘的過程,使他們在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表達、交流的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建構基礎性的科學知識,獲得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兒童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的方法,使兒童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為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成長為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未來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礎。
「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強調以面向每一個兒童,著眼於未來全民科學素養的提高,以面向全體兒童基本素養的培養為首要原則,關注科學教育的平等機遇和基礎性,「人人參與」是「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項目的重要標誌。要重視在貧困地區的學校開展「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
基礎教育新課程是「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的工作基礎。「做中學」科學教育的開展也將為中小學科學課程注入新的活力,促進基礎教育課程的持續發展。
(二)中國「做中學」科學教育倡導的準則
1.面向每一個兒童、尊重兒童間的差異。鼓勵每一個孩子根據自己的情趣、願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學習。
2.為兒童終身的學習,更為兒童學會生活奠定基礎。要鼓勵幼兒親自動手操作,尊重事實,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有責任心,善於與人合作;有進取心,樂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全面提高幼兒的科學文化素養,為他們未來能適應社會,幸福地生活打好基礎。
3.教學案例應來源於生活,從周圍取材。根據國家制定的科學課程標準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關於科學教育的要求,靈活多樣地開發與設計突出本土化並體現地方特色的案例。案例應符合兒童的認知水平,要有利於兒童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和拓展兒童的視野。
要關注和重視幼兒在生活中感興趣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並把他們作為科學教育內容的重要來源。應從幼兒身邊選擇易於獲得的和有價值的物品,作為他們的操作材料。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4.引導兒童主動探究、親歷發現過程。「做中學」的核心是讓幼兒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科學發現的過程:提出問題、猜想預測、動手操作、記錄信息、解釋討論、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發展幼兒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5.教師是兒童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
(三)在中國實施「做中學」給幼兒教師帶來的變化
教師在嘗試模仿、實驗創造的過程中,對科學及其性質,對兒童及其科學學習的特點,對教師的作用及其引導策略,都有了新的進一步的認識。
然而,實踐也證明,與法國相比較,中國實施的「做中學」科學教育改革實驗,有許多「先天的不足」,在實踐中突出地表現在:缺乏科學知識,缺乏合作的意識,缺乏對事實的高度尊重。而教師們的明顯變化也恰恰表現在這些方面。可以說,最深刻的變革在於:教師們工作與思維方式的變革;對客觀事實前所未有的尊重。
1.合作研究——以自信、開放的心靈進行平等、真誠的對話與合作
在法國,幼兒園和小學的教師一般都具有碩士學位。他們大都是在取得生物、物理、化學、天文等各種專業的學士學位之後,經過嚴格的考試,進入高等師範學校再接受兩年的教育學碩士的學習,資格考試合格後才能成為幼兒園和小學教師。因此,他們都具有較為堅實的科學知識基礎和背景。
與法國的幼兒教師相比,我們的差距是巨大的,我們比法國更需要教師與科學工作者的合作。正是由於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實驗園的教師們嘗試、探索並實踐了多邊合作的工作方式:教師與科學工作者(科學家、家長中的科學工作者、大學中的理科學生、中學的理科教師、科技館的工作人員等)、教師與教研人員(研究人員、教學主管等)、教師與教師之間(本年齡班教師之間、全園實驗班教師之間、兩個實驗園教師之間等)的合作不斷發生。就是依靠這樣的多邊合作,教師們獲得了科學知識和教學法的支持與幫助。
實踐與探索使每一位教師都逐漸地、不同程度地走出了封閉的自我,學會了觀點的分享和資源共享。無數的事實使教師們懂得:每一個人的科學知識是在不斷的分享與交流中增加的,每一個好的科學教育活動及其策略都是在多方觀點真誠的相互碰撞、質疑和辯論中、經過多次的實驗驗證後產生的。
2.思維方式變革——開始用做科學的本來方式做科學活動的研究
「做中學」科學教育是基於動手的探究式學習在幼兒園和小學中的應用。幼兒按照科學家發現知識的過程來進行學習。這些對科學性質及兒童科學教育的認識,不僅對教師科學教學過程發生了重要影響——引導幼兒用做科學的本來方式學習科學,而且,案例不再是教師們頭腦中臆想出來的藍圖,而是經過一系列的從預想——實踐——調整完善——再實踐……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後,逐漸完善並得到實踐的證明。
事實上,每一個較為完善的案例背後,都有一段很長的探究歷程。對於選定的主題及其相關的內容,教師們首先進行一系列相關科學知識的準備,讓幼兒知道的教師首先要知道。隨後,教師開始傾聽幼兒對這一主題的所有疑問和問題,並在此基礎上精心編制出既符合幼兒興趣又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按由淺入深的邏輯順序展開並設計成有序的活動,把幼兒的探究一步步引向深入。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則根據孩子的行為表現進行判斷和調整,以使其更加符合兒童的認識特點和認知水平的提升。
3.對事實的尊重——爭論和論證以觀察到的事實為依據
科學是人類對物質和自然現象的描述,這種描述的主要特徵是客觀性,其主幹常常是建立在直覺和假設之上的推理,而科學實驗則是其最好的證明。
逐漸地,教師們學會了相互質疑,開始了思想和觀點的真正交鋒。更可喜的是,教師們在爭論中開始使用證據,而這些證據往往是他們在實踐中觀察到的現實。幼兒的行為、教育的真實結果成為檢驗科學活動中各個環節的適宜性標準。教師們經常會問:你為什麼這麼說?你的證據是什麼?你怎樣證明?教師們正在努力以邏輯作為論辯的武器,以實證作為判別的尺度。
這些變化將成為研究和實施「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的基本前提和基礎,也將深刻地影響到我國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本章思考題:
1.謝爾曼科學遊戲論的基本觀點有哪些?對幼兒園科學教育有什麼啟示?
2.蘭本達的「探究—研討」教學法的基本觀點有哪些?對幼兒園科學教育有什麼啟示?
3.探究式科學教育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4.怎樣理解核心概念?它在幼兒的科學探究中有什麼意義?
5.科學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問題有什麼意義?
6.什麼是兒童的初始想法?了解幼兒的初始想法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7.法國「動手做」的十大原則是什麼?
8.法國「動手做」的突出特點是什麼?
9.中國「做中學」科學教育倡導的準則是什麼?
10.在中國實施「做中學」給幼兒教師帶來了哪些重要變化?
[1] Michael Shermer:《孩子的第一本科學書》,鄧文華譯,台北,台灣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
[2] [美]蘭本達等:《小學科學教育的「探究—研討」教學法》,陳德璋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 本節中基本觀點均來源於作者在參與中加「加強西部基礎教育能力項目」時的學習體會和收穫,以及羅威爾教授提供的部分資料。
[4] 這裡的「兒童」指5~12歲的孩子,即學前一年的孩子和小學階段的孩子;「幼兒」指3~6歲的幼兒園階段的孩子。
[5] 劉占蘭:《加拿大小學科學教育給我們的啟示》,載《課程.教材.教法》,2006(12)
[6] 郁波:《科學探究要關注科學概念》,2006年演講稿。
[7] [美]H.L.Erickson:《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7頁,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
[8] 本節主要參考資料:a.韋鈺院士的有關講話;b.《動手做——法國小學科學教學實驗計劃》,喬治·夏爾帕主編,黃穎等譯,人民教育出版社;c.劉占蘭、郁波關於赴法培訓的體會;d.教育部與科協的有關文件。
[9] 北京市「做中學」項目小組:《「做中學」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案例集》,136~144頁,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