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評價的指標體系
2024-08-16 10:03:52
作者: 劉占蘭
對幼兒在科學學習方面所獲得的發展進行評價,其指標體系應包括幼兒在科學活動中所表現出的科學精神和品質、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知識三個方面。其中,科學知識可根據不同的探究主題和內容,根據核心概念發展的方向來確定,科學精神和品質、科學探究能力兩方面的評價指標如下,供對學前兒童科學學習評價時參考。
1.科學精神和品質
(1)明顯的探究興趣
本書首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①有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物;
②對於不知道的東西,想通過自己的動手探究來搞清楚;
③不斷探究未被指定的東西(室內外、園內外,如家庭、公共場所等)。
(2)創造精神
①創造新活動(新的玩法,新的內容);
②為探究解決問題,表現出某種首創精神(如以不尋常的和建設性的方式使用設備、材料,建議或嘗試新的實驗);
③根據觀察和探究,描述和形成新的結論。
(3)樂于思考
①不斷思考、揣摩;
②當其他幼兒已經報告了自己的結果時,還能專心探究,推遲作出判斷;
③能反思,將新的發現與預想的結果比較。
(4)求實與批判精神
①使用證據作為結論和解釋的理由,不為權威的想法所左右;
②敢於依據證據改變自己的想法;
③指出實驗和操作中矛盾的地方;
④為達到深入理解的目的,敢向一般的觀點和解釋提出反問。
(5)吸收精神
①認可、傾聽同伴的不同想法;
②接納和吸收同伴的合理意見,修正或完善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③能嘗試使用別人的想法和做法解決問題(按自己的想法完成後,試試同伴的想法和做法);
④在必要時能尋求幫助。
(6)堅持性
①不怕明顯的失敗而不斷嘗試;
②儘管別人早已做完,仍堅持做完整個活動或操作;
③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能堅持很長時間(幾天、幾星期、幾個月)。
(7)獨立性
①有自己的看法;
②自己能做的事情儘量自己探索,適當地拒絕幫助。
2.科學探究能力(水平由低到高)
(1)好奇心、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①用行動表現出好奇心和疑問;
②能提出有關的問題;
③能進行有關的猜想和預言。
(2)對材料的操作、工具的使用
①探究和操作材料與使用工具時猶豫不決;
②探究和操作材料與使用工具的方法有限,有很大的試誤性;
③能用比較適宜於解決問題或發現關係的方式操作材料和使用工具;
④能尋找獨特的方法去發現各種關係;
⑤能尋求教師沒有提供的材料和工具。
(3)探究的傾向性和深度
①稍微操作幾下就完了,或根本沒操作起來;
②探究一陣材料又去搞別的了;
③能保持平穩的探究進程;
④能熱切而專心地深入探究材料;
⑤對感興趣的活動能提出下一個活動的建議,連續不斷地深入探究。
(4)記錄和統計有關的信息
①用簡單的圖畫記錄自己觀察和探究的事物;
②能用圖畫的方法記錄事物的特徵和變化過程;
③能用簡單的圖表(符號、表格、圖表、曲線)收集和記錄有關的信息,即匯集數據;
④能用簡單的計算、圖表等方式對觀察和探究的結果做簡單的統計整理;
⑤能使用自己的記錄和統計來說明結果,形成解釋。
(5)發現關係的能力
①發現某個物體的特徵;
②發現差別明顯的兩個物體的不同點;
③發現相近物體的共同點;
④依據一定的標準,對物體進行比較和分類;
⑤發現事物間的因果關係。
(6)表達與交流
①敘述自己所做、所發現、所想的事情,並與預先的猜想相比較;
②敢於報告自己的做法、發現和想法;
③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察和發現;
④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察與操作所發現的關係;
⑤能清楚地說明自己的觀察和操作的程序與相應的發現;
⑥能有條理地描述事物間的相互作用及關係;
⑦能對他人的發言做出自己的反應(不是附和老師的話),提出新問題,新想法。
閱讀材料:軼事觀察和目標兒童觀察[12]
所有教師都是兒童的觀察者,觀察是教師採取其他任何行為的基礎。觀察能夠為教師提供有關兒童的理解、興趣和需要的信息;提供理解個別兒童需要的線索,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是課程發展的基礎。同時,觀察也能夠幫助教師決定是否以及如何與兒童進行互動以促進兒童的活動。
● 軼事觀察
一群積極參與著各不相同活動的兒童,在一天的不同時間和場合,經常會發生一些有趣而又重要的事情。教師如果在特定的時間進行觀察,實際上會遺漏很多重要的信息,運用軼事記錄系統就能夠捕捉到這些信息。
為了便於進行軼事記錄,教師應該隨身攜帶一個便箋本和一枝鉛筆。每當記滿了一張便條,就把它撕下來貼在便箋本的背面。最好在便箋條的一面做記錄,這樣,如果需要把這些信息與家長交流,就可以把這些便箋條完整地複印下來。通常,在每條記錄下要標上日期,在半日或整日的活動之後,將這些記錄歸檔,放到相應孩子的檔案袋裡,按照他們在不同方面的發展進行分類。有時,還可以設計一個特定的內容欄目進行觀察,例如幼兒自發的問題解決行為、攻擊性行為的發生等。
做記錄時,要儘可能用描述性的口吻,客觀地詳細地記錄(不去解釋兒童的行為)。
下面是兩個充分與不充分的例子比較:
下面是兩個客觀和不夠客觀的例子比較:
需要記住的是,你所做的記錄要能夠讓那些不知道具體情境、不了解那個孩子或特定事件的人(家長、教師同伴或園長、主任等)清楚和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
軼事記錄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能夠提供兒童活動的即時畫面,而且還可以使教師通過軼事記錄獲得關於兒童發展的長期積累的信息。教師必須在每天下班之前抽出時間或每兩天規定一個時間對這些記錄進行歸檔。還必須定期抽出時間來閱讀檔案里長期積累下的信息。最好每周設計課程的時候閱讀這些記錄,記錄里提供的信息可以為設計和擴展活動提供新的思路。每隔兩到三個月要閱讀一次記錄,這樣能夠看到每個孩子在這段時間裡的發展變化。
為了保證對每個孩子都做記錄,還要在歸檔時記錄每個孩子在每個類別的記錄總數。這樣會發現那些被忽視了的或關注不夠的孩子,並及時補充對他們的觀察。
與家長分享這些記錄,也有助於家長了解幼兒在幼兒園的情況。
● 目標兒童觀察
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如10分鐘,集中觀察某一個孩子及其行為表現,從而獲得對這名兒童遊戲活動、社會性交往和行為方式的深入認識。很多教師進行此類觀察,並將觀察信息添加到兒童的檔案袋中去。這樣做能使教師不斷加深對兒童的認識。這種方法尤其有助於教師獲得對那些容易被忽視的兒童的認識——這些兒童既不特別搗亂,也不特別活躍,因此可能不會成為教師軼事記錄的關注點。
這一技術包括對某一兒童進行10分鐘的流程記錄,在這一過程中需要記錄下兒童全部的所作所為而不做任何評價。同樣也需要儘可能地捕捉到兒童的語言。在進行這種觀察記錄時,可以按照記錄紙的寬度,將記錄紙分成相等的兩塊區域,在左邊記錄下兒童的行為,在右邊記錄下兒童相應的語言。教師還可以把記錄紙分成10個相等的空格,把兒童每分鐘的行為表現記錄在相應的空格里。可以把教師縮寫成T,把兒童縮寫成C,用箭頭表示「對某人說話」。例如,「C→T你好」就代表兒童對教師說「你好」。
如果將有效的目標兒童觀察和軼事觀察同時進行,對兒童的記錄和了解會更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