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材料的結構

2024-08-16 10:02:47 作者: 劉占蘭

  結構一詞指的是相互關聯的方式。

  在建築上,結構指的是一座建築物的各個部件同牆、地板等受到的應力和張力之間的關係,以及同該建築物的功用之間的關係。

  科學教育中的材料的結構,是指材料在被使用時能揭示自然現象間的某種關係。這種關係的形式即是現象的概念。[5]例如,磁鐵、鐵塊、鎳塊和銅塊這幾種材料集合到一起,就有了一種結構。磁鐵和鐵、鎳能相互作用有關係,因為鐵和鎳與磁鐵能發生相互作用;但磁鐵和銅之間卻不能發生相互作用。這樣,我們就有了一種關係形式:磁鐵和某些金屬能發生相互作用,和另一些金屬則不發生相互作用。人們在支配和操作這些材料時發現的這一現象的概念,便是磁鐵的特性。這些材料的結構有著某種內在的關係,所以這種形式是屬於全體的。可是,材料也還有外在的,或武斷地強加上去的關係。假如我們面前擺放著這些材料:一片葉子、一支口紅、一枚硬幣、一把錐子、一個瓶蓋、一塊餅乾、一條皮帶。這些東西不能發生什麼相互作用去揭示任何自然現象,它們相互之間的關係也沒有什麼形式。但是,我們也可以給它們強加上一個關係。比如,我們可以用許多不同的方法把它們分類,從而給它們強加上一種關係——把它們分為天然的和人造的物體,或者按動物、植物或礦物來分類,或者考慮到它們都是固體。把物體這樣分成大類和小類,我們就有了一個分類——一個便於尋找、有用的安排。一旦為一組東西建立起一個分類,結果就有了一種關係的形式。因此,分類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種結構的形式。

  可見,結構可以指一種內在的關係的形式(屬於全體),也可以是一種外在的關係(強加給一組東西的),科學教育中的材料結構的概念,是指內在的關係——一種和自然界的現象相關聯的形式。

  本章節來源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雖然結構和概念兩者都指關係,有時可以用做同義詞,可是概念指的關係總是抽象的,而結構指的關係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不抽象的。一幢建築物的結構是具體的,這裡不能用概念這個詞。一種分類,正如我們剛才所見的,有一個結構——一種關係的形式——但那並不是概念。因此,結構所包含的意思比概念要廣,因為它既可以用於具體的事物,也可以用於抽象的事物。而概念則總是抽象的。

  在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我們給幼兒提供的材料都有結構。作為教師要研究各種材料的結構及其所蘊涵的關係,只有清楚地知道每一種材料的結構和其具有的關係,才能有效地引導幼兒通過操作各種物體和材料發現各種關係,獲得有關的各種經驗。

  幼兒通過探究和操作常見的各種材料,會發現三種最主要的關係:

  1.材料的特性

  任何材料都有顏色、形狀、大小、重量、質地、彈性等材料的基本特性。幼兒在了解材料的基本特性之後,進而能了解到一些材料對製造某些東西來說可能比其他材料好(又堅固、又便宜、又美觀),但其他方面可能不太好(更重,難於切割)。

  2.材料的變化

  一些材料製成的物體可以通過壓扁、彎曲、擰、抻長等過程變形。一些材料(如水、巧克力、麵包、糖等)在加熱或冷卻時會發生變化。紙屑、紐扣、釘子等放入水杯中會發生不同的變化。

  3.重要的相互關係

  這是指如沉浮、生鏽、摩擦力等物體間相互作用時表現出的特點。依據這種基本關係的線索,我們要仔細研究我們為幼兒提供的材料所具有的結構,這種結構所蘊涵的具體關係,以及幼兒在探究和操作這些具體材料時發現這些關係的順序(這種順序反映著幼兒認識水平的發展進程)。

  下面列舉的是幼兒園常見的幾種材料所能揭示的主要關係。

  (1)顏色

  為幼兒提供紅、黃、藍三種基本顏色的液體,讓幼兒自由操作和發現。

  幼兒通過操作這些材料可能發現以下幾種主要的關係:

  ● 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混合生成新的顏色。

  ● 發現固定的搭配關係。

  ● 發現深淺與量的關係。

  幼兒面對三種基本顏色的液體,他們最想做的事就是混合。他們可能拿一隻小碗,把各種顏色都加一些試試會怎麼樣。他們不斷地加,不斷地攪拌。他們也可能拿一支筆,不斷地蘸各種顏色往紙上畫,常常用一種顏色再蓋上另一種顏色。這個過程要持續很長時間,他們一直興趣盎然地做這件事。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感知到了顏色混合可變成另一種顏色的特性。

  當幼兒對顏色混合會變成新的顏色有了充分的認識之後,他才可能注意到固定的搭配。教師可以通過適宜的引導,使幼兒關注到這種關係。

  幼兒在對固定搭配有了充分的經驗後,才可能去探究顏色深淺與量的關係。

  (2)有關電的材料

  我們為幼兒提供的有關電的材料主要有電線兩根、小燈泡、兩節電池、紙片、各種金屬片、塑料片、木片……

  幼兒通過探索和操作上述材料,可以逐漸發現如下各種關係:

  ● 接亮的關係——電路。

  ● 亮度與電池數量的關係。

  ● 導電與材料的關係。

  ● 電工工具的材料與安全性的關係。

  幼兒首先要探索出完整的電路,懂得如何使燈泡亮起來(或使小風扇轉起來),然後才可能去探索和發現電池增多時燈泡亮度加大以及哪些材料導電、哪些材料不導電,最後還能把這一經驗用於解釋和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實際生活的能力和學會保護自己。

  (3)有關磁力的材料

  由於磁鐵的神奇特性很容易引起幼兒的探究和操作興趣,為幼兒提供各種形狀的磁鐵以及鐵釘、曲別針、大頭針、木條、塑料片等材料。幼兒通過操作這些材料,可以發現許多關係:

  ● 哪些東西可被吸起。

  ● 磁力的穿透性和傳導(磁化)。

  ● 磁力如何使物體運動而不接觸物體。

  ● 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幼兒首先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探索和檢驗周圍的哪些東西可以被磁鐵吸住。他們不僅樂於嘗試教師提供的東西,而且樂於用磁鐵探索周圍的很多物品,如滑梯、轉椅、書、各種飲料瓶等,看看磁鐵能吸哪些東西、不能吸哪些東西。逐漸地,幼兒還會發現磁鐵隔著玻璃板、紙板、書等物體也能吸著上面的東西走。幼兒還會發現磁鐵能讓小釘子或曲別針等東西一個挨一個連起來。磁鐵有兩面能吸在一起,有兩面挨近時有一股互相推的力讓它們怎麼也吸不到一起。

  隨著經驗的增多,幼兒逐漸地還能夠運用發現的這些特性和關係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有關浮力的材料

  在水中探索物體的沉浮也是幼兒感興趣的活動。給幼兒提供一盆水、一個軟木塞、一小塊木頭、一顆彈球、一隻桌球、一塊海綿、一塊石頭、一隻橡皮泥做的小球和一個帶蓋的透明小瓶子……

  幼兒操作這些材料,可以發現以下關係:

  ● 在水裡,有的東西沉在水底,有的東西浮在水面上。

  ● 重的東西沉下去,輕的東西會浮在水面。

  ● 同樣大小的東西,重的下沉,輕的浮著。

  ● 有空氣的東西會浮;當水把空氣趕出來時,物體會沉。

  當幼兒面對著好玩的水和各種物品時,他們急於把東西一個接一個地扔進水裡去,甚至把一小盒的東西都倒進水裡去,心滿意足地用他喜歡的方式在水裡擺弄和操作這些物體。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有的東西浮起來,有的東西沉下去。隨著教師引導幼兒關注「什麼樣的東西浮,什麼樣的東西沉」,幼兒逐漸發現輕的東西浮起來,重的東西沉下去。後來,他們進一步發現同樣大小的東西,重的下沉,輕的浮著。教師及時為幼兒提供一些諸如海綿之類的東西,幼兒用各種方式操作這些材料,逐漸地,幼兒發現了裡面「有空」「有空氣」的東西會浮的秘密。

  幼兒認識水平的提高不僅要靠教師適宜的提示使幼兒關注某種關係,而且適時地加入有提示意義的材料同樣能引起幼兒的深入思考。

  (5)各種常見的對幼兒沒有危險的工具

  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是我們人類的重要特徵之一。幼兒在很小的時候就對操作和擺弄工具有興趣了。他們最早接觸和使用的工具如小勺、小桶、小鏟等。在進入幼兒園以後,我們要給幼兒提供更多一些與科學探究有關的工具,這樣可以幫助幼兒更加精確和細緻地認識周圍的世界。我們可以為幼兒提供溫度計、尺子、天平、起子、錘子、剪刀、較粗的針、放大鏡、試管等,及各種容器、漏斗、篩子、釘子、小鋸等用於幫助幼兒觀察、測量和製作的各種工具。

  幼兒通過操作和使用這些工具可以獲得以下認識:

  ● 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收集更多的更精確的信息、更精確地觀察細節、更精確地測量,看到肉眼無法看到的東西。

  ● 工具可以幫助人們做東西,一些東西沒有工具就無法做出來。(如連接車廂或安輪子打眼)

  ● 每一種工具都有其特殊的用途,學著根據探究的需要選擇恰當的工具來幫忙。

  幼兒在認識和使用這些工具的過程中,經歷了從擺弄到恰當選擇的發展過程。在幼兒最初接觸這些工具時,他們只是對工具本身感興趣,他們樂於擺弄和嘗試使用各種工具。由於他們對這些工具的用途幾乎一無所知,所以他們常常用「非凡」的方式使用這些工具,按自己的需要和想像賦予它們功能。

  逐漸地,他們發現了每種工具似乎更適合於做某些事情,但他們還不是很清楚。比如,給幼兒提供勺子、漏勺、小筐(有窟窿的和沒有窟窿的兩種)、魚蟲沙子,以及一次性的飯盒、塑料盆等各種工具,讓幼兒把撒在沙子中的黃豆和大米篩分出來。幼兒(小班後期)都不去拿飯盒和塑料盆,但他們對其他工具的適宜功能還沒有清楚的認識,他們積極地頻繁更換所用的工具,挨個嘗試,經過很長一段時間。這表明他們對擺弄和使用這些工具本身的興趣和熱情,並要經過試誤的過程。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增多,幼兒才能夠更精確地了解到這些工具的用途,並能選用恰當的工具進行探究和解決問題。

  不僅科學發現區的各種材料應具有結構和層次,而且自然角和天氣預報台等各個區角的材料和內容都應具有適宜的結構和層次。

  以值日生每天預報的小小氣象台為例,可以包含以下幾個層次的結構:

  ● 今天的天氣,選擇與天氣相適宜的服裝。

  ● 觀察並記錄昨夜天空,預測明天的天氣。

  ● 記錄並統計本月的氣溫變化趨勢。

  這些內容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經驗水平逐漸展開。而且,每一項內容又由從具體到抽象幾個不同的層次和水平構成。

  以今天的天氣記錄,選擇與天氣相適宜的服裝為例。小班初期,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預先準備好的太陽、雲、風等立體材料,幼兒根據天氣情況,選擇適宜的材料直接按在天氣板上就可以了;教師還可以為他們準備好真的嬰兒衣服、鞋、帽子和雨具等,幼兒可以根據天氣情況選擇適宜的衣服穿戴在站在天氣記錄板旁邊的、比幼兒稍矮一點的大娃娃身上。到了中班,幼兒則要用自製的圖片來表示天氣和適宜穿的服裝。到了大班時,幼兒則可以用紙、筆、尺等工具材料用自己的畫、符號、數字和圖表來表示天氣情況了。

  又如,幼兒使用的測量植物生長變化的工具——測量尺也應體現由低到高的漸進層次。

  小班的幼兒可以用生動形象的動物測量尺,它可以和種植的容器連成一體,本身就是固定的,便於幼兒測量;

  中班的幼兒可以用形象加數字的測量尺,便於幼兒從籠統的形象測量向抽象的數字測量過渡;

  大班的幼兒則可以使用接近標準或標準的、標有數字的測量尺。

  可見,幼兒發現各種材料的結構所蘊涵的關係有一個由淺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不正確到接近正確的發展進程,這種進程與幼兒的經驗水平、與幼兒的思維水平密切相關。因此,從一個較低層次到另一個較高層次的發展順序常常是不可逾越的。作為教育者,我們要了解並研究為幼兒提供的各種材料的結構及其所蘊涵的各種關係與發展順序,接納幼兒的探究和操作方式,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機會積累相關經驗,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逐漸向更高的水平邁進。

  案例:滾動(大班)

  ● 活動目標

  1.樂於探究,初步發現不同形狀的物體有不同的滾動路線。

  2.能清楚地描述物體滾動的路線並用適宜的符號表示。

  ●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讓幼兒對生活中能滾動的物體和物體滾動的現象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讓物體滾動起來的經驗。

  2.物質準備:材質、重量基本相同且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圓錐體、圓台體若干套,木製小山洞6個(用綠紙裝飾起來),自製「壓路機」(含有三種基本形體)或其他用具,紙盒7隻,在黑板上畫好代表3種形體的符號,記錄表格(集體、個人),鉛筆,橡皮,即時貼等。

  3.活動最好分小組進行,每組6人。

  ● 活動過程

  1.初步感知三種形體的特徵。

  (1)教師出示「神秘袋」並提出要求:「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個『神秘袋』,現在每組請一位小朋友去取一隻『神秘袋』和一隻紙盒,放在你們面前。」

  (2)請每個小朋友把手伸進袋裡摸一摸,猜一猜袋裡的東西可能是什麼樣子的,然後拿出來,看一看和你猜想的是不是一樣。還可以和夥伴說一說它是什麼,說完後就把它放在面前的紙盒裡。

  (3)教師引導幼兒逐一觀察三種形體的特徵:「誰手中的物體和我的一樣,請把它舉起來。大家說一說它是什麼樣子的,叫什麼名字。」

  (4)教師逐一指著黑板上三種形體符號提問:「這個符號代表哪個物體?」引導幼兒感知形體和符號之間的關係。

  2.猜想和驗證三種形體的滾動路線。

  (1)教師創設「打敵人」的遊戲情境,引導幼兒猜想和驗證三種「武器」的滾動路線。

  ①教師向幼兒介紹遊戲玩法及規則。現在,我們要拿這幾樣物體當武器玩「打敵人」的遊戲。這邊是營地,這條線是戰壕,前方就是敵人,裝武器的小盒子就是我們的彈藥庫。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要滾動這三種武器去打敵人,它們可能會走什麼樣的路線?

  幼:圓柱形的武器可能會走直線。

  幼:圓台形和圓錐形武器可能會走彎線。

  ②「大家都說了自己的想法,這三種武器滾動起來到底會走什麼樣的路線呢?我們可以輕輕地滾動它們來試一試,並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③教師出示記錄表,引導幼兒認識三種形體符號及其在表上的位置,了解記錄方法:「這是一張記錄表,上面有三種武器的符號。你們把姓名先寫上,然後輕輕滾動武器,仔細觀察每種武器的滾動路線,並把看到的路線畫在符號旁邊。」

  幼兒嘗試,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如有的小組急於填寫記錄表,教師提醒他們:「一定要先試一試,然後把看到的畫在表上。」有的小組出現了爭議,教師就提議:「沒關係,我們可以再試一試。」有的小組任務分配不均,幼兒要麼搶著記錄,要麼搶著試「武器」,教師就點撥他們:「你們是一個小組,只有特別團結才能打敗敵人,我覺得你們可以輪流來做,你們覺得呢?」有的小組記錯了,教師就隨時提供橡皮。

  ④交流實驗結果。教師把每組的記錄表都貼在展示板上,幼兒自由觀察交流。然後師幼一起把幾種武器的滾動路線畫在黑板上相應的形體符號下面並作介紹。

  幼:我們發現圓柱形武器輕輕一滾就會向前走直線,圓台形武器會拐彎走,圓錐形武器會在原地打轉兒,走成一個圓圈。

  幼:我們發現圓台形武器開始走彎線,後來還能走成一個大大的圓圈。

  (2)教師與幼兒共同比較分析:哪種武器最好用?

  ①教師布置好山洞。「敵人就藏在山洞裡,我們需要一些輕輕一碰就能滾進山洞的武器。大家說一說,哪種武器最容易滾進山洞?為什麼?」

  幼:圓柱形武器最容易滾進山洞。因為它是走直線的。

  ②教師請幼兒試一試、比一比。

  在嘗試過程中,幼兒發現雖然圓柱形武器比較好用,但由於山洞較小,他們需要反覆嘗試並且對準山洞,武器才能滾進去。

  (3)教師引導幼兒再討論嘗試:另外兩種武器能打到敵人嗎?

  ①通過嘗試,我們發現圓柱形武器最容易滾進山洞。「那麼圓台形和圓錐形武器能輕輕滾進山洞嗎?為什麼?」

  幼:圓台形武器大概可以滾進去,因為它是向前拐彎。圓錐形武器是滾不進的,因為它只會在原地打轉兒。

  ②教師支持幼兒進一步探究。「請大家去試一試。如果武器不夠,彈藥庫里還有一些,大家可以來取。」

  幼兒嘗試,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當幼兒不能將圓台形武器滾進山洞而又想不出好的辦法時,教師引導幼兒大膽嘗試:「武器的形狀變了,它走的路線一樣嗎?試試從戰壕的其他地方滾過去,看能不能鑽進山洞。」當幼兒終於將圓台形武器滾進山洞時,教師提示幼兒關注滾動路線:「你用了什麼辦法?武器走的是什麼樣的路線?」當幼兒嘗試讓圓錐形武器滾進山洞而未獲成功時,教師引導幼兒思考:「為什麼它進不去?它走的是什麼樣的路線?」

  3.分享交流,總結提升

  教師引導幼兒交流不同形體的武器滾動路線的特點。

  幼:圓柱體的武器走的是直線。

  幼:圓台形武器滾動起來會拐彎兒。

  幼:圓錐形武器滾動起來只會原地轉圈。

  4.萌發運用經驗製作的願望

  (1)(教師出示用這三種形體繪製的圖畫)「這幅畫是用什麼形狀(確切的說法應該是『形體』,但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在與幼兒交談時用『形狀』一詞)的工具畫出來的?」

  (2)教師介紹用圓柱體做成的「壓路機」。「這輛車用了什麼形狀的物體?它可以幹什麼用?」

  (3)「我們生活中有沒有像這些形狀的東西?我們能不能用這些東西來製作玩具呢?」

  ● 延伸活動

  提供各種圓柱體、圓台體、圓錐體材料及其他輔助材料,讓幼兒自製玩具,遷移運用相關經驗。

  ● 個人反思

  回顧這個活動的產生過程,我認為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在孩子對活動感興趣的基礎上,我們確定什麼樣的關鍵經驗。

  「滾動」這一活動來源於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較為熟悉的事物。我想讓幼兒通過探索重點發現不同形體的物體滾動的軌跡不同。在最初的活動中,我們和幼兒一起在生活中收集了大量可以滾動的物品,我讓幼兒盡情地遊戲,並期望他們能夠發現不同形體的物體滾動的路線不同。結果,由於這些物品大多有較為花哨的圖案,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幼兒對於物體形體的認識,因此,也影響了他們發現不同形體的物體與它們的滾動路線之間的關係。第二次嘗試由於有了第一次的經驗,我決定選擇薯片桶、紙杯、圓錐體積木三種具有明顯不同形體的物體,讓幼兒嘗試,這個活動在另一組幼兒中進行。結果,又由於製作各種物體的材質不同,在重量上出現了很大的差別,使幼兒要採用不同的力度才能擊中目標,無形中使幼兒對於物體滾動路線的認識增加了難度。第三次嘗試,鑑於前兩次出現的問題,我們想:如果能採用相同材料製成的典型形體來進行觀察,幼兒一定可以較為清晰地建立起不同形體的物品和滾動路線之間的關係。於是我們請木工師傅採用相同的木頭,借鑑較為典型的生活物品的形體,做成了各種粗細、高矮都不同的圓柱、圓台形的積木。在此基礎上又增添了圓錐體。通過嘗試,我們又發現了新的問題:對於不同形體的積木,在大小差異明顯的情況下,幼兒無法很好地對不同形狀物體滾動路線進行觀察。第四次嘗試時,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又請木工師傅做成了同底、同高的幾何形體積木,分三個一組進行觀察與探究。幼兒發現:同底、同高的積木,兩頭一樣大的圓柱體滾動路線是直線;一頭大、一頭小的圓台體滾動路線是彎線;一頭大、一頭尖的圓錐體滾動路線為圓圈。圓柱、圓台、圓錐的滾動路線是越來越彎。

  有了這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我們終於找准了適合幼兒當前能力水平和興趣需要的科學活動的關鍵經驗與活動目標。

  北京市北海幼兒園 梁燕京

  幼兒園的科學活動有不同的形式,有依託值日生工作進行的天氣預報活動的生活中的科學活動;有以區域為背景的科學活動,包括幼兒在科學發現區或稱認知區、自然角、戶外種植園中的活動;有集體(全班或小組)科學活動或稱正規的科學活動等。就集體科學活動來說又可以有不同的組織形式:一種是包含在綜合主題活動之中的,作為其中一部分的科學活動;另一種是以科學領域的關鍵經驗為基本目標的探究式科學活動。「滾動」就屬於集體科學活動中的後一種。

  以科學領域的關鍵經驗為基本目標的探究式科學活動既不同於生活中的科學活動和以區域為背景的科學活動,也不同於包含在綜合主題活動之中的科學活動。它是高結構化的科學活動,可以說是在教師精心設計的框架下幼兒進行的探究活動。它具有圍繞著某一重要的核心/關鍵科學概念展開探究、經歷探究過程的基本階段和環節、集趣味性與實效性、過程和結果為一體等主要特點。

  現以「滾動」為例,重點探討確定「關鍵經驗」和「材料的適宜結構」的有關問題。

  1.什麼是關鍵經驗

  關鍵經驗是對幼兒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經驗,是由主動學習的幼兒通過活動自己建構起來的經驗。就科學領域而言,關鍵經驗既可以表現為領域性或綜合性的關鍵概念,也可以表現為一系列關鍵的學習過程、行為方式與技能、策略。

  在「滾動」這一活動中,關鍵經驗包括探究過程、科學概念、記錄方式和語言表達等幾個方面。

  2.如何描述/表述關鍵經驗

  在確定和描述關鍵經驗時,老師們感到最困難的是關鍵概念。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關鍵概念應該被準確而清晰地描述為兒童能夠探究的具體概念。這是一項十分複雜和困難的工作,它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需要我們對學科特點和幼兒水平的深入了解和把握。

  「滾動」這一活動屬於物體的運動範疇。物體的運動受到外部和自身因素的影響,從外部因素來說,主要包括對物體施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等,從物體自身因素來說,主要包括物體自身的質量和物體的形狀。其中,作為物體自身因素的形狀,影響著物體運動的方向和軌跡的形狀,「滾動」探究的正是這個問題。在「滾動」這一活動中,關鍵概念被描述為「不同的物體具有不同的滾動路線」,這裡,將物體運動的方向和軌跡的形狀具體化為「滾動路線」,還可以更具體地描述為:圓柱、圓錐、圓台三種不同形狀的物體有不同的滾動路線。

  3.關鍵經驗與材料的適宜結構

  具有適宜結構的材料應該是關鍵概念的物化,是幼兒獲得關鍵經驗的中介和橋樑。梁老師在案例研究過程中的五次嘗試和調整材料,事實上也是梁老師逐步確定適宜的關鍵經驗(尤其是關鍵概念),並將其物化在具有適宜結構的材料之中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從籠統到具體、從模糊到準確的過程。

  不同材料與滾動路線的關係

  4.具有適宜結構的材料在活動中的作用

  適宜結構的材料物化著關鍵經驗,在活動中為幼兒提供具有適宜結構的材料,能夠激發起幼兒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能夠使活動深入而富有成效,保證幼兒通過活動有一定的發展。有了適宜結構的材料,幼兒能夠更加自主地進行探究和發現,實現真正的主動建構知識經驗的過程。

  總之,提供具有適宜結構的材料是有效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基本前提之一,也是保證活動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