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創設安全探究氛圍的主要策略和原則
2024-08-16 10:02:35
作者: 劉占蘭
皮亞傑特別強調建立積極主動學習的課堂環境,為兒童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要通過鼓勵兒童真正嘗試,支持那些大膽談出不明確的想法和供選擇的解釋或有其他推測的兒童,為他們建立一個心理安全的環境。雷澤·戈爾伯(Lazer Goldberg)曾用下面的論述來表達皮亞傑概括的課堂環境的實質:[1]
真正困難的是要培養一種氣氛、一種風氣,兒童的想像在其中變得敏感,以設想出感官所不能傳達的東西,以具有不羈的、令人興奮的觀念,即那種由於想像的奔放,同以前過去的一切似乎無關,或者至少是暫時無關,而在不斷向前發展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嶄新的觀念。這樣一種環境的基本組成部分是相互尊重和耐心。在這種環境裡,一個兒童宣布她製造了一個能永遠擺動的鐘擺時,不會受到叫喊和笑聲的反對,而會聽到認真而羨慕的提問,在這裡,不強迫某個兒童去看一個解剖標本,也不公開一個私下的求助。這個環境使孩子有時間進行調整和體驗失敗,有時間閒讀或思考,或茫然凝思,自己解開紛亂的頭緒,找到認識的道路。
這是一個愉快的地方,它不受為使成人滿意而限制良好情緒的做法所支配,而是充滿著能動性,感情與任務以及同伴的認可相聯繫。在這裡,喜悅和憂傷也像知識一樣被分享……
上述論述很發人深省。在實踐中我們也嘗試了許多做法。總體來說,要為幼兒創造一種安全的學習和探究心理環境,教師必須成為幼兒的支持者,了解並鼓勵幼兒的意圖、行動、解決問題的方式和創造性。
1.給予幼兒出錯的權利
科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證實,錯誤在兒童的科學探究和概念形成中具有建設性的意義。
例1 兒童面前擺著8個綠片和3個黃片。
教師問:綠片多呢還是塑料片多?
兒童在想:綠片多呢還是黃片多?
兒童回答:綠片多。
本書首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例2 幼兒面前擺著10片楊樹葉和6片銀杏樹葉。
教師問:是樹葉多呢還是楊樹葉多?
幼兒在想:老師問我楊樹葉多還是銀杏樹葉多。
幼兒的回答:楊樹葉多。
根據皮亞傑的觀點,當一個前運算兒童說綠片多、楊樹葉多時,他是相信他眼前的事實的,真真切切擺在他面前的實物的。由於他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容納整體和它的部分,所以,他不能考慮最初教師提出的問題,他是按照他的理解向自己提問,因此注重於部分與部分的比較上。
教師要給予幼兒出錯的權利,並應把幼兒的錯誤作為了解他思維線索的機會和背景。而不要為了得到教師認為正確的答案而去追問幼兒。追問往往會使幼兒變得謹小慎微,只敢說教師認為正確的東西。
在上面提到的情況,如果教師認為幼兒錯了而繼續提問:「那是錯的,你看不出來嗎?」或者說:「你再想想。」
幼兒會想:你的意思是銀杏樹葉多了?可這講不通啊,明明銀杏樹葉少嘛!……我實在想不明白。我一定很笨。我乾脆就查看老師的眼色找線索吧。
當幼兒不知所措把目光投向老師時,我們的老師往往會告訴幼兒:「不是樹葉比楊樹葉多嗎?」也有的教師不用語言直接告訴幼兒,而是用手勢、眼神,有時用口型告訴孩子。這些做法會使幼兒想:真的嗎?我不明白。我一定很笨。好吧,既然老師要什麼我就說什麼吧。
幼兒最終回答:對,是樹葉多。
教師不接納幼兒的錯誤,對於教師的教和幼兒的學都是不利的。教師從幼兒那裡聽到的回答將總是成人式的;沒有敢於作出誠實回答的自由,幼兒永遠不會顯露出他真實的思想,教師也永遠接觸不到幼兒的真實認識水平。教師也就無法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對於幼兒來說,他很快就學會懷疑自己的能力,而相信正確的答案只存在於教師的頭腦中,他們開始從教師那裡而不是從探索結果和事實中尋找答案。
實例1 開水澆花
金秋十月,菊花盛開。幼兒為了把幼兒園裝扮得更加美麗,紛紛從家裡帶來了一盆盆五顏六色的菊花。他們可喜歡這些菊花了,每天圍著觀看,還為花澆水。
這天,一個小朋友突然跑過來說:「老師,騰騰用開水澆花呢!」我忙走過去,果然看到他杯子裡的水冒著熱氣。我問他:「你為什麼用開水澆花呢?」他回答說:「你不是說過不讓小朋友喝生水嗎?我也不想讓菊花喝生水,那樣不講衛生。」多麼天真的孩子呀!我剛要告訴他澆花不能用開水,但轉念一想,這不正是讓孩子探究的好機會嗎?何不讓孩子按他自己的意圖試一試呢?想到這裡,我對幼兒說:「開水澆花行嗎?」幼兒有的說不行,有的說行。我繼續說:「到底能不能用開水澆花,咱們試試看。騰騰,你每天繼續用開水澆這株花,看看是涼水澆的花長得好,還是開水澆的花長得好。」騰騰當然很樂意,他非常自信地把開水澆到了花盆裡。
為了增強幼兒探究的興趣,我為騰騰做了一個紙杯子標記,讓他記錄給菊花喝開水的杯數。這項活動也吸引了許多小朋友,他們密切注意著菊花的變化。漸漸地,他們發現用涼水澆的花越開越大,而騰騰的花頭兩天還沒什麼變化,後來卻低下了頭,葉子也耷拉下來了。幼兒邊觀察邊議論:「看咱們的花開得多大呀,騰騰的花開得那么小,還那麼不精神……」終於有一天,騰騰忍不住跑過來哀求我:「老師,你看我的花快要死了,你能不能救救它呀?」看到他一副傷心的樣子,我撫摸著他的頭對小朋友們說:「你們看騰騰用開水澆的花怎麼了?」小朋友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有的說花被燙壞了,有的說用開水澆的花不會開。這時,我問幼兒:「到底應該用什麼水澆花呢?」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用涼水澆花。」
通過實踐和觀察,幼兒最終得出了正確的結論,我真為他們感到高興。此後,我既肯定了騰騰愛動腦筋,堅持試驗的態度;又為他提供了一盆菊花,讓他用正確的方法照料。
在騰騰用開水澆花的這些天中,曾有幾位家長找過我。他們起初對我的做法很不理解,認為明知不能用開水澆花,為什麼不告訴孩子,而要讓他們嘗試用開水澆花呢?我耐心地向家長作了解釋,很快得到了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後來,部分家長還參加了我們班「植物為什麼要喝涼水」的系列探究和討論活動。
通過這件事,我更充分地認識到,教師應為幼兒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使幼兒大膽地通過自己的探究獲得新的經驗。
唐山市第一幼兒園 李媛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會受到直接經驗的影響,也就是說幼兒具有心理學上所說的「轉導推理」的思維特點,「開水澆花」就是典型的一例。教師的可貴之處在於:
(1)尊重幼兒,給幼兒出錯的權利,接納幼兒的錯誤認識
當孩子用開水澆花時,教師不是去指責他,而是去了解「破壞行為背後的真正動機」。通過詢問了解到孩子不是想搞「破壞」,而是出於想讓菊花和小朋友一樣「講衛生,喝開水」的善良動機。這樣不僅保護了幼兒善良的願望,而且了解了幼兒的原有經驗和認識水平;同時也為幼兒提供了心理安全的探究環境,為教師進一步的指導提供了依據。
(2)讓自然結果的反饋調整幼兒的認識
在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我們認為在可能的情況下,應儘量讓自然結果的反饋,讓客觀事實調整幼兒的認識。這不僅可以使幼兒在心理上感到更安全,而且可以使幼兒逐漸形成尊重事實、相信通過探究能解決問題的意識。長期以來,教師往往直接肯定、糾正孩子的對錯,不給孩子嘗試的機會,使幼兒感到「真理」只存在於教師的頭腦中,從而造成孩子對教師的依賴和迎合。他們常常不是依據事實得出結論,而是通過揣摩教師的態度說出答案。而李老師這樣的科學教育活動能夠逐步養成幼兒尊重客觀事實,依據事實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和品質。
實例2 葫蘆的秘密
早晨迎接幼兒入園時,睿睿媽媽從書包里拿出了什麼東西遞給他,又把我叫到一旁說:「李老師,我們睿睿特別愛看動畫片《葫蘆兄弟》。前天去姥姥家帶回一個小葫蘆,喜歡得不得了,天天塞在袖子裡,連睡覺都抱著。今天說啥也要帶來。」可不是嘛,整個上午,睿睿都小心翼翼地把小葫蘆塞在袖子裡,時不時悄悄拿出來掂掂、看看,又塞回袖子,午睡時也是如此。我心想,他這是在幹什麼呢?起床後,睿睿又從袖子裡拿出小葫蘆,對佳佳說:「你看寶葫蘆能動了,裡面真的有葫蘆娃了吧?」這時,幼兒都好奇地圍過來,睿睿又說:「我現在只有一個寶葫蘆,我想讓我的寶葫蘆為我孵出更多的葫蘆兄弟。」我這才明白,原來睿睿天真地以為,把葫蘆放在袖子裡能孵出葫蘆寶寶。我採取了旁觀的態度,沒有道破這個秘密。
第二天,我發現睿睿又把葫蘆放到了袖子裡,還是重複著以前的動作。幾天過去了,我從睿睿的情緒里察覺到他有些失望,他似乎感覺到探索的結果與他預想的結果並不一致。我悄悄走近他說:「睿睿,你幹什麼呢?」他拿出小葫蘆對我說:「動畫片裡的寶葫蘆有七兄弟,我也要更多的葫蘆兄弟。可是,我孵了好長時間怎麼還不見葫蘆娃出來呀?」我說:「你再想想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呢?」我倆的對話吸引了不少小朋友。這時,我有意搖了搖小葫蘆,孩子們聽見葫蘆里發出了響聲,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裡面有小珠子。」「是小豆子」。「不對,不對,是葫蘆籽兒,它能長。」我藉機說:「裡面到底是什麼呢?我們怎麼才能知道呢?」很多孩子說打開看看。徵得了睿睿的同意,我們把葫蘆打開了。看到露出的白花花的葫蘆籽兒,幼兒高興極了。
葫蘆籽兒能長出什麼?怎麼才能長?我請小朋友回家問問爸爸媽媽,和爸爸媽媽一起查查書。後來,幼兒從家裡帶來了飲料罐、小盤子,還有的帶來了裝滿土的花盆,土上撒了一層沙子,據說是家長介紹的經驗,這樣發芽快。於是,我和幼兒開始了種植葫蘆的探索和嘗試……
種子發芽了,睿睿的那份激動和驚訝,那份細心呵護勁就甭提了。春天來了,我們把葫蘆苗移到窗前的園地里。如今葫蘆藤已經爬上了二樓窗子的護欄,我們期盼著儘早結出小葫蘆來。
唐山市第一幼兒園 李玉鳳
「葫蘆的秘密」是教師尊重幼兒的差異,引導幼兒發展的成功事例。幼兒對事物的認識與成人有極大的差異。他們不能像成人那樣客觀地認識事物,而是帶著「萬物有靈」的色彩,相信自然界的事物像他們一樣是有生命、意識和情感的。所以,有的幼兒相信葫蘆會孵出「葫蘆兄弟」來。幼兒之間的經驗和認識水平也有很大差異。葫蘆是植物,許多幼兒可能已經獲得一些有關植物的經驗,知道葫蘆要長出「葫蘆兄弟」必須種在土裡;也有像睿睿這樣的孩子,看到葫蘆圓而光滑很像雞蛋,就把孵小雞的經驗遷移到孵葫蘆上來。此時,教師要能接納和理解幼兒的原有經驗、認識水平以及思維能力的差異,不應急於糾正幼兒的錯誤,而應一步步為幼兒創造條件,引導幼兒看到客觀現實,讓客觀現實的反饋來調整幼兒的認識。李老師接納了睿睿的想法和做法,給了他探索和嘗試的時間,直到他自己認為孵不出來了。當探索的結果和幼兒預想的結果不一致時,李老師抓住了這一教育時機,生成了後來一系列的科學探索活動。為了認識葫蘆的生長過程,李老師引導幼兒討論、動手操作,以至利用家長、書籍這些信息源,開展了從初春到秋後的探索種植活動,不斷調整、豐富和加深幼兒的原有認識。葫蘆的秘密終於完滿地揭開了。
2.尋求幼兒的真實意圖和認識水平,避免誤解或傷害幼兒
幼兒在認識事物時,常常用自己獨特的、不同於成人的眼光,有認識不客觀的一面,那是因為他們的經驗還不豐富,概括還不全面。但幼兒總是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動機去探究周圍的世界,教師要尋求幼兒真實的動機,不要急於批評或制止幼兒,而要真誠地詢問,耐心地傾聽和觀察。有時還需要教師以幼兒的方式操作物體才能真正了解到幼兒的真實意圖。
(1)觀察、傾聽幼兒的問題和談論,詢問幼兒的意圖,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
教師應學會安靜地、仔細地觀察幼兒,傾聽幼兒的問題和談論,不要打斷幼兒的思路,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幼兒。這樣,才能了解到幼兒的真實想法。
在沒有弄清楚幼兒的真實意圖前,不要輕易地下結論。
然而,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往往在沒有看明白、沒有問清楚時就急於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幼兒。在前面提到的26個教學案例中,只有26%的教師去詢問幼兒,試圖了解幼兒的意圖,74%的教師不做任何了解就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幼兒,認為幼兒是破壞或不遵守規則。
實例1 丟失的小磁鐵
最近,岳老師在科學發現角投放了小磁鐵,幼兒很感興趣,來操作的人很多。
這一天,岳老師發現磁鐵少了6塊,她問幼兒誰發現了,幼兒都說沒看見。第二天一早,張環宇的姥姥送他來幼兒園時悄悄對岳老師說:「張環宇把小磁鐵拿回家去了,我和他媽媽為這事還揍了他一頓,告訴他不能把幼兒園裡的東西拿回家。他也認錯了,您別批評他了。他讓我告訴您,別再告訴另外兩位老師了。」姥姥走了。岳老師把張環宇叫到跟前問他:「為什麼把小磁鐵拿回家呢?」張環宇說:「我們家新裝修完了,我想看看哪些東西能被磁鐵吸住,就把磁鐵拿回家了。我想等用完了還把它送回來。」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怎樣做呢?如何既滿足幼兒探索、學習的願望和需求,又使幼兒具有一定的規則意識呢?岳老師的做法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下面是岳老師的一段教育筆記:
我被孩子的這種好探索的精神感動了,雖然他的做法欠妥,但他的動機是好的。我想這是我們工作的一個失誤,我們應該讓幼兒學會和老師商量,把自己的需求告訴老師。為此,我調整了區角玩具材料的管理辦法:如果小朋友想把玩具材料借回家,只要和老師說一聲,並在小本子上登記一下,記著第二天帶回來,不影響其他小朋友玩就行了。
令人可喜的是,通過這件事,我發現孩子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已從幼兒園擴展到了家庭。這件事也告訴我們,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該問清事實,不要挫傷他們探究和學習的積極性。
北京市曙光幼兒園 岳愛軍
幼兒是天生的探索者,他們經常表現出積極主動的探究和認識周圍世界的強烈願望。我們不能輕率地對孩子的某些「違反常規的行為」定性,而應真誠地相信每個孩子都懷著良好的願望。我們應設法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看到他們真實的需求和動機,為幼兒提供心理安全的探究環境,避免誤解或傷害幼兒。
在「丟失的小磁鐵」這一典型事例中,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幼兒樂於探究的願望和精神。他們積極主動地把獲得的經驗用於不同的情境和事物,這為他們經驗的概括和深化提供了可能。同時,這位教師的做法令人讚賞,她尊重幼兒不願讓別人知道這件事的想法,沒有輕率地把孩子的行為定性成「品德或規則問題」,而是通過詢問,了解到幼兒把磁鐵拿回家的真正動機,避免了誤解或傷害幼兒。更可貴的是,教師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和對玩具、材料的管理方法,既滿足了幼兒探究和學習的願望,又使幼兒具有一定的規則意識。這也可以說既滿足了幼兒的需求,又引導了幼兒的發展。
(2)觀察幼兒用材料做什麼,用與幼兒相同的方式使用材料
教師像幼兒那樣使用材料,這一點常常被教師忽視,他們很少這樣去做。事實上,這是了解幼兒的重要方式。當我們用幼兒的方式操作材料時,才會真正體驗到幼兒的真實感受,才會真正理解幼兒。
例如,一位教師描述了她所經歷的一件事:
在區角活動時,韓爍守著一盒拼插玩具卻沒有插出什麼,而是把兩個管狀的玩具插在耳朵上,並且一副笑眯眯、美滋滋的陶醉樣。我沒有阻止他這種按常理來看是不好的行為,而是也拿了兩根同樣的玩具放在了自己的耳朵上。啊,我聽到了。所有的聲音都變得好聽了,像從遠方傳來,伴著沙沙的聲響,妙不可言。韓爍見我有了與他同樣的表情,更熱情地介紹說:「沙沙地,像下雨一樣。」多好的比喻,多有趣的發現。
如果教師不以幼兒的方式使用材料,怎麼能真正地了解到幼兒的探究意圖和重要發現呢?
3.尊重和接納每一個幼兒的觀點、興趣、探索、發現和解釋
幼兒的觀點和興趣常常與教師不同,接納和支持幼兒的興趣、觀點會使幼兒有安全感。
例如,教師認為青蟲很醜陋,但幼兒卻很喜歡,樂於探究。那麼,教師就應接納和支持幼兒的興趣、想法和做法,為幼兒提供他們需要的工具,擴展他們的經驗。正如前文討論過的,類似的情況教師經常遇到,教師要善於支持幼兒的觀點和興趣,實現有益的教育目標和內容。
幼兒原本也是最誠實、最尊重客觀現實的。如果在心理安全的探索環境中,幼兒作出的回答和解釋會真誠地來源於自己對事物的真實感受。因此,在幼兒的回答與教師預想的結果不同時,這恰是教師要警覺的時候,教師要尊重並努力尋求幼兒的真實認識及其來源。
實例1 菊花是臭的[2]
地上擺放著六七盆顏色不同、品種各異的菊花。王老師先讓幼兒離開座位,去嗅一嗅菊花的「香味」,期待著他們回答「菊花是清香的」。
然而,第一個幼兒的回答就出乎教師的意料:「菊花是臭的。」引得全場大笑。接下來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門:「有點香,有點臭」「毒藥味」「茶葉味」……王老師沒有制止或批評幼兒的發言,而是因勢利導使活動順利進行。
課後,王老師請來幾位老師幫助她一起鑑定菊花的氣味。原來,菊花並不都是香的,有的沒味,有的土腥味,有的中藥味,幼兒不會說「中藥味」,說成了「毒藥味」。還有幾盆花剛剛施過肥,的確臭。王老師表揚了幼兒的認真、大膽和真誠,並擴展了他們的有關經驗。
這是王老師上的一節「認識菊花」的公開課。王老師的這種處理方式,不僅使幼兒敢於表達自己的不同看法,更有利於培養幼兒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和品質。
實例2 迎春花的秘密
早春二月,在一次戶外活動中,強強小朋友忽然大叫起來:「快來看呀,花開了!」聽他這麼一喊,幼兒都圍了過去。怎麼可能呢?剛剛二月,室內的暖氣還未停,而且又下了小雪,戶外的花怎麼會開放呢?
懷著好奇,我走了過去,想不到真的有幾朵嫩黃的迎春花像星星般露出了笑臉。幼兒高興得不得了,他們繼續興致勃勃地尋找別的迎春花,可找遍了整個院子,也沒有發現第二株開花的迎春。
「老師,為什麼這株迎春花比別的迎春花開得早呢?」我被斯斯的問題難住了。我如實地告訴幼兒:「這株迎春與院子裡的其他迎春是同一年栽下的。它們為什麼不同時開花,老師真的不知道。我想就請大家一起找找原因吧!」於是,幼兒圍著這株開花的迎春轉來轉去,可就是找不到原因。
以往遇到這種尷尬的情況,我會先把幼兒的注意力引向別處,待我找到原因,再把結果直接告訴幼兒。但今天我想改變一下方式,請幼兒回家後讓爸爸媽媽幫助,找一找其中的原因。
第二天一到幼兒園,幼兒就議論起來。
「我爸爸說,植物生長離不開陽光、水、空氣和土壤,這株迎春可能比別的迎春得到的陽光多。」
「那麼,是不是別的迎春得到的陽光不夠多呢?」我問。經過觀察,幼兒很快否定了這一看法。
「我媽媽說,如果土壤肥沃,植物就長得粗壯、高大,這裡的土壤一定非常好。」
於是,我動員大家找來與之相鄰的同一塊土地上的泥土,經比較發現它們從顏色上看並無多大差別。幼兒大為困惑,我也有同感。
第三天正值雨後,陽光明媚。要不是看到路面上的水跡,很難想像夜裡下過小雨。戶外活動時,超超站在一口熱力井旁,忽然大叫:「老師,我發現了迎春花的秘密!」果然,繞過小灌木有一處乾燥的地面正好延伸到那株迎春花的下面。原來這地下有一條熱力管道,管道上面的土比其他地方幹得快。
此時幼兒都圍了過來,超超搶著告訴大家:「管道是熱的,它周圍的土一定很暖和所以這株迎春花比別的迎春花長得快,長得高,開花早。」幼兒都為超超的這一發現鼓起掌來。
「不對!」堯堯嚷道:「前些天我放在暖氣上的一盆小豆苗死了,媽媽說暖氣溫度太高,把小豆苗給蒸死了。」根據堯堯的問題,我又提出:「為什麼冬天室外的許多花草、樹木都枯黃了,可等春天到來時又會發芽、開花呢?」幼兒爭論不休,最後終於明白了植物茁壯成長的條件是充足的陽光、水、空氣、土壤和適宜的溫度。我覺得幼兒的求知慾望和探索精神真是太可貴了,他們正是在這種反反覆覆的矛盾衝突下,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澄清或證實了一個又一個問題。
唐山市第一幼兒園 王海娟
「迎春花的秘密」使我們看到了教師作為一名與幼兒一樣不知答案的真正平等的探索者所經歷的探究過程。它在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方面給了我們許多啟示。
(1)當幼兒提出不合常理的事情時,應尊重孩子,相信孩子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有時會有些童話般的不真實性,但有時也會十分的真實。作為教師,我們要相信孩子!
(2)在幼兒興趣點上生成教育,做一個與幼兒平等的探索者
「迎春花的秘密」使我們深切地感到,教師未必事事都要先知,遇到自己不懂的問題,可以實事求是地做一個與幼兒平等的探索者,一起尋找答案,以免錯過與幼兒一起主動探究事物的最佳時機。
(3)讓幼兒通過探索來尋找答案
為了尋找這株迎春花早開的原因,幼兒和教師一起進行了歷時三天的探究過程。幼兒正是在這種不斷根據原有的經驗以及獲取的信息進行預想、解釋,不斷調整自己的認識,最終形成正確答案的過程中,發展著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4.挖掘每一個幼兒探究活動的獨特價值
教師要善於挖掘每一個幼兒探究活動過程和結果的價值,使每一個幼兒在每一次的探究活動中都有所發現,有成功的體驗。尤其是那些表面上看「失敗了的幼兒」,教師更要給予支持和鼓勵,並培養他們樂於探究和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態度和品質。
實例 種子爛了[3]
幼兒都在做種子發芽實驗。一名幼兒怕別人動他的種子,用蓋子緊緊蓋住。李老師接納了孩子的做法。不久他的種子爛了。李老師在和幼兒討論這個結果時說:「小方的實驗也挺好,讓我們知道在什麼情況下種子會爛掉。」
李老師的這種處理方式為幼兒創造了安全的探究氛圍和環境。對於當事幼兒來說,化消極情緒為積極情緒,看到自己這種做法對同伴的價值,自己也真正體驗到了種子生長需要的條件,會引發他進一步探究。對於同伴來說,他們不會嘲笑他的失敗,而會把他的實驗看成是一種具有獨特價值的探索。同伴從中也會獲得「把種子緊緊蓋住,不透氣會把種子悶死」這樣的經驗。
5.給予每一個幼兒以激勵性的評價和具體的反饋
無論幼兒的想法對與錯,教師都要真誠地接納和認可,並鼓勵幼兒輪流表達他們的看法。教師可以點頭或微笑表示她的認可。教師也可以用「還有別的想法嗎」「這也是一種可能」「這種想法很有意思」……教師的態度和言行最好是一種中立的,只是在表明她聽到了幼兒的回答。教師儘管可能不贊同幼兒的想法,但並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幼兒。
在幼兒安全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後,教師對所有的幼兒都應進一步的詢問。教師不但應詢問回答錯誤的幼兒的想法,而且也要詢問回答正確的幼兒的想法。這種做法會使所有的幼兒都感到安全。對於回答正確的幼兒來說,詢問可以鼓勵他們重新思考他們的答案或尋找更有說服力的證據。教師的詢問不僅可以鞏固正確的回答,而且有助於增強幼兒的推理過程。對於回答不正確的幼兒來說,詢問有助於幼兒澄清他們的理解,接受教師的指導。同時教師還可以介紹補充材料對幼兒的原先結論提出質疑,使幼兒進一步思考。
教師要特別注意不要表揚兒童自身(「你真好」「你真棒」「你真聰明」),而是表揚他們的探究和操作,肯定他們的發現和獨創性。這就要求教師不是走馬觀花地看看,然後表揚全部成果,而是要仔細地觀察、了解他們探究和操作的過程、結果,提供具體的反饋。這種反饋能鼓勵兒童提高他們的探究和操作水平。
(1)不要籠統地表揚
教師對兒童1:好孩子,真聰明!
兒童2(想):我要是沒有她想要的回答,那我就是一個壞孩子,我可不去冒那個險。
籠統地表揚會使受表揚的幼兒不知道自己究竟好在哪裡,甚至使幼兒只關注教師的喜好,而不關注探究活動本身。教師對於幼兒探究操作的過程和結果要給予具體的反饋。也可以在幼兒的原有基礎上澄清、擴大幼兒的經驗。如教師在評價幼兒對顏色混合的探索時可以在幼兒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後,描述幼兒的探究和發現,以便澄清和鞏固幼兒已經發現的關係。「噢,你把紅色和藍色混合配出了紫色。」「你用了一點藍色和比較多的黃色配出了綠色。」……
(2)作出具體的反饋
教師對兒童1:你這個想法很有趣。你用一種新的方式把每個人的意見結合起來了。
兒童1(想):那樣原來也是一個好想法呀!也許,下次我可以再試試。
總之,形成安全的、鼓勵幼兒探究的心理氛圍是使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成為引導幼兒主動探究過程的前提和基本條件。教師必須努力為幼兒營造這樣一種氛圍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