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郊遊和採摘

2024-08-16 10:02:24 作者: 劉占蘭

  郊遊和採摘是幼兒園孩子遠足的主要方式。這些活動對於年幼的幼兒來說極其具有冒險性和挑戰性。這些更加接近自然界的區域強烈地吸引著幼兒。

  在郊遊和採摘活動中,幼兒可以學習:

  運用感官和各種簡單的工具進行探索和考察,發現自然界所擁有的各種各樣的物質和材料。

  收集、比較、分類與交流。幼兒對從自然界中收集到的各種各樣的有趣的物質和材料進行比較和分類,描述和交流他們的特徵。

  時間的概念。幼兒會在一年不同時間的多次觀察中發現自然界的變化,動物和植物在一年四季中有規律的周期性變化。

  案例1:參觀植物園[16]

  春天,幼兒有許多次與室內和學校周圍室外的各種植物接觸的經歷。斯克特老師還想讓幼兒研究周圍環境以外的植物和樹木,看到植物生命體更多的差異性及其基本的相似性。那時,她決定到附近的植物園進行一次田野旅行。

  在旅行前,我先參觀了植物園,對我們所觀察的植物和樹木做了筆記,記下了其相似性和不同點,以便能夠幫助幼兒進行比較。水生植物和沼澤地生的植物實際上是有差別的,所以我決定把大部分時間花在這兒。我認為幼兒應該注意到這些不同,但是,在這個案例中,我還準備讓幼兒認識蘆葦、睡蓮和池塘表面的鴨食草。我組織了家長志願者,安排了一輛麵包車。我給幼兒做了準備工作。我告訴他們,他們是偉大的生物學家,他們通過觀察已經了解到有關植物與樹木如何生長和變化的許多東西。然後我說,作為一個生物學家,他們將要去參觀植物園,一個長著許多植物的地方。我們談論了我們應該看什麼,我們應該思考什麼,如那裡的植物與我們曾經觀察過的植物有什麼相似性,又有什麼不同。我提到,我在池塘附近看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植物。然後,我給幼兒提供了他們曾經用過的生物學家的工具箱,工具箱裡的工具很全,有筆記板、紙、蠟筆和放大鏡。像往常一樣,我拿上了我的相機和田野指南。我還帶上了我們院子裡樹木的圖片。

  當我們到達植物園時,我們觀察了植物,並把它們與我們曾經觀察過的植物進行了比較——它們的形狀、大小以及它們所具有的獨特的樹皮。克里斯蒂娜注意到在池塘里的睡蓮的葉子。最初,幼兒認為是從樹上落下來的葉子,他們用棍子把睡蓮的葉子拉到池塘邊,以便可以更近距離地觀察。就在那時,他們認識到睡蓮葉子在塘底有很長的莖和根!「嘿,它有莖。」「我打賭在塘底的那個東西是個根。」他們正在建立一種關係/聯繫——睡蓮葉子與我們種植的豆種有著許多相同的部分/結構。

  本書首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幼兒用放大鏡更近距離地觀察池塘邊的睡蓮葉子。他們用筆記板和紙畫下了它們的圖片。

  我和一個小組的孩子使用田野指南找到了上面的圖片,把池塘里的睡蓮葉子與圖片裡的睡蓮葉子進行了比較。另一組孩子拿出他們收集到的所有葉子,我們把睡蓮的葉子與之進行了比較。

  幾個孩子想把睡蓮的葉子帶回教室。我向他們解釋我們不能那麼做,因為植物園是一個供生物學家和其他遊人愉快觀賞植物的地方。我向幼兒許諾會從當地的苗圃買兩棵睡蓮,星期一給他們帶到學校去。我們討論了如何在教室里養活它們:「它們需要水。」一個孩子說。「我可以造一個池塘。」另一個孩子說。幼兒興奮極了,在我們走向麵包車時,他們思考著我們將要建造的池塘。

  然後,阿敏注意到了地面上的有著小綠葉子的嫩枝。達芬驚奇地大聲說:「我想知道它們是從哪兒來的。」自從我們開始進行植物和樹木研究,「想知道」一詞已經成為幼兒詞彙中的一個經常使用的詞了。幼兒拾起嫩枝,並進行調查。「或許它們來自一棵灌木。」埃拉說。我們去觀察了灌木,但是葉子不同。「或許它們來自一棵樹。」提娜說——我照例靜靜地看著我所有的幼兒,手裡拿著嫩枝,都在觀察高處的枝條。正是娜茲,看出了這些葉子像橡樹上的葉子。「嘿,它們是從這兒來的!」當我們都向上看的時候,我們不僅看見了葉子,也看見了一隻小松鼠棲息在橡樹上。我們靜靜地觀察著,這樣我們不會把小松鼠嚇跑。我觀察著松鼠,又觀察了幼兒。我對他們持續專注的能力感到吃驚。然後,他們開始小聲地說:「它現在在幹什麼?」「它用它的爪子在幹什麼?」「我想它在抓什麼東西。」「它正抓著一個嫩枝。」「它在往下扔。」「我想它在吃呢!」「我想知道我們的樹上有沒有松鼠。」幼兒已經研究植物幾個月之久了。他們進行了討論,測量了植物的生長高度,為這些植物畫了圖畫。他們思考了植物的相似性和不同點,並且已經觀察到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植物的生長和變化。這似乎是一個新觀點/概念的開端——動物如何利用植物滿足它們的基本需要。

  案例2:採摘前後

  秋天,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就是採摘。當我注意到幼兒平時不愛吃玉米、豆類、花生等食物時,我想應該帶他們去採摘、認識這些秋天成熟的農作物。

  ● 採摘前的猜想

  當我告訴幼兒要去採摘玉米、黃豆、花生時,他們又新奇又興奮。我趁機讓幼兒猜一猜玉米和黃豆長在什麼地方,長得什麼樣,怎樣採摘,並請幼兒把自己的猜想畫在紙上。幼兒小聲地商量了一會兒,先後動筆畫了起來。我注意聽著幼兒的議論,發現幼兒的畫大同小異,猜想比較一致:這三種農作物長在樹上樣子和平常吃的一樣,一粒一粒的,用手就能採下來。幼兒畫完後,我請他們每人把自己的猜想講給大家聽,我再分別把幼兒的話簡明扼要地記錄在他們的畫紙上。然後,我們一起把這些畫排列成一個問號,布置成了牆飾「採摘前的猜想」。

  我們邀請家長參加我們的採摘活動。事先,我們請家長觀看了牆飾,了解了幼兒的猜想,並請他們不要輕易告訴幼兒答案,以便共同引導幼兒在採摘過程中去觀察、去驗證、去發現。

  ● 採摘後我們知道了

  幼兒來到田間,既沒有看到猜想中的大樹,更沒有看到一粒一粒的玉米、黃豆和花生。有的孩子驚訝地問:「老師,花生樹在哪兒啊?」有的孩子著急地喊:「老師,我們走錯地兒了吧?哪兒有什麼玉米、黃豆、花生?」我肯定地對幼兒說:「黃豆、玉米、花生都在這裡,就看你能不能找到它們。」幼兒見我那麼肯定,不再懷疑,馬上拉著家長找起來。幼兒最先找到的是玉米,他們興奮地拉我去看,有的說:「老師,原來好多玉米粒長在一棵棒子上,外面有綠皮兒包著。」也有的說:「它頂上還長好多須呢。」還有的說:「它跟我想得不一樣,怪不得剛才找不到呢。」有了找玉米的經驗,幼兒不再拘泥於原先的猜想來找黃豆和花生。不一會兒,他們由地上掉的豆子,發現了結在豆莢里的黃豆,在家長的暗示下,找到了長在地下的花生。找到這些農作物後,幼兒又充分體驗到了掰玉米、摘黃豆、刨花生的樂趣。

  回來後,我和幼兒對比「採摘前的猜想」進行驗證,並把新發現、新經驗畫下來,講給同伴聽。同時,我們把幼兒探索和發現的過程拍成照片,布置在牆飾「牆飾前的猜想」旁邊,形成了第二面牆飾「採摘後我們知道了」。

  ● 它們可以這樣吃

  玉米、黃豆、花生能做成什麼?怎麼吃?這些問題成了幼兒討論的新話題。為了讓幼兒了解這三種農作物在生活中的用途,我帶幼兒來到超市,給他們每人兩元錢,請他們買一樣食品,但這種食品必須含有玉米、花生、黃豆三種成分中的一種。幼兒高興地發現,「花生油是花生做的,豆油是黃豆做的。」「發糕是用玉米粉蒸的。」「棉花糖里也含著玉米粉。」「豆腐、豆漿是黃豆磨成的。」幼兒或計算著買,或三五個湊錢買,每個幼兒都買到了符合要求的食品。回到幼兒園後,我請幼兒把他們在超市裡的所見所聞畫下來,形成了第三面牆飾「它們可以這樣吃」。

  圍繞著採摘系列活動,我班的互動牆飾也形成了系列。在此過程中,幼兒不斷獲得了新經驗和新體驗,我還驚喜地發現,喜歡吃這些食物的孩子越來越多了。

  總政機關幼兒園 劉世梅

  本章思考題:

  1.幼兒的探究活動有哪些主要步驟?在每個步驟中教師怎樣進行指導?

  2.在組織幼兒的探究活動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3.幼兒的自由發現有什麼意義?

  4.如何為幼兒創設科學發現區?

  5.自然角和種植園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應該具有哪些基本特徵?

  6.除科學發現區、自然角和種植園外,其他各個區域對幼兒的科學學習有什麼意義?

  7.在生活中如何進行科學教育?

  8.如何利用郊遊和採摘增進幼兒的科學經驗?

  [1] 韋鈺:《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 Ed Labinowicz,The Piaget Primer:Thinking,Learning,Teaching,Addison Wesley,1980

  [3] [美]瑪麗-霍曼等:《活動中的幼兒》,2~3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 C.S.Lavatelli,Piaget's Theory Applied to an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Delta Education,Inc.,1970,p.48

  [5] C.S.Lavatelli,Piaget's Theory Applied to an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Delta Education,Inc.,1970,p.48

  [6] C.S.Lavatelli,Piaget's Theory Applied to an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Delta Education,Inc.,1970,p.48

  [7] 馮曉霞:《幼兒園課程》,259頁,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8] 馮曉霞:《幼兒園課程》,260頁。

  [9] 馮曉霞:《幼兒園課程》,259頁,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10] [美]戴維·A·溫尼特等:《科學發現——幼兒的探究活動之二》,劉占蘭等譯,6頁,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11] [美]戴維·A·溫尼特等:《科學發現——幼兒的探究活動之二》,劉占蘭等譯,10頁,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12] 本部分的7個故事由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幼兒園國秀華、劉天奇老師,北京市曙光幼兒園任京華老師等提供。

  [13] [美]瑪拉·克瑞克維斯基:《多元智能理論與學前兒童能力評價》,李季湄等譯,119頁,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14] [美]瑪拉·克瑞克維斯基:《多元智能理論與學前兒童能力評價》,李季湄等譯,121~123頁

  [15] [美]沃斯·格羅爾曼:《蚯蚓,影子和漩渦》,劉占蘭等譯,25~27頁,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16] [美]沃斯·格羅爾曼:《蚯蚓,影子和漩渦》,劉占蘭等譯,48~50頁,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