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第2版)> 二、生活中的隨機滲透

二、生活中的隨機滲透

2024-08-16 10:02:21 作者: 劉占蘭

  生活中的隨機教育是靈活多樣的。就活動發生的場所來說可以是室內的,也可以是室外的。就活動的形式來說,可以是針對個別幼兒進行的隨機教育,也可以是由某一個生活事件所引發的小組或集體的科學探究活動。

  (一)一日生活中的隨機教育

  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有許多可以滲透科學教育的時機,抓住這些時機滲透科學教育,有助於幼兒積累科學經驗。

  在第三章「教育目標和內容的需求化」中,我們曾經列舉和分析的兩個案例「反光」和「膠水」都是科學教育滲透於一日生活的生動例證。

  通過在一日生活中利用各種時機進行科學教育的滲透,幼兒能夠感知和發現生活中有趣的科學現象,樂於探究各種現象發生的原因與結果。

  (二)戶外活動

  這裡的戶外活動是指幼兒園內的戶外活動。一般來說,每個幼兒園都如同一個小小的花園,種植著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生活著各種有趣的昆蟲和小動物。園內這些大大小小的生靈吸引著幼兒永不休止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能夠開展各種生動有趣的對生物的探究,豐富幼兒有關生物的關鍵經驗。

  前文中提到的「花的一生」,幼兒探究的就是自己幼兒園內的各種開花的樹。

  在幼兒園內的戶外探究活動中,幼兒能夠學習到:

  請記住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樂於觀察與發現周圍環境的變化,對周圍的事物感興趣;

  感知動物和植物的多樣性;

  收集、比較、分類與交流。幼兒對從園子裡收集到的各種各樣的有趣的物質和材料進行比較和分類,描述和交流它們的特徵。

  案例:操場上的動物[15]

  我要讓幼兒為這次戶外發現和研究生物及其環境的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為了讓自己有充分的準備,我花了很多時間在操場上親自進行觀察和發現,了解有什麼樣的植物和動物。我還和幼兒進行了談話,讓幼兒了解作為一名生物學家意味著什麼,作為一名生物學家去戶外和到戶外去跑步玩耍有什麼不同。我向幼兒解釋:生物學家是一種專門的科學家,他們在戶外尋找不同的植物和動物,而且又十分小心,不損壞它們的家,不打擾它們在家裡的生活。

  我們還談到生物學家如何使用工具發現生物並進行非常仔細的觀察。在我帶領幼兒進行自然探險之前,我要讓他們接觸、了解和使用必要的工具。我為他們提供手持透鏡。我們討論了透鏡是幹什麼用的。我為他們提供了一些雜誌,讓他們練習使用透鏡穩定地觀察圖片。我也試圖讓幼兒逐漸建立這樣的觀念:我們要尋找生物,所以我們必須小心仔細,保證不傷害我們發現的生物。但是對三四歲的孩子說「小心仔細」不會有多大的意義。所以,在出門前,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來熟悉另一種工具——探究棒。讓幼兒練習安全地拿起昆蟲而不會把它們弄成兩半。

  一旦幼兒都具有了使用工具的經驗,討論了必要的「規則」,戶外探究就算準備就緒了。我把幼兒召集在一起說,「現在我們要當生物學家了!我們要到戶外去仔細觀察動植物。我們要帶上我們的工具——手持透鏡和探究棒。你們想想,我們會找到什麼動物和植物呢?」幼兒預測他們將發現蝴蝶、蛇、花和吸血蝠。沒有一個人認為我們會發現蚯蚓。但後來喬治和彼得恰恰發現了蚯蚓。

  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里,我們每周出去兩次。在每次出門前,我都問同樣的問題,讓幼兒思考他們發現了哪些不同的動植物以及發現的地點。「上次我們發現了什麼?我們在哪兒發現的?有關這些動植物我們了解到了什麼?」在回顧之後,進一步讓幼兒預測「你認為我們今天會發現什麼生物?」幼兒已經進入了尋找蚯蚓的活動之中。無論誰發現了一條蚯蚓,我們所有的人都會知道。「蚯蚓發現者」會大叫或呼喊,大家都會聚集過來看。我讓年幼的生物學家向我展示他們是如何使用工具仔細觀察蚯蚓的。

  對幼兒的發現我都給予這樣的反饋:「你們在哪兒發現的?蚯蚓的家是什麼樣的?你是怎麼發現的?」而且,我還努力在幼兒的發現之間建立聯繫。最初,幼兒是無目的地亂挖。逐漸地,他們開始摸到規律,能更加有傾向性地尋找蚯蚓。他們會說:「噢,這是一個打過的洞。」或者說:「以前我在葉子下面發現過蚯蚓,所以我們來看看這兒。」

  一些孩子發現了另外一些小生物——螞蟻、甲蟲、一些小蠐螬(蛆)。有時,幼兒想把他們發現的生物——「寶貝」帶進教室。最後,他們要做的是把它留在原處,讓別人第二天能發現它。瑪麗婭不止一次找到蚯蚓——那條「她的」蚯蚓。下次我們再出來時,彼得發現了一條蚯蚓,瑪麗婭馬上說:「嘿,那是我的蚯蚓。你發現了我的蚯蚓。」我問道:「你怎麼知道那是你的蚯蚓呢?」她說:「因為它是粉色的、長長的。」我說:「讓我們用工具靠近些看。展示給我們看。你看見了什麼讓你知道這就是你昨天看到的那條蚯蚓?」過些時候,當幼兒看見許多蚯蚓時,他們開始認識到所有的蚯蚓都具有相似的特徵,而不再出現「我的蚯蚓」這樣的事了。他們認識到蚯蚓有許多共同的特徵,沒有辦法知道某條蚯蚓就正是他們前一天發現的蚯蚓。

  我班裡的一個孩子——蘇妮婭,是進行生物探究比較有經驗的孩子。她隨處引用「昆蟲學家」的描述,不久,全班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她知道如何控制小臭蟲,而且她一點兒都不害怕。當幼兒發現一個昆蟲時,他們就去找蘇妮婭。「這是什麼?」他們問蘇妮婭。傾聽幼兒的談話和提問,有助於我更好地理解和回應他們的問題。我常常問幼兒:「有關這種昆蟲,你們知道什麼?我們在什麼地方能找到更多?」例如,我問安妮為什麼她認為她的小鼻涕蟲是在樹葉堆的下面,在哪裡能夠再找到一些。

  ……

  過了一段時間,探究和反思過程成為班級文化的一部分,成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例如,在每次戶外探究之後,我們都把幼兒的發現列出清單。我會說,「特里,你說你發現了一條蚯蚓。我把它寫下來,再把你發現的蚯蚓畫一張像生物學家畫的那種像。我要把它畫得看起來像蚯蚓。告訴我應該用什麼記號,我應該怎麼畫。」我每畫一張圖,總要向幼兒核實圖片是否反映了他們所看到的。幼兒會說:「不,更瘦些」或「頭是非常尖的」或「你需要畫線」等,對此我都會聽從。有時,幼兒也畫動物。有時,幼兒還會爭論動物的顏色或形狀,他們的爭論引出我們下一次戶外探究的新問題。

  又過了些時候,我提出了一個新問題,「你們認為動物在幹什麼?你們認為動物那樣運動是為什麼?」

  通過連續幾周對生物(也有一些是已經死了的)的觀察以及發現的直接經驗,孩子們獲得了第一手資料,觀察更加注重細節了,他們的預測也發生了變化。沒有人再認為他們會看見吸血蝠或蛇了。現在,他們把預測建立在先前已經看到的事實基礎之上,他們的預測變得更加具體、更加注意細節——更科學了。他們從猜想會看到蛇和吸血蝠轉變為預測會發現「黑螞蟻」「有皮質感的蚯蚓」或「死老鼠」。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