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順應—生成途徑
2024-08-16 10:01:40
作者: 劉占蘭
順應幼兒的需求和興趣,開發和利用幼兒需求和興趣中的教育價值
幼兒有需求和感興趣的事物,反映著對這一事物的探究適合幼兒的原有經驗和水平,幼兒感到學習和探究這一事物對自己有意義,他才樂於學習和探究,才有真正的內在動機。
教育要充分利用幼兒自發感興趣和有需求的事物,導出有價值的教育目標和結果。正如杜威所說:「兒童已經是十分積極的。教育的問題就是要抓住他的活動並給予活動以指導的問題。通過指導,通過有組織的運用,它們就會朝著有價值的結果前進而不致成為散亂的、或聽任其流於僅僅是衝動性的表現。」[8]
1.順應、支持幼兒提出的問題和疑問,生成科學教育
好奇好問是幼兒的突出特點。在一日生活中,幼兒會產生很多疑問和問題,尤其是3歲左右的幼兒,會抓住成人問個沒完沒了。只要留心,我們還會發現,幼兒最初關心的問題都與自然環境有關。
樹上的葉子兩面顏色為什麼不一樣?
樹上的蘋果為什麼有的大,有的小?
本書首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蝸牛的嘴到底在哪裡?
……
幼兒急切地想知道世界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所有類似的問題和疑問,都是幼兒學習科學的起點,都是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時機。因為兒童的「學習是從認識到有問題(不平衡)開始的」。教師要善於抓住每一個教育時機,引導幼兒的探究活動,促成幼兒的主動學習,不斷將教育目標和內容滲入其中,使幼兒在自己發起的活動中,獲得符合教育目的的經驗。
在幼兒的疑問和問題點上生成科學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尋求幼兒感興趣和關注的問題。可以嘗試以下一些策略:
(1)傾聽幼兒直接提出的問題,或在交談中關注和產生的疑問與問題
幼兒確實是天生的科學家,他們常常會提出各種很深的問題。有些問題我們教師和家長自己根本就不知道答案,也有些問題我們知道答案,但不知怎樣用孩子聽得懂的話來回答。例如,太陽為什麼是圓的?小草為什麼是綠的?面對幼兒提出的這些「科學難題」,我們教師和家長的態度和行為將影響幼兒一生在科學方面的態度和發展。
我們要時刻提示自己:斥責將使幼兒不再好奇好問,進而失去對科學的興趣。有些教師和家長因為自己不知道答案,又怕在孩子面前丟面子,斥責幼兒問傻問題,「不是圓的,難道會是方的嗎?!」「小草不都是綠的嗎,這還用問!」也有些教師和家長可能因為自己忙,而顯出不耐煩,斥責幼兒問傻問題或多事。一旦問了幾次都得到類似的反饋後,幼兒會感到問這種問題很傻,會挨罵,老師和爸爸媽媽不喜歡。幼兒的問題逐漸會減少,對周圍事物的關注和興趣也會減少。
迴避或岔開將失去一次很好的教育時機。也有一些教師和家長因為自己根本就不知道答案,或知道答案但不知道怎樣用幼兒聽得懂的話來回答,而迴避或岔開幼兒的問題,這將失去一次很好的教育時機。
因此,當幼兒提出一個問題時,無論是否知道答案,是否很忙,都不要斥責或迴避岔開幼兒的問題,而是要注視著幼兒,表現出對幼兒提出的問題的重視、由衷地讚賞和鼓勵。
(2)通過設置問題箱來收集幼兒的問題和疑問
通過在科學發現室、活動室或自然角、科學角等區角中設置問題箱,可以了解和收集到幼兒的問題和疑問。這些問題和疑問可以作為科學教育的起點,我們可以順應和支持幼兒探究這些問題,生成科學教育活動。
由於年齡和發展階段的限制,幼兒無法直接用文字表達自己的疑問和問題,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用開放的態度接納幼兒的提問方式。
● 鼓勵幼兒請教師(或父母)幫助,把問題寫成文字。這不僅可以使幼兒體驗和了解文字的意義,而且可以增進教師(或父母)對孩子所關注的問題的了解。
● 支持幼兒把自己的問題用繪畫加符號的方式表達出來。這種方式不僅對科學教育有益,而且有益於培養幼兒對繪畫的興趣和對繪畫的意義與作用的理解。
● 接納幼兒把實物直接投入問題箱,並進一步詢問和了解幼兒的問題。
(3)鼓勵、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找到答案
幼年期是培養學前兒童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方式的重要時期。面對幼兒提出的問題,在可能的情況下,要儘量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取信息和找到答案,而不是馬上直接給幼兒答案。當幼兒提出「蝸牛有嘴嗎」這樣的問題時,最好的做法不是馬上告訴他有還是沒有,而是要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尋找答案。可以提出一個引導性的問題:「咱們用什麼辦法能知道蝸牛有沒有嘴呢?」這樣的問題將把幼兒的探究和思考引向深入,引向自己想辦法尋求答案的過程。幼兒可能提議等一會兒它的頭伸出來時仔細看看;幼兒也可能提出把蝸牛養起來,看看它吃不吃東西,如果吃東西,就證明有嘴,如果不吃東西,就證明沒有嘴。幼兒正在用觀察、推論、實驗等方法解決問題和尋求答案。
有些教師可能不知道問題的答案,切記不要不懂裝懂,以免給幼兒錯誤的概念。自己不知道沒有關係,但對幼兒要有積極的態度和行為。作為一個平等的合作夥伴,與幼兒一起尋求答案。對於沒有辦法通過實驗和操作來證實的問題,可以試試以下兩種辦法:
● 鼓勵幼兒,並儘可能地和幼兒一起通過查閱參考書籍,來解答幼兒的問題,使幼兒了解這種獲取信息的有效渠道。你可以說:「哇,這個問題問的真好!月亮也是圓的,別的星球也是圓的。一定有什麼原因,老師也不知道,我們一起來找一找,看看百科全書上是怎麼說的。」
● 如果沒有相應的百科全書,你可以說:「這可考倒我了!也許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知道為什麼,也許你長大以後,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答案的人呢!」這樣的沒有答案的回答,給幼兒留下了一個樂觀的思考空間,讓幼兒從小學會夢想。這將是一個科學家的夢想!
也許有些教師自己知道答案,但不知道怎樣使用幼兒聽得懂的話來回答。如果告訴幼兒:「太陽是圓的,因為日心引力是一股向中心集中的力量,太陽本身的張力和壓力不夠強烈,不足以改變這種勻速狀態。」把這樣的答案講給幼兒聽,即使對於大班的幼兒,也太深太難,幼兒聽不懂。但我們可以儘量用幼兒聽得懂的話講給孩子聽。可以說:「太陽是圓的,這是因為日心引力用同等的力量,把每樣東西往中間拉。還記得我們一起做泥罐嗎?有點那個意思。」也就是說,要把深奧的道理,「翻譯」成幼兒聽得懂的話,並儘可能地用實際例子來說明。
實例 蝸牛真的有嘴嗎
課間操結束後,我正準備著第二個活動的教具。忽然,李雨跑來報告:「李老師,趙文漢、許超他們把蝸牛帶到教室里來了。」聽到喊聲的小朋友一下子把趙文漢等幾個手拿蝸牛的孩子圍了起來。「哪兒呢?我看看,讓我看看……」
我本想開始已準備好的教育活動,但看到幼兒對蝸牛如此感興趣,腦海里又閃過另一個念頭,這是多麼好的觀察認識蝸牛的機會呀!索性,我讓幼兒把蝸牛分放在桌子上,讓大家都看。這下幼兒的話匣子打開了。只聽張希超說:「以前我也玩過蝸牛。」有的問:「好玩嗎?」還有的說:「蝸牛有觸角。」「蝸牛有眼睛。」……徐文思大聲問「蝸牛喜歡吃什麼呀?」這下,大家又議論起蝸牛吃什麼來了。有的說蝸牛吃土,有的說蝸牛什麼都吃。有人大聲反駁道:「蝸牛沒有嘴,它不會吃東西。」又聽聰聰反駁道:「有,會吃!如果蝸牛沒有嘴,不會吃東西,它怎麼活呀!」「就是,不會吃東西它怎麼長大呢!」有人附和著說。「沒有,就是沒有,你看見過蝸牛的嘴嗎?」「你看見過蝸牛吃東西嗎?!」一時間大家不知道怎樣回答,教室里安靜了許多。
又是李雨,笑眯眯地看著我說:「老師,那你說,蝸牛有沒有嘴呀?」我沒有馬上回答,沉默了一會兒說:「我們怎樣做才能知道蝸牛有沒有嘴呢?」有的說等蝸牛從殼裡出來時看看就知道了。可是等了半天蝸牛的頭就是不出來!有的孩子著急得想把殼砸開來看看,但幼兒都捨不得,怕把蝸牛弄死了。「老師,咱們把蝸牛養起來,明天我給它帶點好吃的,如果它吃了,就說明它有嘴;如果不吃,那肯定就是沒有嘴。」經張煒浩這麼一說,幼兒都喊著說:「對!老師,咱們把小蝸牛養起來吧!」我也正有此意。說真的,我還從未見過蝸牛吃東西呢。於是,我和幼兒一起找來礦泉水瓶,給蝸牛安了一個臨時的「家」。並且說:「回家後也可以問問爸爸媽媽,看看他們小時候養沒養過蝸牛。」
第二天,果然有幼兒給蝸牛帶吃的,趙文漢和陳思還為蝸牛造了新「家」——一個罐頭瓶,另一個是瓷罐,裡面還放了一寸高潮濕的土,還告訴我說他爸爸小時候就用這種辦法養過蟋蟀。這樣,我們班的自然角又多了兩個「居室」。我還為幼兒做了一個記錄卡,便於幼兒把觀察到的蝸牛吃東西的情況記錄下來。
每天幼兒來園和自由活動時,都有孩子去看上它們幾眼,瞧一瞧蝸牛是否把自己帶給它們的好東西給吃掉了。可是,兩個多星期過去了,在小蝸牛「吃」東西的記錄卡上,幼兒重複著同樣的符號「×」。在這期間,家長們不只一次地向我問起關於蝸牛的一些情況,有的家長還親自看一看小蝸牛。
一天晚飯後,董一高興地嚷起來:「快來看呀,蝸牛真的有嘴!」幼兒和我一起跑到小蝸牛的家。董一興高采烈地說著:「你們看,早晨我給小蝸牛放了一片萵筍葉,葉子上沒有洞。現在葉子上有好多洞洞,一定是蝸牛吃的!」我們一看,真的,不但葉子有洞,葉子的邊緣也是殘缺不齊的。瞧,董一馬上找來大紅彩筆,在好多「×」的下面畫了一個大大的「√」,接著,又用綠色的彩筆畫上一片嫩綠的邊緣有齒、中間有洞的葉子。看著剛才的一幕,我和幼兒都笑了。
唐山市第一幼兒園 高建雲
我們提出,要「心中裝著大目標,隨時調整小目標」,積極支持幼兒自發產生的探究活動,引導幼兒通過探究尋求答案,獲得有關的經驗。「蝸牛有嘴」這件事,就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這些思想。
①尊重和支持幼兒自發產生的興趣和問題,靈活調整教育活動安排。由於幼兒探究的是他們自己想知道的問題,所以他們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探究狀態。
②注重教育的「大目標」,使幼兒獲得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幼兒的問題,教師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提出:「我們怎麼做才能知道蝸牛有沒有嘴呢?」這個問題事實上將幼兒從「想直接從老師那裡獲得答案」轉向了「通過自己的探究找到答案」。
在這樣的探究過程中,幼兒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蝸牛有嘴),更重要的是獲得了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怎樣證實蝸牛有嘴還是沒有嘴),這樣的科學教育活動能有效地形成和發展幼兒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2.支持幼兒的需求和想法,利用和實現其中已有的教育價值
幼兒有需求、感興趣和想要做的事本身就已暗含著教育所要追求的某種東西。教師要善於開發和利用幼兒需求和興趣中的教育價值。正如杜威在論述兒童與課程時所指出的:「在兒童方面,問題是要看到,兒童經驗本身怎樣早已包含著正如組織到系統化的科目中去的那些同類的因素——事實和真理,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兒童經驗的本身怎樣早已包含著在發展和組織教材達到現有的水平中已經起著作用的那些態度、動機和興趣。」[9]
實例1 醋泡蛋
教師在自然角中擺出了醋泡蛋的實驗材料(酒精、白醋和水),幼兒發現水與酒精和白醋比顯得「不太乾淨」,有點發黃。
「這發黃的東西是什麼?」成了幼兒關注和感興趣的問題。教師順應了幼兒的興趣,支持了幼兒的想法和做法。雖然幼兒的關注點和興趣偏離了教師預想的「使幼兒了解醋對雞蛋的腐蝕,懂得刷牙的實際意義,養成刷牙習慣」這一目標,但有利於實現「使幼兒了解生水不乾淨,懂得喝開水的實際意義,養成喝開水的習慣」這一目標。
幼兒通過討論,藉助於工具,認為這黃的東西是「細菌」。孩子發現生水單看很乾淨,其實並不乾淨,明白了不能再往開水裡加生水喝了(以前有很多孩子因為水燙,為了喝得快,偷偷往開水裡加生水)。
實例2 讓小花瓣長大
幼兒喜歡迎春花,她從院子裡拾來幾朵落下的迎春花,帶回班裡,來到自然角,放在一個容器里,教師以為她要放在這裡讓小朋友欣賞,一問才知道,她想讓小花長大。
教師:「你是把美麗的迎春花放在這裡讓小朋友欣賞嗎?」
幼兒:「不是。」
教師:「那你想拿它做什麼呢?」
幼兒:「我喜歡迎春花,我想把它泡在水裡,讓它長大。」
孩子此時的需求和興趣正是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好時機。
教師同意並支持她的做法,每天和她一起觀察。幾天以後,他們發現小花瓣爛了。
「為什么小花瓣泡在水裡會爛呢?」幼兒進行了討論,認為有根的東西才能長。這一活動對於這個幼兒來說,她獲得了:
①樂於探究、敢於探究的情感。
②探究、尋找答案的過程和方式。
③驗證自己的假設的經驗。
這些正是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追求的核心價值。
實例3 小螞蟻
幼兒近來特別喜歡玩螞蟻,在戶外活動時,總是三人一堆、兩人一夥地玩螞蟻。幼兒把螞蟻放在瓶子裡,裡面還放了一些米粒。幼兒告訴老師,他們想看看螞蟻怎樣吃東西。……教師順應了幼兒的這一興趣,開始了對螞蟻吃什麼的探究。
實例4 膠水
隨著進行曲的響起,幼兒陸續收起了手頭的玩具。我走到美術角的架子旁,忽然發現放膠水的碗沒有像往常那樣摞在一起,而是一字擺開。每碗中都有一些膠水。「這是誰幹的?收玩具了,怎麼膠水倒得每碗都是,過會兒會幹的。這多浪費呀!」這麼想著,我皺起了眉頭,喊了一聲:「是誰的膠水呀?」隨著問話聲,尹軍不聲不響地站在我的身旁。我剛想說她幾句,轉念一想,也許她有什麼理由,不妨問問。於是,尹軍細聲細氣地講了起來:「我想每碗都倒上膠水,讓小朋友用完一個再用一個,不用老倒了。」多麼善良、美好的一顆童心。原來她是要幫助小朋友,為小朋友製作美術作品提供便利條件。另外,孩子這樣做,也是為我怕美工角的膠水被幼兒灑得哪兒都是,每次都由我抽空倒造成的。
我被尹軍的愛心感動了,也為她愛動腦筋而高興。但我注意到,尹軍考慮到小朋友用著方便,卻不知道膠水暴露在空氣中會慢慢蒸發乾的道理。如果讓她把膠水倒回去,她雖然可以做到,但肯定不理解膠水為什麼不可以倒到每隻碗裡(敞開的)。因為她沒有看到結果。另外這樣的處理方式,會使她創造性地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關心小朋友的情感受到壓抑。於是為了鼓勵幼兒互相關心,大膽創造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在集體中表揚了尹軍,同時又向她及全班小朋友提出了觀察任務:「我們看看過一兩天倒在碗裡的膠水會怎麼樣?」有的小朋友不用觀察就知道膠水會幹,而有的孩子還真得親自跑過去看。當然,最後的結果幼兒都看到了。後來,我們把膠水桶換成瓶,放在美工角讓幼兒自己倒。
像尹軍倒膠水這樣的小事,本是幼兒自發的行為。如果我沒有發現或者發現後沒有思考就予以否定,不僅會挫傷尹軍獨立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還會使她失去一次主動學習的機會。如果這樣的活動總是沒有被老師發現,不受重視,得不到很好的引導,那麼,像尹軍這樣的孩子也許只會聽從成人的擺布,而沒有自己的主意。這顯然不利於她今後創造性地工作和學習。因此,教師必須注意觀察和了解幼兒的行為,發現幼兒的成長需要,給予有效的指導,這樣才能在保護幼兒自信心的基礎上促進其發展。
北京市曙光幼兒園 陳立
這是發生在美工角的一件小事。它真實地反映了幼兒身上已經具有教育所要追求的價值。教師發現、發展這些有教育價值的因素,並通過相互作用的方式促進了幼兒學習。
(1)開發幼兒身上已有的教育價值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在幼兒的需求和行為中已經具有教育所要追求的價值。例如,在這一事件中,已有的教育價值有:幫助和方便同伴的愛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不依賴、等待老師的自助精神,認識膠水會幹的特性。那麼,對教師來說,觀察、開發教育價值的教育技能就至關重要。主動學習的第一步是教育目標需求化。其主要途徑就是開發幼兒需求和興趣中已有的教育價值,並將其擴展、深化,以實現促進幼兒發展的教育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具有隨時開發教育價值和生成教育的意識,即「心中裝著大目標,隨時調整小目標」,在幼兒的需求中,在幼兒的興趣點上,在幼兒表現出來的行為裡面,不斷地開發存在的教育目標和內容,生成教育,促進幼兒的發展。比如,在「膠水」事件中,陳老師開發了尹軍友愛、自助、想辦法解決問題以及認識膠水特性這幾個主要的教育價值,並通過後續的有效指導,使尹軍獲得了「膠水在外擱置久了會幹」的經驗。
(2)支持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
環境對幼兒思想和行為的自然反饋,是幼兒主動調整自己認識的主要來源。陳老師的引導和教育方式最可貴之處有兩點。其一,支持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儘管她的想法在成人看來是錯誤的,但老師能為她提供嘗試錯誤的機會。這種嘗試使她感到自己原有經驗的局限性,為理解蒸發現象打下了初步的感性基礎,並最終使她修正了自己的認識。其二,適時地讓幼兒感受到操作的結果。陳老師在接納尹軍的想法和做法的同時,提出「我們看看過一兩天倒在碗裡的膠水會怎麼樣」。這一提醒非常及時和重要,若不提醒幼兒觀察膠水倒出後的結果,膠水的變化對幼兒的反作用就不會發生。只有這樣的提示,才能為幼兒主動而有效地學習提供可能。
(3)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提供材料的方式
陳老師看到孩子有自己倒膠水的需求,就改變了以前由老師包辦的做法。這種從行為到材料提供方式的改變,支持和鼓勵了幼兒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和行動,有助於幼兒自理能力的發展。
可以說幼兒有需求和感興趣的事物本身就已暗含著教育追求的某種東西。教師要善於開發和利用幼兒需求和興趣中的教育價值。
3.在幼兒的興趣和關注點上不斷開發、生成和深化教育
有時,幼兒雖然有明顯的興趣或關注點,但並沒有直接提出自己的疑問或問題,也沒有明確的設想。在這種情況下,老師無法從幼兒的疑問、問題和設想中直接看出教育價值,因此,這樣的機會常常被忽略或錯過。
實例1 大雨吸引了幼兒
一天,老師正準備開始美工活動,外面突然下起了大雨,幼兒一下子都跑到窗前,觀看瓢潑大雨。他們跳著、叫著。只有東東仍舊端正地坐在位子上。王老師說:「我最喜歡東東了,他知道我們馬上要上課了就沒有亂跑。我看誰像東東一樣遵守紀律。」幼兒聽見王老師的話,紛紛走回位子坐好,教育活動開始了。
筆者(1998)請來自11個市立園、機關園、街道園的14位教師對上述事例進行評價分析,說出自己認為理想的做法。教師們分析的結果有以下幾種處理辦法:
(1)用一小會兒時間讓幼兒觀雨,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教師等一會兒再開展下一個教育活動。(4人)
其中一位教師認為,在上完正課後再讓幼兒討論一下有關雨的問題。
(2)利用一會兒時間讓幼兒觀雨,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在觀雨期間進行隨機教育,提幾個有關雨的問題,或介紹點有關雷雨的常識,再開展下一個活動。(8人)
其中一位教師認為,在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隨機教育之後,指出幼兒亂跑的不對,然後進行下一個教育活動。
(3)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提出有關的問題,讓幼兒帶著問題觀雨。改變原有計劃,就雷雨組織一個教育活動。(2人)
可見,所有的老師都認為應該首先滿足一下幼兒的好奇心。主張前兩種做法的教師們認為,幼兒此時的興趣和關注點在雨上,硬拉是拉不回來的。即使硬拉回來,幼兒心裡卻仍然想看雨,下一個教育活動效果也不會太好。不如先滿足一下幼兒的好奇心,進行一點隨機教育也很好,用不了多長時間孩子就容易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階段的教育活動了。主張第三種做法的教師認為,教育活動應該靈活,有利於學什麼就學什麼,這樣,教育效果才能好。
上述事實表明,絕大多數教師(80%)的關注點仍在順利完成自己的一日活動計劃上,滿足幼兒興趣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更加順利地過渡到「正常的教育活動」上。
要使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成為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的活動,教師要逐漸學會及時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生成科學教育活動。
在上述教學實例的情境中,教師應請東東一起和小朋友觀雨,自己也參與到觀雨的活動中,並通過提出「雨是哪兒來的」這樣的問題,教師還可以引導孩子關注地面的變化,看看地上怎麼了。幼兒會發現地面上有很多水坑,裡面都是水,一段時間後,再提出「水坑裡的水哪去了」這樣的問題。幼兒可以對雨進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動。
在我們與教師共同研究、學習和探討了半年之後,實驗園的一些教師已能比較成功地抓住某些教育時機,生成科學教育活動。
實例2 認識霧
李老師今天為觀摩組織的教育活動是認識菊花。可是清晨,出現少見的大霧天氣,看不清一米以外的東西。來園的幼兒熱情地與老師和同伴們談論著自己看到的霧和在霧中的體驗。
「我爸爸騎車帶著我,騎得很慢,看不見東西啦!」
「你看,我的頭髮都濕了。」
「我好像走在煙里。」
「幼兒園的鐵門上都是水。」
老師也和幼兒一起討論,帶著幼兒到院子裡再去體驗一下霧,幼兒又有了新發現:
「我不小心撞了一下小樹,樹上掉下了好多水珠。」
「滑梯也濕了。」
李老師讓幼兒摸摸牆。
「牆為什麼沒濕?」很多孩子提出了這個問題。
李老師提出了幼兒發現的問題,似乎顯得有些「矛盾」的事實。「滑梯濕了,牆為什麼沒濕?」
幼兒連續幾天的探究、收集信息和尋求答案的過程開始了。
……
實例3 認識甲魚
在區角活動時,任老師從市場上買來一隻甲魚,準備晚上帶回家,幼兒一下子圍過來,想看看甲魚是什麼樣的。教師順應了幼兒此時的興趣和關注點,提出適宜的問題,引導幼兒思考和探究。「你們看看這是什麼?像什么小動物?」幼兒熱烈地討論了起來。就此生成了一次科學教育活動。
實例4 種草
一天上午,幼兒在草坪上玩得正歡。我發現寧寧蹲在草坪邊,很專注地看著一根毛毛草(即狗尾草)。她用手輕輕摸著小毛毛,用小嘴吹了吹,又把小臉貼近毛毛草,和它說著悄悄話,好像在哄一個小動物。然後,她在草坪邊的土地上堆了一個饅頭大的土堆兒,很小心地把毛毛草插在土堆上,用力拍了幾下,還找來幾塊小石子倚在小草周圍。她站起身後退幾步,用欣賞的目光看了看,轉身發現我在看她,就趕快跑過來自豪地說:「老師,你看我種了一棵毛毛草。」我好奇地彎下腰仔細看了看說:「這棵草毛茸茸的真可愛,種在這裡能活嗎?」她毫不猶豫地回答:「能!我要讓它長成一個大毛毛。」我拍了拍她的肩說:「那好,老師和你一起盼著它快長大。」回活動室時,她還戀戀不捨地回頭望了幾眼。
轉天,寧寧因為新入園不久還不太適應環境,哭鬧著不讓媽媽走,老師怎麼勸也無濟於事。我靈機一動,伏在她耳邊悄悄說:「你種的毛毛草如果聽見你哭,它會生氣的。不信我和你一起去看看。」她一聽真的不哭了。我們去看小草,發現小草已經倒下了。她趕忙蹲下身去扶,可手一松毛毛草又倒下了,她又去扶……她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也沒能讓毛毛草站立起來。我只好告訴她,小草已經死了。看著她那無奈的神情,我心想,這是一個3歲孩子對生命的體驗。於是,我告訴她:「我和你重新種,好嗎?種到咱們班的自然角里去,比一比誰種的草長得快。」她很高興。我找來工具,她並沒有用。我挖出一棵根上帶著許多泥土的草,故意在她面前抖了抖根上的土,可她並沒在意我的動作,依然揪了一根毛毛草。我們一起把草種在自然角里,每天澆水。
剛開始幾天,寧寧種的毛毛草還能挺直身子站著。可是,從第四天開始,它的身體便開始向一邊傾斜,顏色也逐漸變黃。這些變化不是特別明顯,寧寧沒發現。八九天之後,周一吃完早飯,我和寧寧一起去澆水。她拿著水杯突然焦急地說:「我的毛毛草怎麼又倒了?」於是又用手去扶它,結果小草和上次一樣站不起來了。她看了看我種的小草說:「老師,你種的小草怎麼不倒呢?」這時,我們旁邊已經圍滿了小朋友。我想,幼兒都想知道我種的草為什麼還活著,何不讓他們自己動腦筋尋找答案呢?於是,我用鏟子小心翼翼地把草挖出來,然後讓全班幼兒觀察比較。幼兒爭著回答。有的說顏色不一樣,一個黃一個綠;有的說寧寧的毛毛草沒葉子,老師那棵小草葉子多;有的說長得不一樣高……我抖了抖草根,一些泥土紛紛落下來。寧寧搶著說:「這棵草有根。」我笑著問她:「你的草有根嗎?」她不好意思地說:「沒有。」我又問她:「你的小草種活了沒有?」她看看倒下的毛毛草,忽然伏在我耳邊告訴我:「我的毛毛草好像睡著了。」我不忍心傷害她那顆幼稚的心,輕輕點了點頭。
這件事對我啟發很大。興趣是孩子的老師,孩子對事物有了興趣就要去探究。孩子通過探究獲取的知識經驗,要比我們成人口授給他們的深刻得多。
唐山市第一幼兒園 刁秀榮
「小草」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幼兒身上蘊涵的教育所追求的價值,同時,我們也深切地體會到保育員刁老師的指導中所洋溢著的童心和愛。
(1)開發了多種可以生成的教育價值
刁老師從寧寧喜歡毛毛草的需求中,開發出多種可以生成的教育價值,其中包括關於植物生長的經驗,珍愛生命的情感,以探究興趣克服幼兒的分離焦慮等,使幼兒獲得了多方面的經驗,促進了幼兒多方面的發展。
(2)在指導方式上,體現了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的策略
第一,耐心等待,給予幼兒學習和發展的時間。幼兒獲得某種經驗,常常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寧寧獲得毛毛草沒有根不能生長的經驗,經歷了十天左右的時間。刁老師能耐心等待,讓兩次自然結果的反饋來調整幼兒的認識,使幼兒獲得的是真正內化了的知識。
第二,不斷提供機會和條件,引導幼兒觀察事物間的關係。種草前,老師特意找來挖草的工具,寧寧沒用。老師挖了一棵根上帶著土的草,故意在寧寧面前抖了抖,寧寧還是沒注意到。當幼兒探討寧寧的毛毛草為什麼死了時,說出了兩棵草的許多區別,唯獨沒注意到草根。刁老師將土中挖出的草抖了抖,泥土紛紛落下來,幼兒終於注意到了草根,寧寧也發現了草根與草能否成活之間的關係。
第三,接納幼兒的想法和做法。寧寧兩次種的都是沒有根的毛毛草,刁老師接納了她的想法和做法,這是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因素。只有這樣,幼兒才能根據操作的反饋結果調整自己的原有認識,並主動建構對事物新的認識。
實例5 反光
一天,李老師正比比畫畫地說著話。室內的牆壁、房頂上出現了一個晃動的小光點。幼兒感到奇怪,便開始尋找光源。忽然,有人發現了其中的奧秘並小聲說:「李老師的手。」這時,在我的暗示下,李老師把手放在有陽光的桌上,一正一反地翻轉幾下。幼兒也都跟著學起來,邊翻手邊找牆上的小光點。可是,反覆幾次之後,幼兒自言自語道:「怎麼回事?沒有呀?」於是,他們得出結論:「李老師的手能發光。」其實,他們沒有注意到李老師手腕上的手錶。後來,我把掛在牆上的大圓鏡摘下來,在陽光下轉動了幾下。幼兒見到了光點,都高興地去抓影子。待幼兒盡興後,我問:「什麼在陽光下能反射出光點?」「鏡子。」「為什麼李老師的手能反射出光點呢?」幼兒無言以對,因為他們已有的經驗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他們不知道手錶上很光亮的金屬也可以反光。
為了使幼兒不斷獲得這方面的經驗,後來我就非常留心抓住可生成這方面教育的機會。一次喝水時,幼兒偶然發現,不鏽鋼水杯通過陽光照射可以反射出光點。經過幾次嘗試後,幼兒得出了「圓的就可以反射出光點」的結論。根據幼兒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又在科學實驗區中增加了長方形的鏡子。剛開始由於操作角度不對,有些幼兒用長方形鏡子仍然照不出光來。他們就向我要回圓形的鏡子玩。在其他幼兒的操作啟示下,我讓他們再試一試。他們開始注意到長方形的鏡子也能反射出光點。這與幼兒原有的認知經驗產生了矛盾。
在以後的不斷探索中,幼兒發現,像鏡子、金屬這樣「光亮」的東西都能反光。幼兒有了這些經驗後,我又提出了「為什麼李老師的手能反射光」這個老話題。這時,很多幼兒都想到李老師的手上一定有能閃亮的東西。這東西是什麼呢?一天,李老師又讓她的手「發光」了。幼兒終於看到了真相。可是,又過了幾天,幼兒在喝水時發現,不鏽鋼水杯無論如何也反射不出光點。「為什麼今天水杯不能產生光點了呢?」我適時地提出了問題。幼兒沒有注意到那天是陰天,由此引發出的一系列探索活動,又使幼兒發現了產生光點的另一個重要的條件——陽光。我們的科學教育就是這樣在幼兒的興趣點上不斷生成和深化的。
北京市曙光幼兒園 張瑛
這是科學教育在幼兒的興趣點上不斷生成和深化,不斷引入新經驗的典型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主動學習有兩個突出方面。
(1)教育在幼兒的興趣點和關注點上產生
幼兒的興趣點和關注點是教育的有效起點。在幼兒的興趣點和關注點上生成的教育,幼兒有真正的學習動機。這是主動學習的基本前提,作為教師,要在一日生活中隨時發現並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和關注點,並以此作為教育的契機。「反光」中的一系列活動,都是在幼兒偶發的興趣點和關注點上生成的,並在教師的成功引導下,使幼兒不斷獲得有關經驗。
(2)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不斷地與環境相互作用,幼兒的學習和經驗得到生成和深化
「反光」中的探索活動起源於幼兒無意中的一個發現。後來他們又發現鏡子可以產生類似的光點。由於鏡子是圓的,水杯是圓的,幼兒獲得的初步經驗是「圓的、光亮的東西可以反光」。後經教師多次引導,幼兒修正了自己的認識,認為「光亮的東西都可以反光」。這時,教師又不失時機地引導他們認識到「光亮的東西在陽光下才會產生光點」。幼兒在一次或短期的教育活動中,不可能獲得完全正確的認識。因此,最重要的是,教師應接納幼兒那些在成人看來不合理的認識結果,並為他們提供與環境相互作用,以調整自己的認識的機會和條件,使幼兒的認識不斷深化。
4.順應幼兒的需求和興趣,開發和利用其教育價值的關鍵因素
開發和利用幼兒需求和興趣中的教育價值的關鍵在於教師要能敏感的覺察到幼兒感興趣和有需求的是什麼事物,並判斷幼兒當前有需求和興趣的事物反映了幼兒何種經驗水平,從幼兒當前的經驗水平可以實現何種教育價值和目標(這些目標、價值對幼兒終身的發展具有長遠價值,而且是幼兒能學會的)。
(1)覺察幼兒的需求和興趣
一般來說,幼兒關注和關心的、樂於去做、想要去做的事物是幼兒有需求和興趣的事物。具體表現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幼兒較長時間的觀察,注視和擺弄某種東西,以行動表現出他的興趣和需求。
有時,幼兒會獨自較長時間地關注某種東西;有時,幼兒會幾個人聚集在一起關注某種東西。
例1 一天上午,幼兒在草坪上玩,有的玩「丟手絹」,有的玩滾皮球,有的玩「老鷹捉小雞」……我發現申若寧自己蹲在草坪邊很專注地看著一根毛毛草,她用手輕輕地摸著小毛毛,用嘴吹了吹,又把小嘴貼近毛毛和它說著悄悄話……然後,堆了一個小土堆,很小心地把毛毛插在土堆上,用力拍了幾下,生怕被風颳倒,還找來幾塊小石子倚在旁邊。(她在種這棵毛毛草)……
例2 戶外活動時,大多數幼兒在進行著各種體育活動,幾個孩子聚集在牆邊,邊看邊議論著什麼。老師輕輕地走過去,原來,幼兒正在看蜘蛛織網。一隻蚊子被粘在網上,蹬腿掙扎著,幼兒在議論著。……(實地觀察)
②對某種事物問長問短,有很多疑問和問題,想要知道是什麼和怎麼回事,即以語言的方式不很直接地表現出他們的興趣和關注點。
例如,幼兒經常會問:「老師,那邊的東西一定很有意思吧?它是什麼呢?」「這下面一定有東西吧?」
③直接提出「我能不能看看(做做)……」這種要求,或由衷地感嘆某事物真有趣。
例如,「老師你拿的這是小烏龜嗎?」
「它是魚嗎?」
「你能讓我看看這條魚嗎?」
「真有趣,它竟然和烏龜長得差不多!」
上述三種情況,應引起教師的警覺,意識到幼兒當前的興趣和關注點所在,並將此作為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時機,支持、引導幼兒主動發起的探究活動。
(2)判斷幼兒的經驗水平
教師要能夠根據幼兒當前的行為、動作、語言和表情,判斷幼兒的原有經驗、所處的發展水平。
例如,幼兒發現在酒精、白醋和水三種液體中水有些發黃,感到有些驚奇,這恰恰反映了幼兒一直認為生水是「白」的,是很乾淨的,也正是基於這種認識,他們才會往開水裡兌生水喝。
又如,幼兒想把迎春花泡在水裡讓它長大,這反映了幼兒在用「種子泡在水裡能發芽長大」這一經驗推論出「迎春花泡在水裡也能長大」這樣一種假設。
(3)找出幼兒經驗中可能實現的教育目標和價值
事實上,這要實現一種觀念的轉變,教師要從關注目標和課程教材以及怎麼把這些東西教給孩子,轉向更多地關注幼兒當前感興趣的事物中所反映出的經驗可能實現哪些教育目標和價值,也就是找到「幼兒興趣、經驗水平和教育目標的接合點」。
杜威的觀點告訴我們,這種接合點是不存在的,但實現這種接合是可能的。兒童當前的興趣和經驗如同教育的「起點」,教育的目標和價值如同教育的「終點」。他說:「把它(兒童的經驗)當做某些變化的、形成中的、有生命力的東西;我們認識到,兒童和課程僅僅是構成一個單一的過程的兩極。正如兩點構成一條直線一樣,兒童現在的觀點及構成各種科目的事實和真理,構成教學。」「進入兒童的現在經驗里的事實和真理,和包含在各門科目的事實和真理,是一個現實的起點和終點。」[10]
受到杜威這一觀點的啟發,我們可以用以下圖示來表示:
這一圖示的含義是:幼兒當前的興趣和經驗水平是教育的起點,教育目標是教育的終點。教師要根據幼兒當前的興趣和經驗水平,判斷出可能實現的目標,構成有效的教育教學。要做到這一點,要求教師要很好地了解幼兒,能準確地對幼兒當前的水平作出判斷;同時,還要求教師要心中裝有教育目標,靈活地調整這些目標,隨時確定最適宜的目標,與幼兒原有經驗形成起點和終點的關係,促成幼兒當前的興趣和經驗朝著合乎目的的方向發展。
幼兒發現水比酒精、白醋黃些所反映出的「生水是白的,很乾淨,可以兌在開水裡一塊喝」這一原有經驗。當幼兒注意到生水有點黃時,可能實現的教育目標是:生水裡面有「細菌」,其實並不乾淨,不能喝。
讓迎春花長大,幼兒的原有經驗是:種子泡在水裡能長大推論出迎春花泡在水裡也能長大。可能實現的教育目標是:
● 支持幼兒探究的興趣和做法,使她今後還敢再探究。
● 通過「實驗研究」看看小花能否長大。
● 實驗證實了小花泡在水裡不能長大,幼兒也獲得了這一直接經驗。
幼兒興趣的穩定性相對較差,幼兒對許多事物的興趣和探究行為會因某種困難而中止,尤其是那些堅持性、意志力差的孩子更是這樣,這就需要教師的及時發現,作出判斷,並予以適當的幫助。
例1 教師發現幼兒在試圖用兩節電池接亮小電珠,接了一會兒接不亮,站起身要走。教師過來說:「你愛玩小電珠嗎?」幼兒肯定地點了點頭。
教師:「我和你一起玩好嗎?我能幫你做點什麼?」
幼兒:「好,你幫我扶著好嗎?」教師幫幼兒扶著電池,幼兒摸索了一會兒,無意中碰亮了,這增強了他的信心,他又繼續摸索,終於發現……
幼兒還發現兩節電池比一節電池使電珠更亮。
幼兒又用3節來試……
教師只有敏銳地覺察到幼兒的需求和興趣,準確地判斷幼兒當前的經驗水平,順應幼兒的需求和興趣,找到可實現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和價值,才是做到了開發和利用幼兒需求和興趣中的教育價值。這是使教育目標需求化的重要策略之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許多目標都可以通過這一策略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