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學前兒童家庭教育> 二、學前兒童家長的教育能力

二、學前兒童家長的教育能力

2024-08-15 17:54:32 作者: 王乃正 王冬蘭等

  能力指的是直接影響人們的活動效率,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徵。教育能力就是指直接影響教育者的教育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徵。那麼,家長的教育能力必定是指直接影響家長教育子女的效果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徵。

  教育孩子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它要求家長具有較強的教育能力,要求家長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論知識和教育方法,了解並遵循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和教育規律。家長具有較強的教育能力,是家庭教育獲得成功的前提條件之一。

  家長是孩子發展的引領者、促進者,同時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堅強後盾。作為孩子成長和發展的引領者、促進者,從宏觀上講,家長必須對孩子未來的成長進行前瞻性的思考,要站得高、看得遠,要把自己融入當今國際一體化的大潮中,去判斷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要從孩子成長、成才、就業、滿足個體需要、實現個體理想等多方面來考慮對其進行教育。從微觀上講,家長要學會分析孩子的素質特點、智能強項、學習潛能和興趣所在等,推測其五年、十年、十幾年後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態以及那時的社會發展需求等。只有以此為前提來規劃孩子眼下的學習和生活,才能充分體現出家長的教育能力。

  有時,在我們的周圍可以看到,一些因教子失敗而想「重整旗鼓」的家長,總是多方打聽別人的教子方法,希望自己「改弦更轍」。其中不乏這樣的家長,他們往往是以豪情萬丈開頭,卻以不了了之收尾,這些家長自己做事「虎頭蛇尾」,不認真地檢討自己的教育能力,沒有足夠的毅力,卻總是埋怨孩子「不配合」,有的甚至抱怨「孩子根本就不是那塊料」,即使偶爾提到他們自己,但多數也是以「太忙」「忘了」等託詞原諒自己。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些家長缺乏應有的教育能力。那麼,作為學前兒童的家長,他們應當具備哪些基本的教育能力呢?又如何去獲得這樣的教育能力呢?

  (一)合格的學前兒童家長應該具備的教育能力

  學前兒童,無論是其生理髮育還是心理發展,都與其他年齡段兒童有著質的不同,因此,這就要求學前兒童的家長要具備教育這個年齡段兒童獨有的教育能力。

  1.確定孩子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的能力

  家長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準確地認識孩子、了解孩子,進而做到理解孩子。不僅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行為習慣、能力潛質等,還應該懂得孩子的成長是分階段的,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孩子都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點和發展需求。學前階段,正是兒童個體特徵和能力潛質最早表露的時期,家長對孩子未來發展的設計最終能否實現,主要看其能否準確地分析和把握這個年齡階段兒童的特點。家長分析得準確與否,對其科學而合理地設計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有直接的影響。

  2.與學前兒童溝通的能力

  溝通是一種能力,人與人的每一次溝通都應是雙向的、積極的、良性的交流。家長掌握了溝通的能力,不僅有利於家庭和諧氛圍的營造,而且直接影響著對孩子教育的效果。不少家長以為,溝通就是和孩子說說話,告訴孩子父母希望他們怎樣做等,其實這只能算是家長一廂情願的說教。經常聽到一些父母抱怨:「我天天跟孩子說要如何做,嘴皮子都磨破了,就是沒用。」殊不知,「沒用」的原因就是家長的這種「無效交流」。任何交流,都應以對方的接受為前提,如果家長一味地滔滔不絕地說教,孩子沒聽懂或沒聽進去,這就不是溝通,也不是交流,只是家長的「獨白」罷了。家長要與孩子溝通,首先得了解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然後用他們能夠聽懂的話、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交流和溝通,並且一定要聽到孩子的反應或者反饋,只有家長和孩子雙方都明白才是有效的溝通。

  

  3.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人際信息溝通和傳播最重要的工具。在學前兒童家庭教育中,無論進行哪方面的教育都離不開語言。家長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能使學前兒童潛移默化地學會正確的語言表達方式,能在良好的語言環境中心情舒暢地接受家長的教育,而且個體語言的發展在學齡前階段是一個關鍵時期,因此,家長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對家長的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首先,要正確、清晰,用詞準確,語法規範,語調應該是慢聲細語,抑揚頓挫。其次,要在此基礎上做到:①用語文明。家長的語言表達應時時處處地體現出文明,要習慣性地使用文明禮貌語言,給孩子做個良好的語言表率。②傳情帶意。家長的語言應是一種帶有強烈感情色彩和有教育意義的語言,既蘊涵有意識的教育,也有無意識的教育。③生動風趣。家長的語言表達,特別是對孩子說話,應去掉那些呆板的說教,而代之以有趣的比喻,用生動的故事、形象的描繪來與孩子交流。④啟迪鼓勵。家長的語言要有鼓勵性,使孩子能從家長的語言中獲得鼓舞、獲取力量。

  4.情緒控制能力

  由於親情和血緣的緣故,而且孩子的發展與家長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家長對孩子總是愛之深、恨之切。有的家長總是在孩子一些小錯誤面前「沾火就著」,大發雷霆,有時把一件很小的事情弄得一發不可收拾。家長的情緒一旦失控,處理問題的方法就會變得簡單而粗暴,這不但會影響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而且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況且學齡前又是兒童個性形成的初期,同時又是容易情緒化的年齡階段,因此,家長一定要學會對自己的情緒進行管理和控制。我們的策略是,家長把要對孩子說的話特別是在孩子發生了問題時說的話,在嘴裡轉三圈再說出來,那樣,無論是語氣還是措辭都會柔和一些。同時,家長較好的情緒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對孩子就是最好的影響和教育。

  5.角色承擔能力

  家長是家庭生活的管理者,在家庭中,家長多種角色的承擔是否成功,將形成不同的教育氛圍。比如,能夠承擔孩子朋友角色的家長,就可能與孩子成為朋友、與孩子平等相處,這種平等的親子關係會有利於家長與子女之間的溝通,進而有利於家長對子女實施有效的教育。

  一個稱職的家長,就要善於承擔多種角色,可以是嚴父,也可以是慈母;可以是良師,也可以是益友;可以是生理保健醫生,也可以是心理醫生;可以是圖書管理員,也可以是教練員。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家長承擔的角色越多,與孩子的感情越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就越高大。

  6.學習能力

  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它涉及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人才學等多個領域,家長教育能力的提升與掌握這些領域知識的多少有著密切的關係。對於知識的掌握,不是家長看幾本書就能解決的,它需要家長學會分析、理解、領會知識的要義,需要家長對一些典型問題進行剖析,更需要家長一直擁有學習的熱情,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家長的學習能力主要表現在:一是對待學習活動的濃厚興趣;二是對待學習活動的認真態度;三是不怕困難的學習精神等。而這些不僅能夠進一步提高家長的學習能力,而且對孩子會產生最直接的、最顯著的影響。

  (二)家長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徑

  家長教育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斷的學習和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實現的。一般來說,家長可以通過以下幾個主要途徑來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1.經常地讀書學習,主動掌握學齡前兒童家庭教育的規律

  (1)自學。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水平,先選擇一些家庭教育、兒童心理與教育方面的通俗讀物,包括育兒方面的報刊、雜誌等,在掌握一定的常識後再讀一些程度較深的心理學、教育學、生理學、社會學、人才學之類的教材或專著。建議家長量力而行,不要貪多嚼不爛。

  (2)參加培訓。現在,各地婦聯、幼兒園或一些早教機構等都在舉辦各種形式的家長學校或家長培訓班,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參加培訓學習。確實沒有整塊時間的家長,還可以選擇利用電視、廣播、電腦軟體等學習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通過讀書學習,家長可以對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一般特性、基本原則及其方法、途徑等逐步增加了解與認識。

  2.積極參加周圍的學齡前兒童教育活動,借鑑他人的家教經驗

  一方面,家長要積極參加社會——幼兒園——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活動,特別是積極參加幼兒園組織的家長委員會、家長座談會、家長經驗交流會等;另一方面,家長還可以利用鄰里、親友、同事的互訪,有意識地相互交流家庭教育經驗,討論某些具體問題或特殊問題,探索教育藝術,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這樣積極主動地參與相關教育活動,借鑑他人在家教方面的成功經驗,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意實踐積累,探索家教規律

  教子成才是所有家長面臨的終身課題,家庭教育無時無刻不在,實踐的機會也不會少,關鍵是家長應該在家庭教育實踐中自覺地運用教育理論,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教育過程,積累經驗,總結教訓,探索規律,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和教育能力。家長應做個有心人,平時注意有意識地觀察、了解孩子,根據實際情況設計教育目標,開展教育活動,並做好教育過程和效果的記錄,然後定期反思,分析因果關係,從中總結出帶規律性的經驗。如此長期堅持下來,必然有利於家長教育能力的提高。

  (三)影響家長教育能力表現的主要問題

  現實中我們有時能看到,有的家長是具有一定教育能力的,但是他們開展家庭教育的效果卻不能令人滿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不高

  不少家長抱怨孩子不願聽他們的話,這是因為家長在孩子的心目中沒有樹立起應有的威信,因此說話沒有威信。家長的威信來自家長的自身修養,家長要教好孩子,首先要管好自己,因為家長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修養對學齡前兒童的品德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關係到孩子將來走什麼路、做什麼人以及能否成才的關鍵問題。一個品行不端的父親不可能教出品德高尚的兒子;一個心理不健康的母親其孩子的心智也不會健全。

  家長的威信不是通過強制、壓制建立起來的。家長要想讓孩子聽自己的話,願意接受自己的教育,就有必要先提高自身的修養,學會如何為人父母、嚴於律己,這樣談得上如何教育孩子;同時,家長還要積極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家長還應該熱愛自己的工作,對工作認真負責,獲得領導、同事等的認可,這樣才能在孩子心目中樹立起威信。

  2.家長教育的方式方法不當

  有句話眾所周知,「教育有法,但無定法」,說的應該就是家庭教育,因為家庭教育方法的確無一定之規,可以說,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適合、最恰當的方法。只要對孩子的身心沒有傷害,任何一種方法都是可以嘗試的。所以,家長在一段時間後,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特別是家長自己感覺到最近一個階段教育孩子效果不好時,這樣的反思就顯得特別重要了。人們都知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所以,總會有一種教育方法是適合自己孩子的,關鍵是需要家長去積極地實踐和探索。

  家長對孩子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方法,需要家長充分地了解自己孩子各個方面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才可能用最好的方法教育孩子。同時,一定要了解各個階段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

  3.家長缺乏教育的機智和理智

  為什麼有些家長的話孩子肯聽,而有些家長的話卻不起作用?這與家長的教育機智和理智有關。如果家長認為,「畢竟是孩子,我一個大人還對付不了孩子嗎?」那樣可就大錯特錯了。孩子的年齡雖小,但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和「對付」家長的辦法,所以家長要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來解決與孩子的矛盾衝突,冷靜、理智地處理各種教育問題。比如,當孩子犯了錯時,有的家長不講藝術地一味責罵或一頓痛打,讓孩子受到皮肉之苦卻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聰明家長的做法是,先弄清楚孩子犯錯的原因,再幫助孩子共同分析錯出在哪兒,然後再與孩子共同商定下次怎樣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再比如,遇到性格比較倔的孩子或者是特定年齡段的孩子,如四五歲的孩子,他們正處於心理發展的「第一反抗期」,家長可以採用「冷處理」的方法,如果孩子哭,那就先讓他哭,等他哭得差不多了,再與他說話;如果孩子生氣不吃飯,那就暫時先不要吃飯,等孩子自己餓得受不了時他自己會要求吃飯的,等等。總之,家長得學會用智慧教育孩子,「針尖對麥芒」解決不了問題,只能說明家長無能。

  幫助學前兒童的家長提高其家庭教育的能力,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當前我國學前兒童家庭教育還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比如,早期教育的重點是什麼?是否應該讓學前兒童接受雙語甚至多語教育?學前兒童是否需要學習一定藝術類的技能?……這些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需要專家、學者和廣大學前兒童的家長共同探討才可能得到解決,這就需要每位家長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如此,就需要全社會都重視學前兒童的家庭教育,重視家長能力的提高。

  總之,在學前兒童的成長中,家長的影響是巨大的、深遠的,每位家長既是學前兒童各方面發展的引導者、促進者,更是他們成長的陪伴者,要使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獲得成功,家長就一定要努力使自己與孩子共同成長,成為一名合格的家長。

  相關資料

  家長態度決定孩子性格

  1.支配——服從,無主動性,消極,依賴,溫和。

  2.照管過度——幼稚,依賴,被動,膽怯。

  3.保護——不善於交際,親切,情緒安定。

  4.溺愛——任性,反抗,幼稚。

  5.遷就——無責任心,不服從,具攻擊性,粗暴。

  6.忽視——冷酷,具攻擊性,情緒不安,創造力強。

  7.拒絕——粗暴,冷淡,企圖引人注意。

  8.粗暴——執拗,冷酷,愛逃跑,獨立。

  9.專制——依賴,反抗,情緒不安,以自我為中心,大膽。

  10.民主——獨立,爽直,協作,親切,善於社交。

  資料來源:楊立行.家長,2011(9)

  相關資料

  試試對孩子「狠心」教育

  不同的教育態度形成不同的養育觀念

  美國的教育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比較傾向於紳士教育。在這樣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在幼兒階段,在人生的準備期,媽媽不會把獲得知識放在首要位置,而是會把寶寶的個人品質的培養放在重要日程上。媽媽更注重寶寶是否能恰當地、得體地獨立處理各種問題。與此同時,媽媽也認為,「實戰」性的體驗能更好地提升寶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對寶寶的事情不做過多干預。

  而在我國,由於受傳統東方文化中寶寶是家族的延續、傳統科舉制度中知識是為了「升官發財」做準備以及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媽媽往往把知識的獲得放在首位。於是,只關注寶寶的身體狀況和學業成績,忽視對獨立、勇敢、誠實、合作等品質的培養,這樣的現象並不鮮見。

  教育中該「狠心」時就狠心

  隨著現代社會中競爭越來越激烈、獨立承擔工作責任的壓力越來越大、人才流動更加頻繁等,傳統上只要學業優秀,不在乎、忽略團隊合作精神和誠信品質的選才標準已一去不復返。人們更關注個體的合作能力、溝通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在幼兒階段,從一開始就關注寶寶的個人品質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適合社會發展的做法。

  寶寶的成長,「順風順水」並非一定是好事。成長的過程只是整個人生的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並不代表整個人生的成功,更何況成長過程屬於人生的準備階段,它的存在意義不在於本身如何,而是要為今後的人生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講,過度保護寶寶的方式是需要丟棄的,因為終究有那麼一天,寶寶要由他人保護變為自我保護。美國媽媽的「狠心」值得我們借鑑,童年期的「狠心」恰好是為了讓寶寶今後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掌握好「狠心」的度和方法

  在教育寶寶的過程中,「狠心」並非意味著「棍棒底下出孝子」,也並非意味著對寶寶不聞不問。在現今情況下,只是要摒棄過度保護和關愛。

  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提倡當眾批評寶寶,要給寶寶保留一點自尊。可是一些特殊事情還是需要當眾解決,尤其是寶寶在待人接物上犯錯誤時。現場處理的好處很多:給對方一個及時的反應,不會激化矛盾,能讓寶寶意識到錯誤並指導他改正錯誤;促使寶寶了解社會場所的交往規則。

  資料來源:阿仕.成才之路,2008(17)

  相關資料

  最富魅力的父母之言

  你自己做決定吧

  如果你讓孩子做某件事情,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建議你這樣說。這麼說是為了讓孩子了解: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舉個例子,你可以對你的女兒和她的小夥伴說:「你們來做決定,是想留在這裡安靜地玩兒還是到外面去?」5分鐘後,孩子們依舊大聲喧譁,你就可以再告訴她們:「我知道了,看來你們是決定到外面去了。」很簡單的兩句話,不僅讓孩子們明白了前因和後果的關係,而且你也不會被女兒看作是個「壞警察」——她能清楚地了解:是自己做的決定,自己選擇了這樣一個結果。

  媽媽愛你,但我不喜歡你這樣做

  身為父母,你總免不了有時會責備孩子。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將事情本身與做事情的人分開——這樣,你的孩子會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是個不好的人。在批評孩子的同時告訴他「媽媽愛你」,這樣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評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分清對錯,而不是處罰他。

  你來試試幫我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做了什麼讓你生氣的事情——吃飯的時候不停地哼唱幼兒園的新歌謠——你可以這樣說。說得好像問題出在你自己這邊,然後請你的孩子幫你想個解決辦法。比如,這個辦法就是等吃完飯,你開始洗碗的時候,他再唱歌給你聽。這是個有魅力的句子,它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是受歡迎和受尊重的,讓他可以不把你看作他的對立面。

  你其實是想對他說什麼

  有的時候,小孩子會因為生氣或者激動而變得情緒失控,他無法說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地大喊:「我不要你!」「我討厭你!」在那個瞬間,可憐的小傢伙唯一能夠想到的就是這些詞了。這個時候,就需要你來幫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除了溫和地詢問「你其實是想說什麼」,你還可以給他一些參考答案:「你生氣是不是因為小明哥哥泄露了你的秘密?」,你的孩子逐漸學會了解自己的內心感受,那麼,即便你不在旁邊,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圍的人表達自己的感覺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個。」「小明爸爸讓他吃冰激凌,那我也可以吃。」這是小孩子們最常用來跟你討價還價的簡單邏輯。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訴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你要讓孩子了解,每個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時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鏡,並不意味著樓裡面所有的小孩子都可以得到眼鏡。表哥的鞋子小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買雙新鞋。

  資料來源:孤獨的北方狼.南京親子教育論壇,2009-08-04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