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學前兒童家庭教育> 一、學前兒童家長的教育素質

一、學前兒童家長的教育素質

2024-08-15 17:54:28 作者: 王乃正 王冬蘭等

  近幾年,「素質」一詞雖被頻繁提及,但究竟什麼是素質,卻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此,我們就「素質」一詞的內涵、外延進行簡單的歸納和概括,不做深入的研究。

  「素質」一詞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素質是生理學和心理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即「遺傳素質」。關於狹義素質的典型解釋,在《辭海》中有比較明確的表述:「素質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在心理學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點,主要是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方面的特點,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但不能決定人的心理內容和發展水平。」廣義的素質指的是教育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一般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通過後天環境的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徵及其基本品質結構,通常又稱為素養。

  顯然,在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研究範圍內,我們主要是指向廣義的素質。而且,在此,我們主要討論與家庭教育有關的家長素質,特別是家長的教育素質,其他有關素質的理論和實踐我們不予討論。

  那麼,對於學前兒童家庭教育來說,家長應當具備什麼樣的教育素質呢?

  (一)家長的道德教育素質

  在教育學研究領域,「德育」包括品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德育是基石。在兒童的不同年齡階段,德育的重點也不同。具體地說,對學前兒童的德育是以品德教育為主的,即在學前階段,德育主要是基本的行為規範、良好性格基礎和幼兒品德發展的教育。

  在學前兒童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孩子品德發展的影響,從家長教育素質的角度分析,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家長自身的品德素質;二是家長對子女實施德育的素質。從理論上說,二者應該是統一的,因為,如果家長自身的品德素質高,那麼他們對孩子的影響就大多是正向的;如果家長自己的品德不良,就有可能不會對孩子的品德有什麼好的影響。同理,家長要想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品德教育,首先自己得具備良好的品德修養,至少必須非常明確地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等,然後才可能去教育孩子。然而,現實中兩者不能統一的情況也是存在的。比如,家長作為承擔社會責任的成員,能夠非常清楚地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等,在面對社會政治、倫理、道德、規範以及個人的工作、發展、理想追求等時,能夠具有很高的覺悟;然而,在家庭教育中,他們可能以潛移默化的方法影響孩子,卻不知道如何將這樣的品德傳授給孩子,即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也具有這樣良好的品德。或者與之相反,作為家長,他們清楚地知道應該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品德,應該使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以及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但他們自己卻做不到,也就不可能要求孩子做到,於是形成惡性循環:一方面家長希望孩子品德高尚;另一方面他們自己卻給孩子樹立了不良的學習榜樣。當前的現實還存在著另一種情況,那就是家長自己內心是矛盾的,這樣的矛盾可能來自家長的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比如,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助人為樂的、勇於吃苦的、寬容的人,但同時也非常擔心,如果自己這樣去教育孩子,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了,那麼在長大走上社會後會不會吃虧、吃苦、受罪、受欺負?如此一來,家長在家庭德育方面會產生不少困惑,有時會感到無所適從,這就需要家長自己儘快地明確:自己是希望孩子成為受社會尊重、歡迎,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還是希望孩子在任何人、任何事面前都不吃虧,一切為自己著想,而後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家長自身的品德素質和家長對子女的品德教育素質,影響子女的方式是不同的。從小到大,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都對其行為規範、性格、品德發展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長個人的品德素質對子女的影響是間接的,有時是無意識的,從作用的方式上說主要是潛移默化的。而家長的德育素質對子女的影響卻是直接的和有意識的,從作用方式上說,是針對性很強的說服教育和行為指導。

  本書首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從有利於學前兒童成長和發展的角度來說,無論是家長個人的品德素質還是家長對子女的品德教育素質,兩者應該是統一的,其教育意義應該是一致的。首先,它們決定著家庭教育的指導思想和方向,就是要按標準去教育、影響子女,要把子女培養成什麼樣的人。其次,它們還決定著家長給子女樹立一個什麼樣的榜樣,並以自己為榜樣引導子女堅持走什麼樣的生活道路、朝什麼方向發展、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最後,它們還決定著家長在子女心目中有沒有威信,能不能掌握子女教育工作的主動權。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家長無論是對自身的品德素質還是對子女進行品德教育的素質,都應當有意識地進行學習和實踐,以提高自己在這兩個方面的修養。

  相關資料

  德國幼教第一課:善良

  愛護小動物是許多德國幼童接受善良教育的第一課。

  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不少德國家庭就特意為孩子餵養了小狗、小貓、小兔、金魚等小動物,並讓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的生命。幼兒園也飼養了各種小動物,由孩子們輪流負責餵養,還要求孩子注意觀察小動物們的成長、發育和遊戲,有條件的還須做好飼養記錄。孩子們正式入學後,他們的作文中常常出現有關小動物的生動描繪,其中優秀的篇章會被教師推薦發表。此外,利用自己積蓄的零用錢來領養動物園裡的小動物,或捐款拯救瀕臨滅絕的動物也是德國小學生熱衷的活動。

  德國的中小學還普遍開展有關善待生命的討論和作文比賽。一個13歲的男孩以充滿愛憐的筆調,記錄了他為一隻小鳥醫治創傷,後來又將其放歸大自然的過程,文章榮獲了該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賽」的第一名。相反,虐待小動物的孩子,輕則須接受批評與訓導,重則可能受到大人的懲罰,如果效果不明顯,還可能被送去做心理治療,因為這是比學習成績滑坡更為重要的品德問題。

  資料來源:本刊編輯部.德國幼教第一課·善良教育等.幼兒教育(家教版),2007(9)

  (二)家長的文化教育素質

  家長的文化教育素質是影響家庭教育的實施和效果的又一個重要因素。

  首先,家長個人的文化素質,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家長的理想情操、道德水平、思想境界、教育能力和教育方式的運用;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家長處理家庭關係的能力、家庭和生活方式等,從而決定了子女處於什麼樣的家庭生活環境中。家長的文化素質與家長的受教育程度有密切關係,但家長的受教育程度並不等於文化素質。家長的文化素質,通常是指家長通過學習和實踐所掌握的人類精神財富的多少以及所表現出的理論、知識、技能水平等。

  其次,在家長的文化素質中,就包含家長的文化教育素質,這和前面提到的家長德育素質是不一樣的。一般說來,家長的文化素質高,就較為重視子女的教育,教育能力也較強,會選擇、運用正確的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效果相對地較好,教育思想也比較端正。家長的文化素質高,一般都能很好地組織家庭生活,善於處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有能力調節家庭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種種矛盾,有高雅的生活情趣,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家庭生活方式和生活氣氛,更能夠營造一種有利於子女身心健康成長的家庭生活環境。家長的文化素養高,一般表現為自身具有廣泛的學習興趣,有追求新知和探究真理的精神,重視知識文化的作用,同時也關心子女的智力開發和文化學習,能夠指導和輔導孩子學習,啟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能夠給孩子創設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

  因此,家長要想教育好子女,就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只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才可能提高自己的文化教育素質,這是每位家長都必須努力的。

  (三)家長健康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個性特徵

  在當今競爭格外激烈的社會中,每個人都需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個性特徵,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品質比高智商更重要。高智商的人,並不一定就能成才,更不一定就能獲得幸福。可是每一個已經獲得成功、感覺幸福的人,無疑都擁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個性。反之,每個失敗、感到不幸福的人,其心理或個性方面肯定存在一定問題,或者說是不健康的。

  雖然個體的心理品質、個性特徵是在先天的遺傳素質和後天的環境及教育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後天所處環境和所受教育的影響與遺傳素質相比作用更大一些。而在後天的各種影響因素中,家長本身的心理素質和個性特徵是最直接、最持久、最有力的影響因素。有的家長在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時唉聲嘆氣、垂頭喪氣;遇到一點難題,就誠惶誠恐、焦慮萬分;遇到一點令人生氣的事,就大發雷霆、火冒三丈;遇到一點兒傷心的事,就聲淚俱下、悲痛欲絕;遇到一點吃虧的事,就斤斤計較、耿耿於懷等。家長的這些表現根本用不著直接地教給孩子,它們就像傳染性極強的病毒或細菌一樣,會輕而易舉地傳染給「免疫力」不強的孩子。相反,那些遇到困難不畏縮、碰到問題不迴避、面對痛苦不沮喪、面對失敗不後退的家長,無意中就會給孩子勇敢、堅強、努力向上等積極影響。所以,家長一定要有意識地提高個人的心理修養,注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情感,用積極的心態對待一切,這不僅有利於自身的身心健康,也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在學前階段,要求家長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個性特徵,並不是要求家長對學前兒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更不是為了讓家長自己來解決學前期出現的心理問題,因為兒童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不是每位家長都能夠操作的。

  要求家長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個性特徵,主要目的有四:一是要為學前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精神環境;二是要為學前兒童在面對某些不利狀況或應對某些問題時,提供一個可以模仿和學習的榜樣;三是幫助家長儘早地發現學前兒童出現的某些心理問題,及時求助於專家,以便抓住最佳的治療時機;四是家長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既可以運用得到教育,同時又可以提高家長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形成良好的個性特徵。另外,要求家長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個性特徵的重要性還在於,很多心理、教育方面的專家都認為,學前期的「心理經驗」對少年乃至成年時期的心理反應存在著比較高的相關性,就是說,學前兒童從家長那裡獲得的心理健康和良好個性特徵方面的經驗,對他們的少年、青年和成年後的發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個體的心理素質和個性特徵包括多方面內容,由於學前兒童具有與其他年齡段明顯不同的年齡特徵,這就要求其家長要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健康心理素質和良好個性特徵:

  第一,要有健康的情緒情感。一名合格的家長,應保持穩定的、含蓄的、深沉的情感,儘量避免情緒上的大起大落、喜怒無常。一方面,如果家長不能用理智駕馭情感,碰到不順心的事就拿孩子出氣,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出氣筒」,使孩子無緣無故地受到傷害,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家長的這種做法,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心靈的創傷,甚至造成無法彌補的悲劇,比如,它可能使孩子錯誤地以為,是自己的存在使家長這麼痛苦,不如自己不在了或者死了算了。另一方面,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無限度地表現自己的「愛」,或者無休止地讚揚孩子,甚至誇大其辭,就會使孩子產生驕傲情緒,妄自尊大。

  第二,要有頑強的意志品質。一個人做任何有益的事情,都需要有決心、有恆心、有毅力、不怕困難,作為家長更應具備這種意志品質。這是因為:其一,家長良好的意志品質本身會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給孩子意志品質的形成帶來良好的影響,使孩子有可能在潛移默化中學到家長這種良好的意志品質;其二,教育孩子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事,需要家長有極強的意志力,因而,家長教育孩子也必須有恆心、有耐心,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第三,要有寬容、大度、樂觀的態度。這是他人對一個人社會化程度特別是「樂群性」評價的中心問題。學前階段正是個體初步掌握社會行為規範的時期,而學前兒童完成這樣的發展目標,主要的學習方法就是「模仿」。所以,家長能否以寬容、大度、樂觀的態度面對各種問題,會直接影響兒童掌握社會行為規範的水平和質量。

  第四,要有善於動腦筋的理智特徵。現代社會勞動對勞動者智能的要求與日俱增,對許多問題進行處理的效果取決於個人的理性和智慧。所以,家長在處理家庭日常生活問題時,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以此來培養孩子從小學會遇事要動腦筋、想辦法,養成用頭腦、用智慧來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由此可見,父母自身的基本素質對孩子影響是極大的,所有父母都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扎紮實實地搞好家庭教育,把子女培養成為社會所需要的有用之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