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學前兒童家庭教育> 四、家長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四、家長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2024-08-15 17:53:57 作者: 王乃正 王冬蘭等

  社會性是作為社會成員的個體,為適應社會生活所表現出的心理和行為特徵,也是人們為了適應社會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會傳統習俗的行為方式。從發展心理學和學前教育學角度看,所謂學前兒童社會性,是指學前兒童進行社會交往、建立人際關係、掌握和遵守行為準則以及控制自身行為的心理特徵。社會性發展是學前兒童健全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是兒童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所以社會性發展是學前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其重要性並不比智力和語言發展的重要性小。

  嬰幼兒最初的生活經驗和一般社會道德評價及行為習慣等,都是通過家庭獲得的。在家庭中,家長的影響及教育使嬰幼兒獲得了最初的生活經驗、社會知識、行為規範。可以說,家長是嬰幼兒社會化的最早引導者、執行者。

  在家庭中培養嬰幼兒的社會性有一定的優越性。家長可以通過各種日常的家庭生活活動,逐漸要求孩子認同合理的社會習俗和規範,學習掌握社會所認可並接納的行為方式,遵守各種紀律等。孩子的社交能力也與家庭環境有極大的關係,家長應該給孩子做出榜樣,如與左鄰右舍友好相處、與同事朋友以誠相待等,這樣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才有說服力,孩子也容易接受。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如果家長教育嬰幼兒要學會孝敬老人、對人有禮貌,那麼自己就要真誠地孝敬老人,對他人有禮貌。另外,家長還可利用帶孩子出門做客的機會,不失時機地用自己的言行舉止教育孩子與人友好相處,學習有禮貌地與人交往。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還可適當地安排孩子到家附近的商店買東西或帶孩子到一些娛樂場所遊戲,在孩子親身體驗請求幫助、排隊買票、輪流分享等實踐環節中,鍛鍊他們與人交往的能力和遵守社會規範的能力等。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內容很多,在家庭中家長應該關注的主要內容有親子關係、夥伴關係、性別角色、親社會行為、攻擊性行為等。

  親子關係是指父母與其親生子女、養子女或繼子女之間的關係。從某種角度說,親子關係的類型與家長對子女的教養態度是一致的,即也同樣存在著民主型、放任型、專制型、溺愛型,不同的親子關係類型對嬰幼兒的影響是不同的,這裡不再重複論述。

  請記住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對兒童來說,影響同伴關係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外表及性格。在兒童的交往中,有的兒童自身存在一些問題,導致他們成為交友困難的孩子,心理學一般把他們稱為被忽視型的孩子和被排斥型的孩子。家長要儘量幫助那些交友困難的孩子,使他們逐漸被同伴所接受。

  性別角色的發展是以兒童性別概念的掌握為前提的,男、女兒童通過對同性別長者的模仿,形成自己這一性別所特有的行為模式,這就是兒童的性別行為。學前兒童性別角色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知道自己的性別,並初步掌握性別角色知識;自我中心地認識性別角色;刻板地認識性別角色。家長有必要了解這些情況,以達到產生積極、正確影響的目的。

  親社會行為是指一個人幫助或打算幫助他人或群體的行為及傾向。影響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形成的因素有社會生活環境、兒童日常的生活環境及移情。而家長的榜樣作用對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形成的影響很大。

  攻擊性行為則是一種以傷害他人或他物為目的的不良行為。在學前期,有的兒童攻擊性行為較為頻繁,而且主要依靠身體上的攻擊,當然,在這一點上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和性別差異。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出生後受到父母的懲罰、榜樣、強化及自身所受挫折的影響而形成的。所以,如前所述,家長特別不應該無緣無故地體罰孩子,給孩子造成一種人都可以以大欺小、以強欺弱的印象。

  在個體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人類的文化環境,特別是大眾傳媒的影響。學前期作為人的社會性發展的早期階段,由於主體本身的因素——年齡小、知識經驗少、鑑別能力差等,使大眾傳媒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的發展具有更重要的影響。特別是進入20世紀中葉以後,以電子為基礎的現代化信息媒體的普及,正改變著兒童的學習、生活方式,其中以電視對學前兒童的影響最大。這個問題應該引起家長足夠的重視,圍繞這方面問題,家長應在自己的行為、態度和對孩子行為的控制、指導等方面,來決定大眾傳媒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影響的方向。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