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長對學前兒童個性發展的影響
2024-08-15 17:53:51
作者: 王乃正 王冬蘭等
我國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已經有多年,我們必須了解,素質教育其實並不複雜,也不神秘。說到底,素質教育的核心其實就是解決好兩個最重要的問題:一是如何做人;二是如何做事。做好「人」主要取決於人的個性發展狀況;做好「事」則主要取決於人的智能發展狀況。當然,做人和做事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所以,一個人的智能發展和個性發展也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既然如此,家長在關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從精神方面說,就必須同時關注兒童的智能和個性兩方面的發展。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個性包含的內容比較多,因此,家長對孩子個性發展的影響面比較寬。因為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發展存在時間進程、運動變化、結構形式等方面的規律性,所以人的發展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因此,家長對處於學前階段孩子個性發展的影響,也應當有一定的側重。從內容方面說,家長對孩子個性的影響主要應該包括對孩子情緒、情感發展的影響,對孩子品格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對孩子「自我」「自尊」「羞恥感」形成和變化的影響,對孩子興趣愛好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對孩子需要結構建立和改變的影響等。
從影響途徑和方式上說,家長對孩子個性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以家長為主營造的家庭心理環境對學前兒童個性的影響
個體接受教育的基本路徑有三條:一是社會組織中有目的、有計劃、有具體活動安排的教育,如幼兒園、學校、各種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和各類組織中的教育培訓機構所實施的教育;二是社會中有教育目的但是計劃性、活動安排的針對性都不是十分具體的教育。比如,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中有意識建構的有教育意義和目的的,但計劃性、針對性都不夠具體的一些情境及活動,如家長給孩子買的書籍、玩具以及電視台編排的幼兒教育節目等。三是家庭和社會中那些有教育意義,但教育的作用是通過潛移默化影響實現的事由、情境和活動,如家長怎樣處理與別人的矛盾、家庭氣氛如何、家長在閒暇時間有哪些興趣活動等。在家庭中,家長對學前兒童的教育主要採取上述的第二條和第三條路徑。因而,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特別是良好的家庭精神環境,是家長對學前兒童施以個性影響的重要方式。家庭良好的精神環境或者說心理環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員間的良好情感、家庭成員間的心理包容、家長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對事業發展的追求以及家庭對他人的積極態度和接納等。而一個生長在父母經常爭吵、打鬥的家庭環境中的兒童,其情緒很難平和,對自我的肯定也很少,對他人也很難有熱情的態度,也很難對有益的活動產生興趣。
(二)家長的教養態度對學前兒童個性的影響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教養態度直接影響著兒童個性的發展。家長的教養態度是由家長對孩子教育的認識(對孩子的了解、期望)、家長對孩子的情感(冷暖、好惡等)、家長對孩子的行為傾向(接受或疏遠)三者構成的,是家長個人的一種心理傾向。正確的教養態度有利於家長對孩子進行科學的、合理的教養,能夠取得較高的家庭教育質量。然而現實中,卻有不少家長在教養態度上存在著重智輕德、重養輕教或嬌慣溺愛等不良教養態度,而這些不良的教養態度則直接導致了家長錯誤的教育行為,影響了教育的效果,不利於嬰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一般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態度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專制型。在這類家庭中,孩子被要求絕對服從家長的意志,稍有不從就給予懲罰。在這種過分嚴厲的教養態度下,孩子難有自信,缺少自主權,凡事要看父母的臉色,因而使得孩子形成膽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獨立性,而且還有可能以父母的行為為榜樣,形成暴戾、蠻橫、撒謊、逆反等不良心理。
第二類:溺愛型。溺愛不是一種正常的愛。在這類家庭中,家長給予了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和保護,並且無原則地滿足孩子所有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這種過分的包辦代替和縱容,易使孩子養成極大的依賴性,可能會形成自私、任性、易發脾氣、好大喜功的品性。
第三類:放任型。即放任自流、不聞不問的教養態度。在這類家庭中,兒童得不到父母的關心,體會不到父母的關愛和溫暖,從而會產生孤獨感和焦慮情緒,逐漸形成富於攻擊、冷酷等不良品質,常常會有情緒不安、反覆無常、容易觸怒、對周圍的事物漠不關心的心態。
第四類:民主型。在這類家庭中,家長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兒童,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表現出忍耐、平等、隨和、諒解等,能互相愛護、關心,家長能給子女較多的鼓勵和教導;而對孩子的缺點、錯誤能恰如其分地批評指正。這樣的教養態度能培養出孩子對別人坦誠友好、自尊、自立、大方、熱情、能接受批評、經受壓力、關心他人、有獨立處事的能力等優良品質。
在以上四類教養態度中,前三類教育態度顯然對學前兒童各個方面的成長都不利,我們鼓勵家長多採用第四類即民主型的教養態度。
(三)家長的評價對學前兒童個性的影響
評價就是對一定的人、事、物等做的價值判斷。它有一個運用一定的標準對事物的準確性、實效性、經濟性以及滿意度等方面進行評估的過程。家長的評價,是指家長作為教育者對孩子的各種行為、對與個體生活有關的各種事物等做出的評價,並且是對孩子成長產生影響的評價。可以這麼說,家長對孩子、對客觀事物等所做的任何評價,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影響。
在家長和孩子長期共同生活的過程中,無論家長多麼民主,其事實是家長仍然處於家庭生活的主導地位,家長必然地安排著家庭生活的各個環節,引導著家庭的日常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也必然對各種事物進行著有意或者無意的評價,在這樣的評價中難免帶有家長個人的情感傾向和主觀意向。家長所有的評價,無論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無論是全面的還是片面的,無論態度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會對孩子產生一種導向性的影響。在孩子的心智還沒有成熟之前,這些由天然的權威者所表露的傾向性評價,往往會對孩子正在形成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產生重要的、長遠的、深刻的影響,甚至會直接成為孩子對世界的解釋。所以,家長的評價對孩子最終的心理世界的成型具有重要的作用。
家長評價事物的方式、態度,所影響的主要是孩子的性格。在民主型的家庭里,家長評價較多表現為比較客觀、比較理智,同時允許不同見解的存在,也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困惑並給予解答。長期在此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所得出的最初判斷也會更加客觀,其性格會朝著理智、自我約束的方向發展。而在有家庭暴力(生理暴力和精神暴力)的家庭中,家長往往具有極大的支配權,對一切活動都要求服從自己的意願和安排,不惜為此施加各種影響,包括暴力、沉默、威脅等。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會將大量的精力放在對家長態度及心情的揣摩上,發展的方向將是過度敏感、情緒化、壓抑情緒的突然爆發等。家長對事物的評價積極,孩子能從中得到積極的影響,性格也會更樂觀,會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家長對事物的評價消極、悲觀,孩子則會從中得到消極的影響,從而以抱怨、隱忍、退讓、等待的方式面對事物。
(四)家長自身的言行對學前兒童個性的影響
有人認為3歲前的小兒處在「圖譜時代」,即他們把外界的行為模式看作一些圖譜印入大腦,並照著這些圖譜學習各種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在現實中我們看到,孩子的確是學著家長的樣子成長的,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因而這就要求父母要為人師表、言正身端。比如,父母要教育孩子講文明、懂禮貌,自己就必須在家庭生活中、在人際交往中,注意不說他人的壞話,不說污穢的語言;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嚴於律己,做出榜樣,時時處處想到國家、想到人民。否則,如果父母庸庸碌碌、胸無大志,整天不是打撲克、打麻將,就是打扮或多嘴多舌、搬弄是非,這樣怎能教育好子女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有些父母當著孩子的面互相謾罵或做出種種粗野的行為,孩子面對著這一幕幕粗俗而又污濁的「圖譜」,其心靈又怎能不受到傷害和毒化?其行為又怎能不偏離良好的道德規範呢?
在孩子從出世到其成年的這若干年中,父母應該在各方面為孩子提供大量良好的、有利於成長的「行為圖譜」。父母只有有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才可能做到行為端正,只有自己的行為端正,才有可能為孩子提供各種良好的行為圖譜,並以此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當然,家長的這種影響,有的不是立竿見影,或許在短時期內看不出明顯的效果,但日久天長,卻有「滴水穿石」的功力,我們終有一天會在孩子身上找到家長的影子。
總之,為人父母者,理應盡教導子女之責,通過言傳身教給子女樹立一個好的表率。家長必須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要想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就應該以身作則,樹立一個好的榜樣。這是因為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血緣關係,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因此,父母要時刻提醒自己,想到自己的言行會影響到孩子性格的發展,而一個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個性品質,直、以情通情接關係到他的生活幸福和事業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