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廣播專題評析示例
2024-08-15 17:46:30
作者: 陳信凌
作品一:
4個小時的較量
王芳 宋震 朱旭 孫穎
(播音員)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大,與此同時,也遭遇到各種技術封鎖和貿易壁壘的挑戰。在各個領域,沒有硝煙的戰爭每時每刻都在激烈進行。就在今年的巴塞爾世界鐘錶展、這個國際鐘錶領域專業水平最高的展會上,天津海鷗手錶集團與世界表業巨頭也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在短短的4個小時裡,他們憑著五十年來自主創新的深厚積澱,不僅贏得了勝利,也打破了瑞士在高端手錶領域的壟斷。請聽記者王芳、宋震、朱旭、孫穎的報導:
4月5日,「2008巴賽爾世界鐘錶展」開幕的第二天,午後和煦的陽光灑滿古老的街道,微風輕輕拂過美麗的萊茵河,一切是如此的溫馨而寧靜。巴塞爾展覽中心裡,各種展示、洽談、交易都在平和有序地進行著。
請記住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下午三點多鐘,在中國展區天津海鷗手錶集團展位前,集團總經理王德明看了看手錶,還有兩個小時就到閉館的時間了,他回想著這兩天的洽談成果,沉浸在喜悅當中。就在此時,四個神情嚴肅的歐洲男子,行色匆匆地來到近前。王德明認出,其中的三人是本屆展會智慧財產權仲裁委員會的工作人員。經驗豐富的他立刻感覺到來者不善。
業內人士都知道,瑞士在幾百年的制表歷史中,幾乎掌握了全部頂尖技術,並形成了堅實的智慧財產權壁壘,中國鐘錶行業的產品研發稍有疏忽就會被訴侵權。十幾年來每屆鐘錶展上都有中國企業被投訴,輕者罰款,重者被訴諸法律程序,而且中國企業至今沒有一次勝訴的記錄。王德明的預感很快成為現實:
(錄音:有人向他們投訴我們雙陀飛侵犯他的專利權,要我們即刻把表拿出帶走,要檢查這件事。如果你不拿出來,巴塞爾參展條例你是看過的,我有權叫警察撬開你的櫃檯把錶帶走!)
展覽大廳內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到中國展區,氣氛立刻變得沉重而壓抑。很多同行立即認出,狀告他們的竟然是世界著名鐘錶業大鱷,歷峰集團旗下的國際頂尖獨立制表人——格勒拜爾·福爾賽。歷峰集團是世界上實力最強的奢侈品公司,它擁有的鐘表品牌在世界十大名表中占據五席,而福爾賽的制表技術被同行驚嘆為「出神入化」。這位制表大師固執地認為,海鷗「雙陀飛輪」表的關鍵部件抄襲了自己的專利設計。
「雙陀飛輪」表一直被譽為「表中之王」,它憑藉著獨特的運行方式,把鐘錶的動感藝術美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代表了機械錶製造工藝中的最高水平,僅一隻名牌「雙陀飛輪」表的售價最高就可達上千萬元,歷來被作為高檔奢侈品來收藏,是擁有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但是,這個市場有史以來就被瑞士所壟斷,海鷗雙陀飛的出現,無疑給瑞士鐘錶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震動。難怪福爾賽大師甚至不顧24小時應訴時限的規則,近乎無理地要求「海鷗」方面在他限定的2個小時內提供「並非抄襲」的證據,這咄咄逼人的架勢,擺明了就是要把海鷗趕出高端手錶市場。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國際麻煩」,王德明心裡一沉:根據國際相關條款,如果被判定侵權,「海鷗」將被查封生產線,不僅自己難以生存,中國的鐘表行業也將背上抄襲的惡名,今後要想進軍世界高端市場更會難上加難。他提醒自己:千萬不能亂了陣腳。
(錄音:穩住,我們有自己的專利,確實是自主研發的,申請了國內的專利。)
要想駁回對方,就必須儘快地找出有力證據。但是時間已經所剩不多了,王德明先來了個緩兵之計,冷靜地安排工作人員借著語言不通的原由和「老外」們打起了啞謎,穩住對方,然後再來個暗度陳倉,悄悄躲在一邊,迅速撥通了天津方面技術負責人馬廣禮的電話。
瑞士當地時間下午3點40分,北京時間已經是晚上9點40分了,馬廣禮正準備休息。一接到電話,他立刻跳了起來,第一反應是召集所有技術人員馬上趕到公司。這天正是休息日,但半個小時後所有科研人員就全部到位,開始搜集與「雙陀飛輪」手錶有關的一切資料。
首席設計師周文霞帶領一組技術人員迅速找出專利證書,認真核對技術構造圖;有近50年設計經驗的老專家劉連仲帶領另一組技術人員重新整理技術說明;
技術負責人馬廣禮則尋找國際專家針對海鷗「雙陀飛輪」發表的學術文章等一切有利證據……
在漆黑的夜色中,技術中心的燈光顯得格外明亮。伴隨著時鐘的滴答聲,海鷗集團所有技術人員的心既緊張又忐忑,雖然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技術,但能不能得到國際專家的認可?馬廣禮看出大家的不安,他堅定地說:
(錄音:從核心技術講,關鍵在差動裝置,鐘錶設計大師鑑賞家喬大羽先生對這個也有同樣的認識,認為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這是我們自己的產品,絕對有這個信心。)
天津是中國手錶行業的發祥地,我國第一塊手錶就誕生在海鷗集團,公司成立五十多年來,始終堅持用自己的技術,做自己的品牌,並不斷向世界頂級技術發起一次次挑戰,先後攻克了雙陀飛輪表、問表、月相萬年曆錶等腕錶領域最先進、最重要的三大經典製造技術。憑藉著技術上的強大優勢,海鷗不僅在國內鐘錶行業稱雄,也開始被世界同行所關注。澳門一位資深的鐘表鑑賞家曾經在業界核心刊物上評價海鷗「雙陀飛輪」的技術結構,他說,海鷗竟然採用如此簡單的機械結構就代替了瑞士公司的複雜工藝,真是令人敬佩!
就在天津方面正在準備材料的同時,王德明在前方巴塞爾展館盡一切可能爭取時間。瑞士時間下午4點整,仲裁委員會的官員們已經等得不耐煩了,聲稱立即和警方聯繫。王德明及時據理力爭,並表示已經請了瑞士律師,此時正在趕來的途中。
北京時間晚上10點半,馬廣禮和技術人員再一次核對雙陀飛輪表的每一個技術指標和關鍵創新點,首席設計師周文霞將準備好的構造圖、專利證書以及技術說明,開始一頁一頁發往瑞士……
轉眼間已經是瑞士時間下午5點鐘了,海鷗聘請的瑞士律師若森趕到了展台前,他第一句就問王德明:你們到底有沒有申請專利?王德明正要回答,收到了馬廣禮發來的簡訊,正是海鷗「雙陀飛輪」表的技術專利號。王德明滿懷信心地對律師點了點頭,律師緊張的面色略有緩和。帶上馬廣禮搜集好的各種材料和有力證據,海鷗集團副總經理侯桂林與律師一起奔赴仲裁委員會。
侯桂林的到來讓仲裁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和福爾賽吃了一驚,他們自負的認為這些中國人根本就不可能具備設計、生產這種高端手錶的能力,更沒有什麼辯駁的餘地。看到侯桂林等人有備而來,他們只好匆忙地請專家過來鑑定。
時針慢慢指向了下午6點鐘,三位鐘錶專家緩緩走進仲裁委員會的會議室。律師的臉色突然陰沉了下來,他低聲告訴侯桂林,為首的一位七十多歲的長者竟然是與對手同屬一家集團的資深技術權威。侯桂林突然有一種窒息的感覺,偌大的會議室里,空氣仿佛凝固了,只聽見鐘錶「滴答滴答」的聲響。侯桂林瞪大眼睛,緊緊盯著專家們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半個多小時的測試,仿佛過了半年那麼長。只見那位首席專家韋特維特把目光從手錶上移開,抬起頭,臉上露出一絲微笑。
(錄音:首席專家沖我講了一句話,說這隻表做得非常好!我們那個律師沖我擠了一下眼,我趕緊給我們這邊打電話,說律師沖我挑大拇哥說,OK了。)
鑑定結果表明,在海鷗「差動結構」中具有格勒拜爾·福爾賽公司專利中沒有涉及的「行星輪」,而這項差異正是海鷗的核心技術。仲裁委員會綜合專家們的意見,一致認定,海鷗「雙陀飛輪」表的結構沒有侵犯瑞士公司的專利,駁回瑞士公司的申訴。律師若森深有感觸地說:
(錄音,壓混:這次申訴讓我感到非常興奮,以前曾經接過類似的中國企業與歐洲企業的智慧財產權糾紛案件,但中國企業能勝訴的並不多。瑞士的制表業相當發達,一塊手錶有時可能包括了上百項專利,中國的產品能夠在和瑞士最大制表集團的紛爭中獲勝充分說明了中國企業、中國品牌的實力。)
這場較量以中國人勝利而告終。起訴人福爾賽站在一旁,臉色灰暗,沮喪地攤開雙手。那位首席專家大步上前,緊緊握住侯桂林的雙手,意味深長地說,瑞士手錶恐怕難以一統天下了,我們有了強勁的競爭對手,那就是中國海鷗!
此時已經是瑞士時間晚上7點,展覽中心門外華燈初上,暮色寧靜,中國表業的同行們卻是一片沸騰。這是中國手錶行業與國際同行在智慧財產權的較量中取得的第一次勝利。中國表業協會的副理事長汪孟晉激動地和王德明擁抱在一起,他說,海鷗贏了,中國贏了!這是海鷗的驕傲,是中國鐘錶業的驕傲,更是中國人的驕傲!王德明手捧這塊飽含著海鷗人心血和汗水的「雙陀飛輪」手錶,側耳傾聽,(音效漸出)這微弱的嘀嗒聲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壯,震撼著每個人的心靈。(音效漸入)
(天津人民廣播電台2008年6月19日播出)
準確的聚焦 完滿的呈現
這是一個報導新聞事件的廣播專題,再現了天津海鷗手錶集團在瑞士「2008巴賽爾世界鐘錶展」上與瑞士當地一家制表公司發生侵權糾紛,並最終成為獲勝方的經過。這次智慧財產權之爭,事關民族自主品牌的創新與保護,是一個與我國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密切相關的話題。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的報告上曾特別強調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由此可以推斷,《4個小時的較量》題材重大,非常值得以專題的形式進行細緻的報導。
該作品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採編者具有清醒的聚焦意識,將全部的敘述框定在發生糾紛的4個小時之內。本作品報導的是天津海鷗手錶集團遠赴瑞士參加「2008巴賽爾世界鐘錶展」活動,製作者省略掉了其他所有的過程與環節,將焦點集中在天津海鷗手錶集團與瑞士歷峰集團的一場糾紛上面。對這4小時中所發生的事情,作者抓住其中的一些重要時間節點展開描述。
瑞士當地時間下午3點多鐘,瑞士一家獨立制表公司向本屆展會智慧財產權仲裁委員會提出申訴,對天津海鷗「雙陀飛輪」提出質疑,認為其關鍵部件「差動結構」抄襲了該公司的專利設計。該仲裁委員會立即派員到中國展團天津海鷗公司展位,以強硬的措辭通知海鷗集團,要求將海鷗「雙陀飛輪」手錶送到仲裁委員會,並有進一步深入調查的意向。這是事件的起點。3點40分,天津海鷗手錶集團與國內聯繫,要求準備應訴材料。4點整,仲裁委員會的官員們已經等得不耐煩了,聲稱立即和警方聯繫。5點,收到從國內發來的海鷗「雙陀飛輪」表的技術專利號。6點鐘,三位鐘錶專家緩緩走進仲裁委員會的會議室,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測試與考核,一致認定,海鷗「雙陀飛輪」表的結構沒有侵犯瑞士公司的專利,駁回瑞士公司的申訴。晚上7點,中國表業的同行們共同歡慶這個珍貴的勝利。這樣的設計與處理,凸顯了關鍵性的情節與細節,使整個較量的過程像浮雕一樣凸顯了出來。
為了完滿而生動地展示出糾紛的過程,作者所採用的一些表現技巧,恰到好處,為作品的整體表達增色不少。在作品的一開始,出現的是這樣的一些句子:
4月5日,「2008巴賽爾世界鐘錶展」開幕的第二天,午後和煦的陽光灑滿古老的街道,微風輕輕拂過美麗的萊茵河,一切是如此的溫馨而寧靜。巴塞爾展覽中心裡,各種展示、洽談、交易都在平和有序地進行著。
這裡展現出的完全是一派溫馨、寧靜與祥和的氣氛,緊隨其後的卻是描敘糾紛興起的帶著火藥味的文字。作者這是有意為之,前面的文字越是平靜與溫馨,就越能夠反襯出後面火藥味的濃重與熱烈。
渲染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也稱暈染。指用水墨或顏色烘托物象,分出陰陽向背,屬輔助性用筆。以水墨或淡彩塗染畫面,以烘染物像,增強藝術效果、質感和立體感。這個廣播作品也很善於渲染。在這場糾紛剛剛開始的時候,就一再介紹瑞士制表工藝的發達與先進。如其中提到:「業內人士都知道,瑞士在幾百年的制表歷史中,幾乎掌握了全部頂尖技術,並形成了堅實的智慧財產權壁壘,中國鐘錶行業的產品研發稍有疏忽就會被訴侵權。十幾年來每屆鐘錶展上都有中國企業被投訴,輕者罰款,重者被訴諸法律程序,而且中國企業至今沒有一次勝訴的記錄。」此類句子,為這場糾紛渲染了一種凶多吉少的氣氛,使節目更顯驚心動魄,跌宕起伏。
此外,作品中關於時鐘走動的幾次描摹,也頗耐人尋味。如:「伴隨著時鐘的滴答聲,海鷗集團所有技術人員的心既緊張又忐忑,雖然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技術,但能不能得到國際專家的認可?」「侯桂林突然有一種窒息的感覺,偌大的會議室里,空氣仿佛凝固了,只聽見鐘錶『滴答滴答』的聲響。」雖然時鐘的響聲出現在不同的地方,但體現出來的都是時間的緊迫和人心的緊張。而且,本節目原本就是圍繞著鐘錶而展開的,這可以讓聽眾對節目中出現的鐘表滴答聲多了一層聯想和解讀。
作品二:
追逐太陽的青春
程銳 肖玉 賈麗娟 郁立東
〔風聲、經幡飄動聲〕
(現場同期聲)
各位聽眾:
我是唐山電台的記者程銳,我現在是在西藏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向您做報導,這次我要報導的是1995年到1998年唐山師範學院15名來西藏援教的大學生,他們的援教期限同為8年,到今年的6月份距離最後一批大學生入藏援教剛好過去了8年,也就是說他們全部援教期滿了,而家鄉人民也始終在牽掛著他們,期盼著他們回來。
米拉山口是我要採訪他們的必經之路。現在我的呼吸非常困難,與我同行的朋友告訴我,我的臉色非常難看,嘴唇和指甲都已經變成了紫黑色。我感覺腦袋好像大了好幾圈兒,而且特別的暈,我的兩條腿軟綿綿的,已經不聽使喚了。不行了,我要回車裡去了,我快要暈倒了。
〔汽車關門聲、行駛聲〕
〔牧歌〕
男:悠遠的牧歌,連綿的雪山,透明的陽光,然而我們卻無法領略世界屋脊的迷人風光,心率過速,胸悶氣短,針扎般的頭疼,嚴重的高原反應讓我們的採訪之路異常艱苦,但是昏沉沉的頭腦中我們的叩問卻更加強烈。
女:十幾年前,唐山的就業環境還相當寬鬆,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給年輕人創造了很多實現人生理想的機會,他們為什麼會選擇來西藏呢?他們最長的已在這裡工作了11年,最短的也有8年,又是什麼力量讓他們堅守雪域高原呢?這些年他們生活得怎麼樣?他們什麼時候回家鄉唐山呢?
男:我們終於翻過了米拉山口,在林芝一中我們找到了當年唐山師院第一個報名援藏的95屆畢業生周蘭芸,如今她已是聞名林芝的全國優秀輔導員。
〔讀書聲〕
問:(錄音)「蘭芸,當年為什麼會選擇來西藏呢?」
答:(錄音)「就是想干點事兒,不想碌碌無為地混日子,當時受孔繁森的影響比較大,他把生命都獻給了西藏,畢業的時侯我就想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哪怕干成一件事,也就心滿意足了!」
女:周蘭芸是一位多情多義的姑娘,入藏前一天她悄悄來到血站無償獻了400毫升血,她說,家鄉哺育了我20年,沒能為家鄉做點事就要走了,這點血就算是對家鄉人民的一份報答吧!告別母校,告別父母,周蘭芸帶走了一包故鄉的泥土,她說,想家了就摸摸它看看它!
男:然而真的踏上了西藏的土地,他們面臨的第一道難關不是想家而是強烈的高原反應。周蘭芸說:(錄音)「我反應最重,流鼻血,出不來氣,在醫院打了半個多月的點滴,一到晚上我就摟著那包故鄉的土掉眼淚,特別想我媽!但是我並不後悔,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勇敢地走下去。」
女:周蘭芸代表援藏的同學們在給母校的回信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西藏距家鄉很遠,卻離太陽很近,我們願以火熱的青春追逐太陽,因為我們從事的是最神聖的事業!」這15名援藏的大學生分別去了拉薩市、曲水縣、林芝的八一鎮、墨脫縣、波密縣、山南的澤當鎮和扎囊縣,如今他們就像西藏的山一樣穩穩地站在了雪域高原,為那裡的藏族孩子們傳播著知識,帶去了希望。
〔講課聲〕
男:這位正在講課的教師名叫於久永,1996年他與唐山師院中文系的同學也是他的戀人潘麗君一起來到了曲水中學援教。
〔下課鈴聲〕
(錄音)
問:「請問你喜歡上語文課嗎?」
答:「非常喜歡!」
問:「為什麼呢?」
答:「因為上課時候,老師很幽默,同學們都非常喜歡他!」
問:「你呢?」
答:「我也是,因為老師特別親切、特別和藹!」
男:10年前剛到曲水時於久永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他說:「(錄音):面對這麼艱苦的環境,不是說是一天、兩天的,我非常失落,也很憂鬱。」
男:那麼又是什麼改變了他呢?「(錄音)是我們之間的情感並沒有變得脆弱,而是越來越純淨,讓我變得堅強、樂觀,它能讓我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面對我的學生們。當我看到他們的笑臉的時候,我那個時候,我覺得真的是幸福的、自豪的。我真心的感謝西藏!我也永遠融入了西藏!」
女:潘麗君告訴我們:「(錄音)剛到西藏的時候呵,父母親非常惦念我,我也很想家,尤其是我媽媽,她想讓我能夠回唐山,所以呢就讓我和於久永分手,然後呢在唐山再重新給我找對象,我也知道父母親的苦心,他們是想在結婚以後呢,能夠讓我以兩地分居的理由調回去,父母親是為我好,他們是想讓我過得幸福,但是我沒有同意!因為我和於久永相知多年,我沒有辦法舍下我們的這份感情。西藏的條件確實很艱苦,每當遇到了困難,我們都能夠互相支持,互相鼓勵。回想起一起走過的這十年,我們也經歷了溝溝坎坎,也很不容易,但是心裡感覺特別踏實,日子過得很幸福!」
女:1997年寒假,他們在曲水中學舉行了簡單的無法再簡單的婚禮,新房是一間四面透風的木板房,嫁妝是幾位藏族女教師編的一支大風鈴。為了不給別人增加負擔,他們只請了四位留守在學校的同事吃了頓餃子,餃子餡是從曲水縣城買來的幾根油條做的。
開學的第一天,得知他們結婚的消息,他們帶的兩個班的學生晚上悄悄地來到他們新房的門前,整齊地站成一排用藏語唱起了這首《雪山阿佳》。
〔歌曲〕
男:這也許是世界上最純淨的歌聲,這也許是世界上學生對老師最純淨的祝福。每到一處採訪,援藏大學生們對我們說得最多的就是,西藏的孩子太可愛了,純樸、善良,然而他們對自己的孩子卻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女:唐山的援藏大學生大部分都已經在西藏成家,其中的8名女性都已經做了母親,他們的愛人幾乎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援藏教師,由於雙方老人都在內地,加上氣候的原因他們只能回去生孩子,產假休完了只能把不滿周歲的孩子丟在內地,回西藏時幾乎是走一路哭一路。奶水還未退去,初為人母經驗不足,醫療條件又十分有限,結果有的人得了乳瘡,留下了做女人的終生遺憾!
男:然而最讓她們痛苦的不是身體的傷痛,環境的艱苦而是感情的空洞,那時的西藏連個電話都打不出去,這些年輕的媽媽們常常因為想孩子夜裡就蒙上被子嚎啕大哭。
在山南二中採訪98屆援藏大學生王瑩時,她拿出了一盤錄音帶放給我們聽。
〔孩子笑聲〕
女:這是王瑩回唐山探親的時侯錄下的兒子的笑聲,在失眠的夜裡,看著兒子的照片一遍一遍地聽,邊聽邊流淚。她哽咽著告訴我們:「(錄音)說實話,我真的捨不得西藏的孩子們,我決不當逃兵。」
男:援藏8年,王瑩已深深融入了山南這片熱土,而這裡的藏族同胞也把王瑩看作了傳播愛和希望的使者。
女:在山南我們遇到了一位藏族的阿佳(大姐)。(出藏語錄音,壓混)她說她叫格桑卓瑪,祖籍貢嘎,丈夫早年病逝。因為王瑩非常有名,不僅數學教得好而且她教出的孩子都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為了讓兒子來王瑩的班上讀書,將來能夠有更廣闊的發展前途,她放棄了在貢嘎穩定的生活,在山南二中所在的澤當鎮開了一間小茶莊來陪伴兒子讀書。
男:格桑卓瑪告訴我們,山南是藏民族的發源地,從第1代到第33代藏王都是在這裡建立基業,民風民俗充滿了濃郁的藏族風情,這裡的藏族同胞會講漢語的很少。王瑩所在的學校全都是藏族學生,雖然也開設了漢語課,但由於師資水平有限,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效果始終不盡如人意,有的漢語教師只好選擇了放棄。
女:8年前王瑩初到山南,當她意氣風發地走上講台,充滿激情地授課時,學生們卻是一臉的茫然,他們都聽不懂漢語。面對陌生的漢族教師,陌生的教學語言,一時都難以接受。
女:進藏前王瑩雖然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但這依然讓她始料不及。王瑩說:「(錄音)我費盡心血準備的教案都幾乎成了一堆廢紙,哎呀!當時腦子裡真的是一片空白!」
女:但是王瑩很快就調整了自己。「(錄音)我既然來了,就不能夠逃避責任,藏語和漢語應該說並不矛盾,打個比方說就好像是一對翅膀的左翼和右翼,孩子們學好藏語呢可以使藏民族的文化得到延續;漢語是國語,可以讓藏族的孩子們與其他的民族進行交流,可以開闊眼界,也可以提高能力。」
女:王瑩絞盡腦汁尋找探索著能夠儘快與學生們溝通交流的有效方法和途徑。王瑩發現藏族孩子有一種特殊的音樂天賦,不管什麼歌曲只要是聽一遍就能唱下來,於是每節課前,她就先給學生們唱一首歌,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興高采烈的學生們就跟著她一句一句的唱,王瑩又教他們用漢語朗誦歌詞,學生們開始喜歡上了這位能歌善舞的漢族女教師。
女:那段時間王瑩成了學校里支領粉筆頻率最高的教師,她說:「(錄音)第一遍課由我講,講完以後馬上來擦黑板,第二遍和第三遍由學生們用漢語跟我一起來複述,然後擦掉,第四遍再由我來講,最後才是學生們做筆記。」
男:細緻入微的講解,不厭其煩的示範,使學生們的漢語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也為他們日後的人生發展拓寬了一片新的天地,打開了另一扇窗口。目前在澤當鎮政府工作的達娃央宗是王瑩第一屆的學生。雖然高考落榜,但正值山南在對口援藏的湖南、湖北兩省的幫助下,大力發展經濟,旅遊業更是方興未艾,需要大量的既精通藏語,又懂漢語的雙語人才。達娃央宗告訴我們:「(錄音)我的漢語就是和王老師學的。我畢業的時候,在縣裡面要招工作人員嘛,我就被錄取了。」
男:一時間王瑩成了山南二中最受歡迎的教師之一,然而她每次都是主動接手別人不願意帶的成績較差的班級。「(錄音)我從心眼裡喜歡藏族的孩子們,他們真的是非常地善良、誠實,你只要與他們平等的去交心,去發現欣賞他們身上的優點,就能激發出他們學習上的積極性。」
女:王瑩現在所帶班上一位叫尼瑪布赤的女孩這樣評價自己的老師:「(錄音)以前我們班的數學成績排在普通班的倒數第三名嘛,王瑩老師教了我們班以後,我們班的學習成績提高了很多,成績已經提高到了普通班的前一、二名,我們都喜歡王瑩老師。」
男:得知我們是從王瑩家鄉來的,興奮的藏族孩子們用漢語唱起了這首王瑩剛剛教給他們的《一個媽媽的女兒》。
〔歌聲〕
女:此時我們深深的理解了王瑩,理解了她心中那份更熾熱、更博大的愛,我們也由衷地為這些可愛的藏族孩子們祝福。
男:西藏在和平解放前沒有一所正規意義上的學校,只有貴族子弟和一些僧侶能在私塾和寺院裡讀書,而如今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教育在西藏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開闢了新的天地,唐山以及從全國各地奔赴而來的援藏教師們,滿懷一腔熱忱,引領著這些祖祖輩輩在西藏這片土地上放牧耕作的農牧民的孩子們走上他們父輩們曾經夢想的路。
女:為了讓更多的西藏孩子們走上這條路,另一位唐山95屆的援藏大學生張文軍,在林芝二中的三尺講台上辛勤耕耘了11年。11年他帶出了多名西藏自治區中考狀元,他的學生幾次榮獲全國中學生數學競賽的一等獎,11年他成了西藏屈指可數的自治區級骨幹教師。林芝地區教育局王澤民局長這樣評價張文軍:「(錄音)首先呢他非常深入地了解咱們這塊兒的學生。在教學中間創造性的開展工作,不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對學生的管理,都有些大膽的、創新的舉措,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推動咱們林芝地區的教育逐漸地走上了快車道。」
女:在很多人眼裡張文軍已經功成名就,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2006年7月他把妻子和6歲的兒子留在林芝,自己主動申請去了林芝地區的墨脫縣,11年後他又開始了二次援教。
男:張文軍所去的墨脫縣位於西藏的東南角,是我國與印度接壤的重要邊陲,四面環山,氣候惡劣,一年中有半年以上的時間被雪崩、塌方、泥石流封鎖,是全國唯一一個不通郵、不通公路的縣,人稱「高原孤島」。墨脫也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直到2000年這裡才建起了一所簡易的中學,但是由於師資缺乏,一直處於半癱瘓狀態。
男:進入墨脫的路懸崖峭壁重疊,急流險灘密布,一位軍旅作家進墨脫時曾這樣描述「尤如萬米高空走朽繩,生命脆弱如枯葉」,我們一路上險象環生,幾經波折,最後終於在墨脫中學見到了張文軍。
問:「為什麼會選擇來墨脫二次支教呢?」
答:「是一位藏族的小女孩讓我一直牽掛著墨脫」。
女:四年前張文軍曾在墨脫中學搞過幾個月的教學交流。有一次周一上課班上的一位藏族女生卻沒有來,三天後她才衣衫襤褸的來到學校,她告訴張文軍,路上遇到了雪崩被困住了,為了取暖把能燒的東西都燒掉了,唯獨沒有燒課本,她說就是凍死也不會燒,當她用凍傷的小手取出帶著體溫的課本時,張文軍一下子就流淚了!「(錄音)她那雙凍傷的小手,對知識渴求的眼神,一直讓我放不下。這幾年墨脫中學的教學質量無法保證,我的心不甘呵!我從唐山到西藏來幹什麼,教書育人呵!來這兒我是放棄了很多東西,我認為值!為了墨脫的孩子們,我值了!」
女:張文軍的到來也給墨脫中學的教師們以極大的鼓舞,一位叫次仁央宗的藏族女教師感慨地說:「(錄音)對藏族的孩子非常好!很讓我們感動!教學水平、奉獻精神都是我們的榜樣,對我們本地教師有很大的促進。」
男:採訪結束張文軍執意要送我們出墨脫,路上他似乎看出了我心中急切的叩問。他告訴我援藏期滿時,唐山師院多次派人與他們聯繫,明確表示回唐山可以安排工作,然而他們都婉言謝絕了!張文軍說:「(錄音)西藏的教育與內地相比差距太大了,我們不甘心呵!雖然援藏期滿了,就這麼回去對不起西藏的孩子們,大家一商量都不回去了!就在這兒紮根了!因為西藏還是缺教師,西藏需要我們,西藏的教育需要我們。」
女:車到林芝我們看到路邊有很多賣瓜果蔬菜的商販。
〔過往車輛聲〕
問:「老鄉,這西瓜怎麼賣的?」
答:「兩塊錢一斤。」
問:「你是藏族嗎?」
答:「我媽是藏族,我一直在四川老家。」
問:「現在怎麼回來了?」
答:「現在西藏發展快嘛,這是這兒大棚里長出的西瓜,已經賣到四川去了!還有青椒、西紅柿,要在以前做夢都不敢想!帶點回去嘛!」
張文軍:「沒想到西藏出產瓜果蔬菜了吧?」
記者:「沒想到,沒想到呵。」
張文軍:「西藏的變化日新月異,這回青藏鐵路就要開通了,過去我回唐山最長的一次要走11天。開通以後只要50個小時就到了,再過幾年墨脫也會大變樣。可以說我們就是西藏10年發展變化的見證人,我們對西藏充滿了信心,對自己的未來也充滿信心!」
男:從渤海岸邊的唐山到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他們選擇了高原,就選擇了境界,選擇了留下也就選擇了奉獻,常年高寒缺氧的環境也讓他們付出了非同尋常的代價,指甲凹陷,面色紫紅,臉頰浮腫是他們共同的面容,心室肥大,心律不齊,高血壓是他們共同的病歷。
女:在唐山15名援藏大學生中,97屆的李亞一的身體損害最為嚴重,頭髮基本掉光,出現了心臟瓣膜閉合不全,導致血液返流,已危及生命。在原始森林深處、雪山腳下的波密縣扎木中學工作了8年零6個月後不得不調回唐山。
男:8年的時間李亞一培養了40多名大學生,尤其是他所帶的第一屆高三畢業班的黃健,當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體育學院,這是波密縣第一個來北京上大學的藏族孩子,當時轟動了波密。
女:經過多方尋找,我們在林芝職業教育學校見到了已經成為這裡骨幹教師的黃健。說起班主任李亞一對自己的影響,他說:「(錄音)畢業之後,在上海已經談好了一個工作吧,但是就想李老師作為一個漢族,內地條件那麼好,既然支援到我們西藏,在我們縣教書,我為什麼不能回來呢?受他影響特別大。我一想,算了,我也回來也做一份他這種事業吧!」
女:如今李亞一已經在唐山十中任教,只要有時間他就會與扎木中學的同事通電話,他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西藏。
(電話鈴聲)
李亞一:「喂,是小曹嗎?」
小曹:「亞一,你好!我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前兩天我跟你說的,咱們學校多媒體教室現在已經調試好了,明天我們的學生就可以用了,到時候我們可以用網絡聊天了!」
李亞一:「太好了!我真想再回去看看!」
小曹:「就是,回來看看吧!到時候你肯定認不出我們學校了,現在建得可漂亮了!」
李亞一:「好,小曹你要多注意身體!」
小曹:「謝謝!」(電話掛斷聲)
李亞一:「(錄音)每天做夢我想的都是西藏,我特別想念那裡的同事,想念我的學生。也說不清是什麼原因,我好像把自己的魂都留在那裡了。明年我準備再回去一趟,如果身體狀況允許,我還回西藏教書!」
男:無論離開的,還是留下的,離開了又再來的,都再也不能釋懷那份對西藏深深的愛,而這份愛就如同火炬傳遞一樣感染、鼓勵著他們母校的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唐山師院的鄭禾書記激動地說:「(錄音)我們用這15名援藏同學的精神教育、鼓舞著我們的學生,從1999年到2006年我們唐山師範學院又有40多名學生奔赴了祖國的西部,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女:距家鄉很遠,但他們並不孤單。
男:離太陽很近,他們用火熱的青春追逐著太陽。
〔《放歌西藏》〕
我們用珠穆朗瑪的脊樑,托起那燦爛的太陽
我們用雅魯藏布的豪放,播撒幸福吉祥
呀拉索,西藏放歌
呀拉索,放歌西藏……
(西藏人民廣播電台、唐山人民廣播電台2006年11月8日同時播出)
青春與奉獻的禮讚
這是一個對人物進行報導的廣播專題,它展現的是一個人物群體。作品講述了15名大學生援藏期滿後,主動放棄回唐山工作的機會,立志紮根西藏的故事。完全可以說,這是一首對青春與奉獻的讚歌。
首先,作品的主題積極向上,催人上進。採編者由衷而熱忱地揄揚了大學生們勇於付出、甘於奉獻的精神。
西藏位於我國高海拔地區,教育水平不高,師資力量薄弱,特別是漢語教學更是缺乏,國家一直倡導大學生支援西部的建設與發展,但由於西部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會環境,對多數人來說,對此作出響應其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而這篇作品所報導的作為一個集體典型的唐山15名援藏大學生,則是具有高尚的情操和遠大的志向,他們共同向聽眾展示了一種捨棄小我、奉獻社會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很容易感受到,廣播專題的採編者對這個人物群體的讚賞之情是發自內心,並且也是毫不掩飾的。節目一開始,他們就以自己在西藏的親身感受,表明內地人在西藏環境下的不適與難耐。記者直接在節目中說自己在戶外呼吸困難,臉色難看,嘴唇和指甲都已經變成了紫黑色。而且還頭暈目眩,雙腿疲軟,不聽使喚。只有躲到車上,才可以稍稍緩解。記者的體驗是直接而真切的,不容置疑,那麼,這些來自唐山的大學生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邊陲生涯,其中的甘苦就可想而知了。
周蘭芸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這個廣播作品記錄下了她的一些鏗鏘有力的話語。她說不想碌碌無為地混日子,由於受孔繁森的影響,「畢業的時侯我就想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哪怕干成一件事,也就心滿意足了!」到了西藏,她的高原反應很大,呼吸困難,還流鼻血,但是她說:「我並不後悔,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勇敢地走下去。」她還在給母校的回信中寫道:「西藏距家鄉很遠,卻離太陽很近,我們願以火熱的青春追逐太陽,因為我們從事的是最神聖的事業!」
我們經常聽到說,現在是一個價值多元、個性飛揚的社會,人生的道路不必整齊劃一,可以有不同的選擇。與此相呼應的是,不少人都在放任自己的追求,也在放縱自己的私慾。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言行,在大庭廣眾之中、光天化日之下公然現身。聽了《追逐太陽的青春》以後,我們可以獲得這樣的一個啟示:在今天,或許人們可以在一定的範圍內選擇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但是,在這些不同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中,可以區分出上下,辨別出高低。
其次,在表現上,注意發揮故事與細節在傳情達意上的特殊功效。
本節目的主創程銳在談到本節目的製作時,提到了「新聞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個性化」的傳播理念。他說:「『新聞故事化』,我個人認為指的就是素材的取捨尺度,只有找到故事,也就是找到那些真正能令人為之心動的真實的事,才能寫出好新聞;而『故事人物化』講的是載體,寫人物身上的事,寫事是為了寫人;『人物個性化』說的則是新聞作品的內涵、思想性和獨特性,三者相互關聯,密不可分,但『新聞故事化』是基礎,是新聞作品成功與否的基石。」[2]
正是在這樣的理念的引導下,製作者在這篇專題稿中特別展示了幾個真實的故事:第一屆唐山援藏大學生離開唐山時悄悄到血站獻血,以此作為回報來報答家鄉的養育之恩;第二屆兩名唐山援藏大學生堅貞不渝、相濡以沫的愛情故事;第三屆援藏大學生因高原病生命垂危依舊眷戀西藏,眷戀藏族學生的故事;第四屆唐山援藏大學生把不滿周歲的孩子交給年邁的父母照顧,而自己返回西藏,在藏民族的發源地山南,積極推廣漢語,促進民族關係融洽的故事。這樣幾個故事分別從家鄉情、愛情、母子情、民族情來闡述主題,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展示了這個陽光、健康、積極向上的集體的精神風貌。
在描述這些故事的過程中,又將每一個人物的內心情感,每一段故事的情感交匯,通過微小的細節來展現,例如95屆畢業生周蘭芸因為高原反應在醫院打了半個多月的點滴,一到晚上就摟著故鄉的土掉眼淚;98屆援藏大學生王瑩,夜裡看著兒子的照片,一遍一遍地聽回唐山探親時錄下的兒子的笑聲,邊聽邊流淚;這些細節表露了援藏大學生的真情實感,令人唏噓。
此外,在作品的轉折與銜接處,採編者還有意識地穿插了一些具有濃郁雪域高原氣氛的藏地歌曲。那清澈、純淨與明亮的歌聲,為整篇報導帶來了靈淨的氣息,也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節目中人物群體的寬廣情懷與高潔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