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民國北京研究精粹> 北京成文厚個案研究

北京成文厚個案研究

2024-08-14 21:48:50 作者: 黃興濤

  ——撰寫北京商業史的資料、方法與初步結果[1]

  [法]Christian Lamouroux(藍克利) 董曉萍

  自2006年起,我們搜集北京商業史料,包括商人和商人家庭的口述史,考察民國時期至20世紀50年代公私合營之前的商人活動與社會網絡[2]。根據總項目的目標,同時也根據北京的實際,我們的考察,在主導方向上,不是側重經濟史,而是主要考察城市行業社會網絡的構成、內部行業知識傳承和行業文化內涵。

  在北京民國時期的地方商業史方面,我們相對集中於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兩個十年。在第一個十年中,1928年,北京失去了首都的地位;1937年,日軍入侵北京,以後北京淪陷8年;這些重大社會變動都對北京商業史有一定影響,造成了這一段商業資料的缺失[3]。在第二個十年中,北京商業界經歷了「三反」「五反」運動,在階級鬥爭的衝擊下,北京商業史資料再度遭受損失。我們所搜集的資料對該時期的資料不足有所補充;從實際收穫看,這部分搜集資料也以1935年和1952年前後的兩個時間段為主。它們在北京民國時期商業史料發生斷層的情況下,仍保存了一些勾連交結的重要線索,可以幫助我們把兩個時間段的多樣資料聯繫起來進行觀察和分析。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我們在考察中注意到北京成文厚帳簿文具店,是北京一家很有名的公司,位於北京傳統商業區西單大街西四缸瓦市139號,1935年在北京始創,其家族企業起源於山東省招遠縣孟格莊村。自清末至民國時期(1821—1949),這個村的農民創建了聲勢很大的書鋪業,主要經營文具紙張和書籍,在國內16個省市建立了「誠文信」和「誠文厚」等著名字號,對內又稱「大書鋪」和「二書鋪」。北京成文厚的創始人劉國樑,是二書鋪成文厚的第三代商人。1909年在孟格莊出生,讀過7年私塾。1925年16歲時,到東北的長春和吉林的成文厚學徒和做事。1935年27歲時,在北京建立成文厚,初任職員,1937年任經理。自20世紀40年代起,劉國樑開始發展帳簿業,把成文厚帶入商業活動的黃金期。1949年,他成為新政府管理下的成文厚公司首任經理,兼同業公會副主席。1953年,他在「三反」「五反」運動中被定性為「嚴重違法戶」並罰款,離開成文厚。1980年,成文厚被中國商業部命名為第一批「中華老字號」。現在成文厚仍然開業,已有74年的歷史,距其晚清家族企業創立已有近200年。

  將劉國樑所開創的成文厚與山東家族企業比較,有兩點不同:一是原家族企業以農村為主,向全國南北城市輻射,所有商人掙錢後仍返回農村定居,而劉國樑是少數定居大城市的家族成員,他的企業以北京為中心,由首都向全國城鄉地區輻射,曾形成「南有立信、北有成文厚」的對立局面,這是他的祖先所沒有做到的。二是他繼承了本家族以字號運作企業的商業組織觀念,在20世紀40年代初,吸收現代會計知識開拓了北京城市帳簿業;在20世紀50年代初,又以發展分號的形式,發展了商業組織新空間,並擴大了會計知識教育面,為成文厚後來的長期鼎盛局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是他的祖先所沒有做到的。

  根據我們的研究目標,成文厚很快成了我們的一個調查個案。一般認為,在政治動盪和社會不穩定的環境中,商人和商業組織是很難發展的。成文厚卻提供了一個相反的例子,它在北京的兩個十年內都有自己的發展業績,而這種情況是在那種執意找歷史規律的政治經濟史中很難看到的。

  對本個案的調查研究,我們的理論假設是,民國時期北京沒有大型工商企業,要依靠中小工商業維持傳統消費城市運轉,在當時北京兩度失去首都位置的情況下,該城市反而擴大吸收外來文化和外省移民的新知識,發展新興行業文化,給城市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外來市民商人與本地市民相結合,激發了高昂的進取心、創造性和自由發展的高驅動力。他們積極爭取房地產資源,拓展行業空間,組建商業企業新組織,發展城市就業空間,帶來了新的社會分層,同時促進了北京的現代化進程。我們的具體問題有:在北京城市社會的變遷中,傳統行業轉型和行業知識的傳承如何構成城市新社會分層的因素?中小商人怎樣帶來了城市的活力?他們如何搭建獲得外來知識、外省行業知識和現代商業知識的新渠道?商人和市民之間如何通過處理房地產資源擴大企業空間?家族私營商企股份制與城市政府公共組織管理的各自權益怎樣?傳統商戶和現代商企師徒傳承的差異是什麼?大批活躍而流動的中、小商戶與城市社會管理制度的合法性是如何建立關係的?地方商業史的發展如何加速城市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等等。

  北京的以上兩個十年的商業史料雖然相當缺乏,但所幸在成文厚資料的搜集中,我們獲得了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局和成文厚現任領導班子的支持,搜集到成文厚「老字號」的介紹資料,北京市政府檔案,成文厚所在西單大街一帶的區政府檔案。我們還有機會與認識劉國樑的一批老職工交談,並獲得了劉國樑後代的支持和幫助。[4]因此,我們搜集到了一批相對豐富的商業史文獻和口述資料。這使我們考察和討論上述問題時不至於流於空談。

  本文的結構大體分為兩部分,一是介紹所搜集的資料,討論處理這些資料的可能性,以及用它們撰寫地方商業史的方法與局限;二是利用1949年至1954年的檔案和口述史,對成文厚地方商業史的內涵和價值做初步分析。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