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專業與職業的關係
2024-08-14 21:22:58
作者: 赫崇飛
一般而言,大學生在擇業時主要考慮自己的專業或雙學位專業,再考慮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等來選擇就業單位。反過來,用人單位在招聘新職員時一般首先考慮的是應聘者的就業素質和所學專業、特長及相關經歷。
1.就業素質
畢業生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素質才能被用人單位錄用是每個畢業生就業時所必須思考也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據有關資料分析,近年來一些用人單位大致從以下四個方面去考察和錄用畢業生。
(1)思想道德素質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從思想道德素質上看,相當多的學生害怕吃苦受累,存在「嬌」「驕」二氣,缺乏敬業精神和團隊精神,文明道德修養不高,甚至對作弊、毀壞公共財物、破壞公共秩序等不良現象熟視無睹,這些都是思想道德素質不高的反映。
思想道德素質是大學生非職業素質的核心,它包括公民觀念、國家觀念、法律觀念等素質內容。一般提法有:「三觀」即人生觀、價值觀和政治觀;「三義」即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三德」即社會公德、倫理道德和職業道德。在這裡主要談一下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指個體從事某項職業所應具備的基本道德素質,是一種社會意識,它直接作用於社會行為,具有其他道德不具有的社會現實性和具體性。在國外,會計師、律師、法官之所以受人尊敬,就是因為他們公正、公平的職業道德。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一個職業不僅僅因為它為社會做貢獻而存在,更因為它存在的職業道德而備受人尊重。」熱愛所從事的職業,具備職業的道德水平,這是大學生進入社會後要學習的第一課。體現在大學生就業過程當中,就是擇業道德,即在擇業時應該具備的道德水平。比如,應聘資料的真實有效、就業過程當中的義務履行、避免多頭應聘同時簽約幾家單位的問題等。
(2)科學文化素質
目前,科學的高度發展呈現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態勢。一方面,新興學科不斷湧現;另一方面,學科間又互相交叉滲透。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綜合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社會問題、經濟問題都有其綜合性和複雜性,人類也越來越趨向從總體上認識和把握客觀世界。作為社會中高素質群體之一的大學生,應該具備高的科學文化素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具備能適應自身成才目標需要的基礎寬、有彈性、便於同各種新知識相連接的知識結構。它包括寬厚的綜合基礎知識、精深而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以某個專業的最新研究動態為主的知識等;二是具有強烈的科學意識、科學觀念,具備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式,同時具有科學的精神和態度;三是運用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生理素質
現代社會繁忙的生活、緊張的節奏要求投身進去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具備健康的體魄。對於初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講,要干出一番成績必將要求你承擔更多的壓力、投入更多的精力,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生理素質,是難以支持的。好的生理素質一方面是先天遺傳的,另一方面也是後天培養和鍛鍊出來的。形成良好的生活規律,杜絕不良的生活習慣,合理安排工作與休息,是每個大學生的基本功。例如,以某些高校的統計情況來看,每年都有不少畢業生在派遣後不久原有的疾病復發或者因生病被單位退回學校。這些同學擇業是成功的,但就業是失敗的,令人十分遺憾。
(4)心理素質
人力資源專家在談到開發大學生自身的人力資源時提到兩個重要的方面:一是生理素質,二是心理素質,這兩者是緊密聯繫的。良好的心理素質體現在:一是主動轉換角色,適應社會需要;二是能客觀評價自己,有良好的就業心態;三是能正確認識社會,尋找自己的最佳位置。
在部分高校中因為心理素質偏低而導致心理承受能力低,誘發精神病,甚至導致自殺、謀殺他人等暴力傾向的大學生每年也有一定比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一個良好、健全的心理素質,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全的人格也是擇業成功的重要方面。
2.專業與職業
從小學開始,一個學生面臨的真正意義上的選擇就是選擇就讀的大學和就讀的專業,其中專業對人的影響有時比大學對人的影響還要大。一方面,一個好的對口的專業能極大地調動一個人的學習興趣,同時專業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擇業的決策過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另一方面,擇業過程的變遷和社會職業的發展又從一定程度上反饋於大學生專業的選擇和高校專業的設置。
高校專業設置是人才培養規格的重要標誌。目前,各高校實行的是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分設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11個門類,下設71個二級類,249種專業。專業的設置既要使培養的人才具有較寬廣的適應性,又要適宜於合格的專業人才的培養。具體來說專業的設置應該把握好以下幾點。
(1)專業的設置是人才培養規格的標誌。一個大學生,只有完成專業教學計劃規定的學習任務,才是一個符合該專業培養規格的合格畢業生。從較粗放的選人、用人標準來理解,用人單位按專業來選用一定規格的人才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個大學畢業生不可避免地要被貼上專業標籤,這種標籤是進入某些職業的有效通行證。因此,在大學期間,一個大學生必須首先達到主修專業合格畢業生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輔修其他專業,拓展專業技能。
(2)專業設置主要是以學科為主進行劃分的。學科有其自身的科學體系和內涵,與職業並無直接聯繫。因此,專業的學習主要使畢業生掌握系統的有關本學科方面的科學知識和專業技能,並不特別注重與特定職業有關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掌握。高等學校中的各專業均致力於培養具有較寬廣的適應性的畢業生,都希望本專業的畢業生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多種職業的需要。因此,一個大學生僅按專業教學計劃完成專業學習,成為一個合格的畢業生還不能算是一個能勝任所選定的職業的人,必須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去適應自己所選職業對人才的要求。
(3)專業從根本上受到社會需求發展變化的制約。有些專業從無到有,蓬勃發展,有些專業則日漸衰落。在市場經濟時代,專業的興衰必然與市場需求息息相關。國家可以通過宏觀調控,增加一些專業的招生數量,限制某些專業招生規模,但最終的檢驗還是市場要求,是由畢業生的就業及職業發展前景所決定的。
因此,了解專業必須了解專業的社會需求情況。認為上大學就能夠保證有一個好職業的時代已經隨著高等教育精英教育時代的結束而結束了。上大學是為了提高素質,更是為了個人職業發展。而學習相關專業技能,是為了就業。上大學不對專業進行認真選擇至少是對個人不負責任的表現。
精英教育時代的大學生是社會緊缺人才資源,有廣闊的就業空間,不需要做太多努力,就可以找到自己比較喜歡的職業。但在高等教育成為大眾教育的時代,大學生不再是一種社會緊缺人力資源,只是一種優秀的人才資源,職業對大學生的要求越來越精細,也就是說,職業對大學生越來越挑剔。
在精英教育時代,按教學計劃學好專業是首要的;在大眾教育時代,按教學計劃學好專業與提高職業適應性至少是並重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提高職業適應性或許更為重要。上大學,一定要進行專業學習,但是專業學習是建立在個人對職業發展有一個初步認識的基礎之上的。個人應該根據職業發展需要,選擇主修專業和輔修專業,選擇要參加的培訓和要取得的證書,合理安排學習計劃,積累適應個人職業發展需要的專業技能。
大學生能否儘早地認識職業,明確個人的職業發展方向,並有目的地選擇以及學好專業,是決定能否順利就業,實現人職和諧的關鍵。高等院校能否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為學生提供較為寬廣的專業選擇範圍和靈活的學習機制,是學生順利就業的關鍵,也是決定高校長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