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幼兒心理發展概論(第2版)> 二、幼兒言語的發生與發展

二、幼兒言語的發生與發展

2024-08-14 21:15:29 作者: 孫杰 張永紅

  對兒童言語發生發展的機制的解釋是一個頗具爭論的課題。到目前為止,已先後出現了多種理論假說,這些理論之間存在非常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兩個方面:語言是先天具有的還是後天習得的?是被動學習的還是主動創造的?例如,支持先天論的美國心理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認為嬰兒具有先天的語言獲得裝置(LAD);而支持後天論的奧爾波特(Gordon W.Allport)等人認為嬰兒主要是通過對各種社會言語模式的觀察學習而獲得言語能力的;支持被動學習觀點的斯金納認為嬰兒語言的學習要靠強化獲得,成人對嬰兒語言學習過程中正確的表現給予肯定能幫助嬰兒獲得言語能力的發展;支持主動學習觀點的皮亞傑卻認為嬰兒是一個有自己意圖和目的、積極主動的語言加工者,他們通過主動交流獲得言語能力的發展。

  

  (一)幼兒言語的發生

  1.嬰兒前言語期的準備

  嬰兒語音發生需要有兩方面的準備:發音器官的成熟和分辨不同語音的敏感性。在出生最初的幾個星期內,新生兒已經會通過哭叫、打噴嚏和咳嗽等展示著自己的發音天分了。到2個月左右,嬰兒開始學習「嘰咕嘰咕」地發音,並且出現持久的咯咯的笑聲,開始有用聲音來與周圍的人進行互動性交流的強烈願望,成人只要與嬰兒保持眼睛的對視,以聲音回應嬰兒「嘰咕嘰咕」的發音,嬰兒能一直保持與成人進行交流的興趣。嬰兒4個月以後,發音系統的形狀和結構基本成熟,嬰兒能發出更多不同的音節,進入牙牙學語的階段。幼兒開始能發出類似爸爸、媽媽的重複音——ba-ba-ba、ma-ma-ma,但是最初這些發音是無意義的。到嬰兒10個月左右時,嬰兒的牙牙學語逐漸具有了意義。

  嬰兒並非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作為一個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的生命體,他們始終保持著對周圍環境刺激的敏感性。有研究表明,出生不到10天的新生兒就能區別語音和其他聲音,並作出不同的反應。他們會表現出對母親聲音的特別偏愛,尤其對語速緩慢、語調高度誇張的話語形式感興趣。母親與嬰兒交流時,常常會刻意放慢語速,利用重複的、較為誇張的高聲調與嬰兒說話。4個月的嬰兒能夠辨別並模仿成人的語言,並能辨別清濁輔音,獲得語言範疇性知覺能力。5~8、9個月的嬰兒,已能辨別言語的節奏和語調特徵,並開始根據其周圍的語音環境改造、修正自己的語音體系。

  2.前言語的交流

  嬰兒在開口說話之前,已經習得一些交流的技能,他們能夠用一些特定的手勢、表情或喉嚨中發出的聲音來進行信息交流,實現其與人互動的目的。大量研究表明,嬰兒的前言語交流同樣具備了言語的三大基本特徵:目的性、約定性和指代性。

  嬰兒主要通過模仿和儀式化這兩個途徑來學習、掌握語言系統中的約定性指代關係。出生頭半年裡,嬰兒就通過操作條件反射逐漸實現其交流行為的儀式化過程,九個月的嬰兒能真正通過模仿來學習掌握各種約定性。嬰兒2~4個月時,就已經開始理解言語活動中的某些交往信息,能和成人進行「互相模仿」式的發音遊戲。嬰兒11個月左右時,就能用手指向自己需要的物體或自己目的地的方向表達自己的請求。1歲左右的嬰兒能理解自己熟悉的環境中用於指代某些具體事物或動作的部分詞。

  (二)幼兒言語的發展

  1.口頭言語的發展

  隨著聽覺器官、發音器官的成熟以及生活經驗的豐富,1歲左右時,一些幼兒前期的孩子開始說話了,但此時他們還只會用一些單字、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例如,1歲多的孩子會衝著他的媽媽喊道:「糖糖——媽媽」來表達「媽媽,我想要吃糖果」。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和獨立性的發展,他們可以在離開成人的條件下獨自活動。在獨立參與社會交往的過程中,兒童必須通過特定的交流語言才能實現與他人的溝通,這種參與交往的強烈需求促使幼兒口頭言語的快速發展。3歲以後,幼兒的語言發展迅速,詞彙量日益增長,對詞義的理解日漸深刻,逐漸脫離情境連貫地敘述見聞,表達思想。3~4歲的幼兒能獨立講述自己的生活經歷,但是由於邏輯思維水平有限,講述常常主題不明確,條理不清晰,只能簡單羅列一些事實。4~5歲幼兒能夠主動、大膽地講述故事或各種事情。5~6歲幼兒口頭言語表達的順序性和邏輯性有了明顯的增強,而且能夠自然、生動地進行描述。幼兒口頭言語的發展具體包括語音、詞彙、語法等幾方面。

  (1)語音的發展。幼兒語音的發展得益於他們意識的發展。2歲以前的兒童對語音還沒有清晰的意識,往往不能辨別自己和別人發音上的錯誤。當他們進入幼兒期後,幼兒開始逐漸對別人的發音很感興趣,喜歡糾正、評價別人的發音,同時他們也開始注意自己的發音。幼兒語音的發展呈現出三個方面的特徵:一是幼兒語音的自我調節能力發展,表現為幼兒發音的正確率與年齡的增長成正比;二是幼兒3~4歲時進入語音發展的飛躍期,4歲以上的幼兒一般能夠掌握本民族的語音;三是幼兒對聲母、韻母的掌握程度不同,3~6歲幼兒掌握韻母的發音比掌握聲母的發音容易,錯誤較少,幼兒容易發錯的音,大多數是輔音。如把「g」音發成「d」音,把「zh」「ch」「sh」發成「z」「c」「s」或「j」「q」「x」,把「ing」「ueng」讀成「in」「uen」。幼兒翹舌音、齒音的發展詳見表6-1。

  表6-1 3~6歲幼兒翹舌音、齒音的發音正確率(%)

  (2)詞彙的發展。幼兒詞彙的發展有先後順序,而且對情境的依賴性較強。幼兒詞彙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對詞義理解的加深,詞彙數量不斷增加,詞彙內容不斷豐富,詞類的範圍不斷擴大。

  第一,對詞義的理解不斷加深。幼兒對詞義的理解需要經歷由籠統(泛化)到精確(分化),並在精確化的基礎上理解詞概括性質的過程。例如,幼兒對「魚」的理解,開始認為水裡游的都是「魚」,然後經過精確分化魚與蝌蚪、魚與鯨魚,逐步理解「魚」的概括性質:有背鰭、腮、脊椎、尾鰭等。幼兒對詞義理解的深度受其認知發展水平的影響。通常幼兒最先掌握的是基礎類別的詞,然後才逐漸掌握上級類別和下級類別的詞。如幼兒先掌握「杯子」,然後才理解下位詞語「茶杯、酒杯」和上位詞語「餐具」。

  第二,詞彙數量不斷增加。幼兒期是一生中詞彙數量增加最快的時期,3~4歲幼兒詞彙量的年增長率最高。決定幼兒獲得新詞及其意義的順序有兩個因素:一是意義的複雜程度,意義越複雜的詞幼兒掌握得越晚;二是幼兒所依靠的非語言策略,這種策略是幼兒根據事物類別的概念結構形成的,如田學紅等人(2001)研究發現,4歲幼兒已經能掌握簡單的方位詞,其難易順序是里外、上下、之間、左右。

  第三,詞彙內容不斷豐富和深化。幼兒常用的名詞包括人物稱呼、生活用品、交通工具、自然常識等。幼兒使用的形容詞包括對物體特徵的描述,動作描述,表情、情感的描述,個性品質的描述,事件、情境的描述等。朱曼殊關於兒童形容詞發展的研究表明,兒童2歲時掌握的大多為描述物理特徵的形容詞,3歲時能使用描述人的外貌特徵、情感和個性品質的形容詞,4歲以後是兒童形容詞快速發展的時期,開始使用描述事件情境的形容詞。

  第四,詞彙範圍不斷擴大。幼兒對不同詞類的掌握順序是:一般先掌握實詞,再掌握虛詞。幼兒最先掌握實詞中的名詞,其次是動詞,再次是形容詞,最後是數量詞;幼兒也能逐漸掌握一些虛詞,如連詞、介詞、助詞、語氣詞等,但幼兒掌握得較晚,數量也較少,沒有明顯增加。幼兒對反映事物及其屬性的名詞、動詞、形容詞較容易掌握,對副詞和虛詞較難掌握。

  (3)語法的發展。句子的發展主要是句法的發展,即掌握某種語言特有的一套句法規則。幼兒句法的學習包括句子理解和句子產生。在幼兒語言發展過程中,句子的理解先於句子產生。在幼兒能正確說出某個句子之前,基本已能理解這個句子的意義,在表達時會把表達意願的關鍵詞擺在前面,如「球,要,爸爸」。國內外的研究均表明:幼兒3歲左右開始使用詞序策略,最普遍的是把「名詞—動詞—名詞」的句子詞序理解為「動作者—動作—動作對象。」例如,「老師,他坐我的板凳!」「老師,東浩推麗麗!」

  兒童句子的發展順序是單詞句—雙詞句—多詞句—複合句。2.5歲左右的幼兒開始能說出位數極少的簡單複句,5歲時發展較快。幼兒句子的發展總體上表現為使用的複句結構鬆散,僅由幾個單句並列組成,缺少連詞。例如,「我爸爸帶我去動物園,我看見大熊貓,爸爸給我買可樂喝。」

  針對幼兒口頭言語發展的特點,教師要從語音、詞彙和語法三方面促進幼兒口頭言語的發展。在語音發展方面,教師要加強對幼兒發音的正確示範、及時糾正幼兒語音中的錯誤;在詞彙發展方面,開展豐富的語言教育活動,增加幼兒詞彙量並豐富詞彙內容;在語法發展方面,結合幼兒句子發展的規律,分析幼兒表達句子的語法特點,對其表達的句子進行適當的補充和糾正,幫助幼兒掌握更高一級的語法規則。

  (4)言語表達的發展

  言語表達是指兒童向別人傳遞信息、表達思想的言語能力。兒童言語表達能力的發展表現為:句子結構趨向複雜,複合句的比例增加,句子的長度不斷增加;口語表達的順序性、完整性和邏輯性有所發展,連貫性獨白言語逐漸發展。兒童最初口語表達能力是由情境性很強的對話言語向連貫性獨白言語發展的,1~1.5歲的兒童有很強烈的交往願望,他們很關注周圍成人交往中對語言的運用,在傾聽和對語境的觀察中他們對成人言語的理解能力不斷發展,但不能獨立確定談話主題並組織談話內容參與交往。2.5歲以前的兒童言語表達技能水平很低,還不能進行擴展表述,只能進行比較簡單的重複問話形式的答話式對話。3歲幼兒能進行內容新穎、較複雜的對話,表達已有了一定的動機和定向,但定向還不穩固,常受其他聯想的干擾。例如,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正在引導幼兒討論故事《動物絕對不應該穿衣服》中哪些動物穿上了衣服,胡瑞翔小朋友站起來說:「老師,我們那李奶奶的小狗穿的是紅色衣服,還扎小辮呢!」他的回答引起了其他幾個小朋友的聯想,都紛紛說起自己家的或鄰居家裡的狗,言語表達的內容偏離了原有的方向。

  幼兒言語表達能力的發展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幼兒能夠根據不同的談話對象來確定和改變語氣以達到會話的目的;二是幼兒對故事和事件的複述能力逐漸提高,5歲的幼兒已能獨立連貫、條理清楚地複述一個故事。在一項關於幼兒言語表達能力發展的實驗研究(張璟光、林菁,1989)中,實驗者要求大班幼兒對不同對象——教師、同齡幼兒、小班幼兒介紹一種新玩具的名稱和玩法,發現幼兒對教師介紹時說話語氣有禮貌且謹慎,講述的句子數較少,而對同齡尤其是小班幼兒介紹時,講述的句子數較多,且幼兒說話比較大膽、活潑,對小班幼兒甚至會以「長者」自居,使用催促和責備語氣進行交流。

  參與交往是幼兒言語表達能力獲得發展的重要途徑,幼兒教師與家長要創設適宜的環境並組織幼兒參與交往活動,鼓勵幼兒在交往中大膽、自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

  2.書面言語的發展

  口頭言語表達能力的快速發展,為幼兒書面言語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在實際生活中,幼兒在聽故事、觀察周圍環境的過程中對文字的發現,使幼兒自身也產生了認字、讀書、寫字的需要。但由於書面言語發展不僅要求學習者要把認清字形、讀准字音、明了字義三種操作同時加以聯繫,在表達時還要考慮言語手段對閱讀者的適宜性和表達的精準度等問題。此外,正確、熟練握筆書寫還需要依賴視覺記憶、手眼協調活動能力以及手指小肌肉活動的發展。因此,幼兒書面言語的掌握要比口頭言語的掌握困難,需要教師專門組織開展幼兒書面言語的學習活動。幼兒書面言語的發展包括:識字能力的發展和早期閱讀能力的發展。

  (1)識字能力的發展。從心理機制看,幼兒識字過程是將當前要識別的漢字的字形、字音以及具體情境中字義的理解三者信號聯繫起來,聯結成一種穩定的信號系統儲存於記憶中。由於幼兒對物理體(即實物)的模式識別與對符號(漢字等)的模式識別的形式很相似,幼兒學習辨認某物體(實物「水」)與辨認某個符號(漢字「水」),其心理過程基本是一樣的,而不同之處在於文字符號之間的差別更細微,需要進行更精細的辨別。因此,幼兒記憶漢字的方法過於籠統、極易受到干擾而出現混淆,對字形也只能有一個粗略的印象,如囫圇吞棗一樣朦朧不清,通常把這種初級的識字階段稱為「混沌階段」。因此,總體來說,幼兒識字水平還很低,記得一個字帶有很大的偶然性,識字效率還不高。

  幼兒只要能聽懂成人對他說的話語,掌握了一般生活詞彙的發音和意思,就具有了開始學習書面語的基本條件。有學者曾經對兩個班54名幼兒進行了連續三年的幼兒識字教學實驗,通過幼兒園組織的識字活動,幼兒識字量可達到五百多個。但識字量並不是幼兒識字教學的唯一目的,幼兒教師應通過識字教學活動激發幼兒的識字興趣並培養幼兒早期閱讀的興趣。

  (2)早期閱讀能力的發展。早期閱讀是指幼兒憑藉圖像、符號、色彩、文字和已有的口語表達能力,有時也藉助成人的朗讀、講解來理解讀物的活動。早期閱讀是幼兒認識世界、獲得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識字是閱讀的前提之一。5~6歲的幼兒不僅口頭語言獲得快速發展,而且識字數量也在增長,受幼兒教師和家長組織的閱讀活動的影響,他們對讀物中蘊含的豐富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獨立性的發展促使他們嘗試著獨立閱讀。但由於幼兒視覺尚缺少按順序依次感知漢字的能力,閱讀時必須一個字一個字地仔細分辨方能讀出,常常通過手指指認來幫助視覺定位,即用手指一個字一個字地指著讀。這樣「念字」速度很慢,會影響閱讀的整體感和美感。因此幼兒閱讀的讀物通常是以圖為主的,幼兒閱讀中通過觀察色彩豐富和構圖巧妙的插圖,可獲得閱讀內容的整體感和美感。6歲左右的幼兒書寫能力開始發展,在學習活動中他們有時還能根據交流內容的需要,藉助簡單的文字或圖夾文的方式來輔助其言語活動。

  幼兒教師和家長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為幼兒識字和早期閱讀能力的發展創設適宜的環境,遵循幼兒思維發展的規律,通過圖畫書和圖夾文兒童讀物來激發幼兒對閱讀的興趣,並注意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