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為主義學說的兒童發展觀
2024-08-14 21:12:10
作者: 孫杰 張永紅
(一)主要觀點
1.傳統行為主義的觀點
經典條件反射理論: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受到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動物學習研究的影響,認為一切行為都是刺激(S)-反應(R)的學習過程。與洛克(John Locke)的「白板說」一致,華生認為環境是發展過程中影響最大的因素。他認為成人能通過仔細地控制刺激與反應的聯結,來塑造兒童的行為;發展是個連續的過程,隨兒童年齡的增長,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力度也逐漸增強。
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繼承了華生行為主義理論的基本信條。根據斯金納的理論,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應答性行為,另一類是操作性行為。前一類行為是由經典條件反射中刺激引發的行為;後一類行為是個體自發出現的行為,其發生頻率會在緊隨其後的強化作用下增強,如食物、稱讚、友好的微笑或一個新玩具,同樣也能通過懲罰,如不同意或取消特權等,來減少其發生的頻率。
2.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
班杜拉(Albert Bandura)強調模仿,也就是觀察學習。在他看來,兒童總是「張著眼睛和耳朵」觀察和模仿周圍人們的那些有意的和無意的反應,觀察、模仿帶有選擇性。通過對他人行為及其強化行為結果的觀察,兒童獲得某些新的反應,或現存的反應特點得到矯正。
由於觀察到他人的行為受到表揚或懲罰,而使兒童也受到了相應的強化,如看到他的一個同伴推倒了另一個同伴,並獲得了想要的玩具,該兒童於是也可能在以後嘗試使用這個方法,這就是替代強化。除了觀察學習過程中的替代強化外,個體還存在自我強化。當自身的行為達到自己設定的標準時,兒童就會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來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反應,所以完成拼板遊戲的幼兒會為自己拍手叫好。
兒童通過對他人自我表揚和自我批評的觀察,以及對自己行為價值的評價,逐漸發展出自我效能感——認為自己的能力和個性使自己能夠獲得成功的一種信念。
(二)教育啟示
1.注意環境影響
創設適宜於兒童發展的良好環境,儘可能避免來自於外界環境的一切不良刺激,以養育身心健康的兒童。教師是環境的設計者,是利用環境因素來形成與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的「工程師」。教師應當根據對幼兒行為與進步的觀察,來提供適宜的學習材料,與當天活動有關的材料應當放在顯著的位置以吸引幼兒的注意。
2.學習目標的制定要具體詳盡
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把期望幼兒完成的行為或任務,分解成為一系列細小的行為步驟。例如,「進餐」可以分解為使用勺子、倒水入杯、使用餐巾紙或毛巾、傳遞食物等具體細緻的環節;其中每一個環節還可以再分為更細小具體的步驟。當教學目標或任務被分解為具體的行為步驟之後,就可以通過提供榜樣、教師示範和練習等方式,按照「小步子接近」順序原則,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幫助幼兒掌握動作技能,最後完成預期的教學任務。
3.注意運用強化控制原理
行為主義認為,人的行為能否保持下去與它的後果有關。例如,一個幼兒做了好事,受到教師的表揚,那麼這個幼兒就再去尋找機會做好事。教師的表揚是對幼兒行為的強化。強化作用是塑造與修正兒童行為的基礎,表揚、批評、懲罰、獎勵是強化的基本手段。教師要謹慎地運用批評等手段,因為運用不當,反而會強化不好的行為傾向。教師要了解每個兒童的興趣與愛好,根據幼兒的興趣與愛好來選擇適當的、能鼓勵幼兒的獎賞。因為並不是每個幼兒都喜歡同樣的獎勵。可以用作獎勵的有紅花、星星等圖樣以及食物、花樣不乾膠、遊戲的機會等。最好的獎勵來自於活動本身的結果,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使用人為的獎勵。
4.注意榜樣對幼兒學習的影響
行為主義非常重視榜樣對幼兒學習的影響,認為幼兒是通過直接經驗和觀察來學習的。以觀察學習為基礎的示範教學,可以為幼兒提供正確的模仿榜樣或對象,減少嘗試錯誤和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在示範教學中要選擇幼兒感興趣、容易為幼兒接受的模仿對象。教師是幼兒心目中的「權威」,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對幼兒產生影響,成為幼兒模仿的對象。例如,教師如果責罵或體罰幼兒,等於為幼兒示範了攻擊性行為;教師如果態度和藹、親切,幼兒就能學得良好的待人態度。因此,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身教言傳。此外,家庭教育要和幼兒園教育配合一致,父母也應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