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精神分析學說的兒童發展觀
2024-08-14 21:12:06
作者: 孫杰 張永紅
弗洛伊德(S.Freud)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20世紀前期,弗洛伊德從自己的臨床經驗出發,對兒童人格的結構和心理發展階段進行了系統的闡述,並逐步發展為精神分析理論。
(一)主要觀點
1.人格結構的三個層次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有三個層次,分別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比重最大的一個部分,有很強的生物進化性,是幼兒基本需要的源泉。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處在潛意識層面。自我處在意識層面,按現實原則行事。超我則是意識層面中的道德成分,體現在根據情境對自我進行約束和決策選擇。
2.兒童心理發展階段
弗洛伊德根據不同階段兒童的集中活動能力,把心理和行為發展劃分為由低到高的五個漸次階段。
(1)口腔期(出生~1歲):引導嬰兒吮吸乳房和奶瓶的行為,如果口腔的需要未能得到適當滿足,將來可能形成諸如吮吸手指、咬手指甲、暴食和成年以後抽菸的習慣。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2)肛門期(1~3歲):學步幼兒和學齡前幼兒從憋住大小便然後排泄的舉動中獲得快感,上廁所成為父母訓練幼兒的主要內容之一。在這一時期弗洛伊德特別要求父母注意對兒童大小便訓練不宜過早、過嚴,否則,對兒童的人格形成有著不利影響。
(3)性器期(3~6歲):自我衝突轉移至性器官時,幼兒會發現性刺激的快感。弗洛伊德認為3歲後的所謂「性生活」主要是指兒童依戀異性父母的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即男孩產生戀母情結,和厄勒克特拉情結(Electra Complex),即女孩產生戀父情結。
(4)潛伏期(6~11歲):性本能消失,超我進一步發展,兒童從家庭以外的成人和一起玩耍的同性夥伴那裡獲得了新的社會價值觀念。孩子逐漸放棄了俄狄浦斯情結和厄勒克特拉情結,男孩和女孩開始各自以同性父母為榜樣來行事,弗洛伊德把這種現象稱為「自居作用」。
(5)生殖期(12歲以後):潛伏期的性衝動再度出現,如果前面階段發展得順利的話,那麼就會順利過渡到結婚、性生活與生育後代的階段。
(二)教育啟示
1.重視早期經驗和親子關係
精神分析學說的兒童發展觀一方面強調早期經驗對於人的一生具有重要影響,認為過去的生活與經歷會對以後的行為產生影響;另一方面,認為父母的教養態度與方式,直接決定著孩子童年生活經驗的質量。精神分析的理論與研究,使人們開始注意哺乳方式、斷奶時間與方法、大小便習慣的訓練、親子關係的處理等問題,注意到成人,尤其是父母在兒童早期生活和人格的形成與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2.重視健全人格的培養
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強調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認為人格教育是教育的重點和最終目的。因此,幼兒教育不能一味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而應注重培養幼兒「愛人的能力」。對幼兒進行人格教育,要符合其身心發展的特點,不能一味地灌輸,要創設能讓幼兒體驗與感受到尊重、愛、安全的環境,使幼兒獲得成功、自信的體驗,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