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事件取樣觀察法練習
2024-08-16 10:09:59
作者: 張燕 邢利婭
作業(十二) 兒童專斷行為的事件取樣觀察
本章節來源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專斷行為的操作定義(Daviel E.Barrett & Marian Reelke Yarrow,1977):
專斷(ASSERTIVENESS):試圖指導或停止另一個人的活動的行為,即指使人。專斷的行為是要影響或控制別人,但並不想傷害別人。專斷包括命令、身體指導和暗示指令。
命令(C):試圖發出指令或告訴別人該做什麼及怎樣做。例如,這樣說:「從我們的蝙蝠洞出去。」「看著我下這個坡!」「給我那塊大積木!」
身體指導(PL):用身體的接觸來指導其他夥伴的行為。例如,拉著手或是用手臂摟著夥伴的肩膀,對他進行身體指導。
暗示指令(ID):並未直接命令而是建議或暗示對行為的指導。例如:「我們以後再做那個。」
行為結果:專斷之後的行為。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服從(COMP):專斷對象聽從或同意專斷命令。
拒絕(REF):專斷對象拒絕要求他去做或命令他去做的事情。
協商而達積極的結果(+C/N):專斷對象提出自己的建議抵制專斷,結果達到妥協。
協商達消極結果(-C/N):專斷對象提出自己的建議抵制專斷,但專斷者拒絕讓步,發生衝突等。
不予理睬(IG):專斷對象對於專斷行為不加理睬。
觀察指導
選定一種有許多兒童在自由交往的場景。預先理解和熟悉專斷行為的定義及縮略語。當你看到一個專斷事件時,觀察它並在記錄表(見前「事件取樣觀察」章節)上做記錄。儘可能將事件發生的情景和具體的言語行為加以詳細描述,在此基礎上,判斷專斷的行為類型和行為結果。
作業要求
1.收集5個專斷事件的資料。對兒童的專斷行為表現進行分析,寫出觀察報告。
2.通過實際觀察,對操作定義和記錄形式提出改進建議。
3.評價事件取樣觀察法。
作業(十三) 幼兒遊戲的象徵性水平
觀察指導
觀察幼兒的角色遊戲。對每個幼兒觀察10分鐘,著重注意幼兒運用玩具材料做象徵物的情況(例如,用半個皮球當小碗或做小船,用積塑片當食物等)。共觀察5~10名幼兒。根據觀察所獲得的資料,對該年齡幼兒遊戲的象徵性水平作出分析判斷。在此基礎上,寫出觀察報告。
角色遊戲中幼兒對玩具的象徵性運用觀察記錄表
作業(十四) 幼兒自由遊戲中的相互交往行為
觀察指導
選擇確定一個年齡班,在自由遊戲時間,觀察幼兒的相互交往行為。交往指人與人相互作用的過程。隨機選擇5~8名幼兒,對每個幼兒每次觀察5分鐘,注意幼兒交往行為的發生,並儘可能詳盡地記錄下來。觀察每個幼兒3次。總計資料:3次×(5~8人)=15~24人次。
依據觀察結果,對該年齡幼兒的交往行為特徵作出分析判斷,進而寫出觀察報告。
觀察時注意以下細節:
1.交往雙方的行為。
2.交往的發起與反應。
3.交往的具體行為方式(語言、動作、表情及其他身體姿態等的具體表現)。
4.交往性質:積極、消極或中性交往。
5.交往的行為類型與具體內容(如聲明、詢問、求助、指揮及其他等)。
6.交往發起的環境場景。
7.交往行為的結果及持續時間。
作業(十五) 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比較性觀察
觀察指導
在有其他人在場的情形下,觀察幼兒的語言行為。觀察4名幼兒,每人5次。等待幼兒語言行為的發生,觀察描述下來。注意以下信息:
1.語言發生的情景、場合。
2.幼兒的言語表達是用於交往交際還是認識方面?如果是交際性語言,注意幼兒與成人交往的語言同他與其他幼兒交往所用語言有什麼不同。
3.發音是否清楚明白?
4.句子的長度如何?是否連貫、完整?是否符合語法結構?
5.運用各類詞語情況,語彙是否豐富?
6.幼兒語言內容如何反映其思維水平?
在觀察描述和對結果作初步匯總統計的基礎上,加以分析,進而寫出觀察報告。
建議
1.觀察同年齡幼兒,了解語言發展的個別差異。
2.觀察不同年齡幼兒,了解語言的發展狀況。
作業(十六) 幼兒親社會行為形成的操作條件觀察
操作定義
操作條件是指通過運用一個刺激逐漸引起一種變化,從而形成一種聯繫的學習過程。
親社會行為是指有益的、合作的或利他的行為,如分享、同情、協作等。
觀察指導
觀察幼兒園1名3~5歲兒童1小時。以5分鐘為一個時間單位作觀察記錄。注意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的發生並加以描述。詳盡地描述這個行為是否得到了在場成人或周圍夥伴的注意,他人對這個兒童積極行為的反應。成人或夥伴的積極強化是否引起這類行為的再次發生?其發生頻率在每個5分鐘時間單位是否有變化?
這裡採用的觀察方法是將時間取樣法與事件取樣法結合的形式。可以運用以下表格:當兒童在一個時間單位里出現親社會行為,就在相應的格內打鉤;如果這個行為引起成人注意,就圈上這個鉤;如果得到夥伴關注,就在鉤下畫線。
將定性與定量的資料加以匯總分析,寫出觀察報告。
觀察到的幼兒親社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