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級評定量表法
2024-08-14 20:29:18
作者: 張燕 邢利婭
(一)等級評定量表法的意義
等級評定量表法是一種簡單的觀察測量法,能夠將觀察所得印象數量化。等級評定量表法與現場直接記錄法不同,它往往是在事後依賴記憶作出評定,是對行為事件作出評估,而不是描述。等級評定量表法與核對表法的不同在於,前者是對行為事件如何呈現及其在程度上的差別作出判斷,確定等級,即將觀察所得信息數量化;而後者是對行為呈現與否進行判斷核查。
等級評定量表法可以用於測量其他方式所不及的行為特徵。例如,社會態度、性格、內傾或外傾行為特徵等。
(二)等級評定量表法的幾種類型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1.數字量表
將行為類型以數字(一定順序的數字)形式確定下來。觀察者選擇最適宜的數字來說明被評定的行為。例如,測量在集體活動情景下幼兒參與活動與集中注意力的情況,可運用以下5點量表:
(1)公開的破壞活動或離開集體。
(2)不注意,但無公開破壞活動。
(3)跟著老師看。
(4)視線跟隨老師,並伴有面部表情。
(5)視線追隨著老師,並伴有相應的語言與動作。
這5個數字所代表的行為自消極而至積極,而且參與活動的程度逐步提高。
2.圖示量表
在一條直線上標上刻度,提供有關行為狀況的線索,評定者沿著這個直觀的尺度,從高到低迅速而簡便地作出判斷。這種量表不是用數字作評估。它的使用比較廣泛。
例如,關於兒童之間社會交往情況的圖示量表:
圖示量表中的一種常用類型,是反義詞圖示量表。這是依據「語義分化」情況而設計的,量表的兩端是相反意義的形容詞或描述詞語,中間是代表其程度的數字單位。通常有5個單位或7個單位。
例如,評定兒童行為的反義詞量表:
也可以用代表等級的符號或詞語作為評定的方式。
3.標準評定量表
將觀察對象的行為與總體作比較,以標準分數或百分位數等相對分數加以評價判斷。如為申請人寫推薦信,可將申請人與相應的群體相比較而作出判斷。具體參見下表:
又如,在IEA調查中,要求作為被調查者的教師對某一兒童發展的一些方面,依其日常觀察了解,與班級總體作對照,進行程度上的判斷。
4.累計評定量表
累計評定量表由一系列評定項目所組成,每個項目作為全部特徵的一部分獨立表現。評定者分別對各個項目作出判斷,最後以各項得分的和或平均數作為總得分。例如,要對一名實習教師處理課堂紀律情況作評定,可以列出與課堂管理有關的積極或消極的行為表,視導員據此評分:
5.強迫選擇量表
給出一系列描述性短語,可以是積極肯定的,或是肯定加否定的行為項目,評定者必須從中選出一個最符合被評定者的描述。這種評定法也稱作人物推定法。
教師可以用強迫選擇量表評定幼兒在課堂上的行為。例如:
●最符合這個孩子的描述是:
——友好
——合作
——一個好的領頭者
——努力做事
●這個孩子在集體中的表現是:
——集中注意力,聽從教師指導
——招惹別的孩子
——安靜地旁觀別人的活動
——要求帶頭做每件事
(三)對等級評定量表法的評價
等級評定量表法的優點是量表比較容易編制和使用,與現場觀察記錄相比,可在較短的時間迅速作出判斷,易於進行定量化分析。此方法可以研究測量的行為比較廣泛,常用於測量其他方法所難以測量的行為或特徵。
量表法的局限也是顯而易見的。它是依靠評定者個人作出判斷,而非實際行為的客觀記錄,因而主觀性較高,而且容易帶有個人偏見;還有,評定量表所用術語較模糊,易造成因評定者對術語理解的不一致而出現評定等級的偏差,且不能說明行為的原因。
(四)運用等級評定量表法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注意避免成見效應。針對評定法主觀成分強易帶偏見或成見,克服的辦法是要求在實地觀察的基礎上作出評定。
第二,進行必要的重複評定。可以在規定的時間期限內,在不同時間作多次觀察評定,最後求出平均值;或由多個評定者作判斷進而計算平均值。
第三,對評定等級儘可能擬定具體標準,如對表明評定等級的數字或詞語應附有意義說明,降低術語的模糊性。例如,對幼兒社會性情緒的評定量表的設計(見表4-7)。
第四,研究者應重視量表的設計和編制,要以能夠全面、真實地反映觀察對象實際情況為目標,編制量表,要使詞語及其意義與被評價的特徵相一致,能夠對所考察的問題作出較準確的表示。一般而言,須經反覆試用和多次修訂後,再正式確定和運用。
附:幼兒社會性情緒觀察評定表
表4-7 幼兒社會性情緒觀察評定表
評定標準:
1.發起活動
A.總是自己選擇活動並熱情投入之。
B.有時在發起活動時需要幫助並樂於接受建議。
C.經常在發起活動之前長久猶豫不決。
D.很少自己發起活動,也不聽建議。
2.注意力長度
A.能較長時間地持續從事已選定的活動,有時甚至第二天還接著干。
B.能在同齡幼兒一般可維持的時間內持續從事活動,直至活動結束。
C.需要鼓勵,才能把活動進行完畢。
D.很少把活動進行完畢,常常改變活動。
3.好奇心
A.對新鮮主意或新事物很感興趣。
B.主動積極地探索教室內的新事物。
C.對極有趣的東西才感興趣,一般無興趣。
D.對任何新東西不感興趣或很少感興趣。
4.挫折忍耐力
A.能有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遇到較大困難挫折時,表現出成熟的行為。
B.通常能努力嘗試並忍耐挫折,但在困難挫折較大時,可能表現出不成熟行為。
C.遇到並不嚴重的困難挫折就捨棄努力,哭鬧或發脾氣等。
D.不能忍受任何程度的挫折,稍有困難就哭鬧,放棄努力或發脾氣等。
5.與教師的關係
A.能力較強,常主動幫助老師。
B.與老師關係較好,但只在需要時才要求老師幫助或注意自己。
C.有時要求老師過分地幫助和注意,或常要求與老師的身體接觸,或有時攻擊性地對待老師。
D.持續不斷地尋求老師的注意、接觸或幫助,或常常攻擊性地對待老師,或完全不理睬、忽視老師的存在。
6.與其他成人的關係
A.對任何其他成人的到來感興趣,喜歡和成人講話。
B.不主動發起與其他成人的交往,但如老師吩咐,便願意與其他成人接觸,或跟人離開房間。
C.對別人發起的交往無反應,或拒絕跟人離開教室,直至與該成人相當熟悉,或過分急切地希望得到別人的注意。
D.當陌生人接近時,哭叫或躲起來,或表現為直接要求陌生人對自己過多地注意。
7.遵守日常規則
A.明智地理解並遵守常規,即使老師不在場也這樣做。
B.通常能遵守常規,但有時會打折扣。
C.經常試圖檢驗常規的限制範圍,或不能遵守常規,或有時會對常規的改變感到焦慮、不適應。
D.經常不遵守常規,或對常規有過分強制感,對常規或作息制度的任何改變都感到焦慮。
8.與其他幼兒的交往
A.經常主動發起合作性遊戲。
B.有時主動發起活動,通常接受並參與別人發起的遊戲活動。
C.經常拒絕別人的勸告或建議,或常常獨自玩而不和別人一起玩。
D.大多數時間拒絕或迴避其他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