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第2版)> 第二節 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當前研究動向

第二節 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當前研究動向

2024-08-14 20:26:14 作者: 張燕 邢利婭

  一、研究課題範圍的擴展

  

  近年來,隨著幼教實踐的發展和學前教育概念內涵的擴大,研究的課題範圍也在擴展,不僅注重研究正規學前教育,而且擴展到研究各種形式的非正規教育、社會教育,立足於解決幼教實踐中各種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研究課題的總的發展趨勢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即面向全體的教育、全面發展的整體性教育,以及多樣化教育途徑、手段的探討。

  (一)面向全體的教育

  近年來,這方面的研究課題為各國研究者普遍關注,人們對以下這樣一些課題共同感興趣。

  1.補償教育和預備教育

  學前教育要面向大多數兒童,不僅包括城市兒童或經濟富裕地區、發達國家的兒童,而且更應注重農村、不發達國家和地區兒童的教育。例如,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注重為社會條件不利的兒童提供受教育機會,比較突出的是「開端教育方案」(HeadStartProgram),它致力於補償性教育的研究。其他西方國家如英國、比利時等也注重這方面的研究。比利時有一個全國大學校際方案認為,社會文化缺陷是從學前期產生的,研究通過加強學前教育,以防止兒童入學初期幾年中產生的成績落後現象。

  發展中國家即第三世界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兒童教育問題越來越得到關注。20世紀80年代以來召開的幾次國際會議均提出,幼兒教育如何面向大多數兒童為之服務的問題,提出「低費用、多途徑發展幼兒教育」,著重研究幼教發展如何與各國或當地社會、經濟、文化背景相適應,開始從費用與效益的關係角度考慮問題,採取適宜的措施。研究者認為,以往的做法(以正規形式發展幼兒教育的做法)不能使幼兒教育面向所有兒童,應由原來的對正規機構教育的注重轉向關注面向家庭、社區的非正規教育,設立低費用的幼兒保教設施。對補償教育的提法也出現了變化,改稱「預防教育」,注重提前採取措施,主張幼兒在家中從剛出生起就可以進行教育。又提出,由對兒童的直接干預轉向對家庭、社區的干預,即通過對家長尤其是對母親施教,間接地影響兒童。此種趨勢對我國幼兒教育有啟發並已產生影響。我國目前全部適齡幼兒受教育的比率據1993年統計,全國為31.5%,農村僅為24%,在一些老少邊窮地區,學前教育很不發達,有的幾乎是空白。這些地區經濟落後、交通不便,針對如何適應當地社會經濟、自然地理條件及文化狀況發展幼兒教育,近年進行了一些探索,並取得了成效。例如,農村興辦學前一年的幼教組織形式學前班,多數附設在小學,為較多農村兒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機會和條件;各地針對實際情況,創辦了多種非正規幼兒教育形式,如家庭輔導班、草原流動幼兒園、幼兒遊戲小組等。

  2.家庭教育

  家庭對於兒童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特別是在學前期,家庭對於幼兒的健康成長發揮的作用是教育機構所不能替代的。許多國家的研究和實驗側重在父母的作用上,人們對父母參加教育過程的必要性日益重視。瑞典的一項研究表明,不進保育學校的孩子與成人交往的機會超過保育學校的孩子,認為在集體教養條件下,不可能建立起有如親子之間那種一對一的關係,這似乎是對社會公共教育的一種挑戰。目前的研究注重考察家庭教育的優勢,並發揮其作用。有一種傾向是通過對父母的訓練及家訪時的討論、示範,以及設立玩具借用館等非正規教育方式,來影響家長對兒童的教養態度和行為。

  學前教育日益走向社會化是一種發展趨勢。因而,近年來的研究不僅注重正規機構教育,而且考察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研究各種類型學前教育的特色及其間的關係、聯繫,努力使幼兒受到全方位的良好影響,同時促進幼教事業發展,擴大學前教育的覆蓋範圍。

  (二)全面發展的整體性教育

  近年來的學前教育研究不再僅僅把兒童、把幼教作為單一的孤立的現象或領域來研究,而是把幼兒作為發展的整體,同時著重考慮教育的整體功能,進行整體、系統的教育研究。

  1.有關兒童社會性、情感與個性全面發展的研究受到重視

  以往的研究注重智力的發展,對兒童某個年齡階段的某些特徵的研究常常採用條件分析的方法:一定的條件會出現一定的結果,條件變了,結果也就變了。近年來的研究注重把兒童作為一個發展著的整體,保育與教育亦為一個整體。20世紀80年代以來幾次有關兒童教育的國際會議都提出這樣的觀點:不能以犧牲兒童的全面發展為代價,僅僅注重智力開發。研究注重考察兒童的情感、社會性、交往關係等。1984年,默森(P.H.Mussen)修訂的《兒童心理學手冊》中有關兒童社會化的研究占相當大篇幅,有600頁,與認知和生理發展並列。目前的一些研究課題有依戀、同伴關係、親社會行為與道德行為、自我意識和師生關係等。研究者認為,通過研究考察幼兒同周圍人的關係,可以探明兒童個性發展的整個脈絡,掌握其個性特徵。

  2.有關銜接教育的研究受到關注

  近年的研究表明,兒童的發展系一個整體,同時又是階段性與連續性的統一,教育也是一個系統的整體,應全方位、連續地給幼兒以良好影響。目前的研究不僅考察家庭與機構教育的關係和聯繫,而且注重對各階段教育的關係、聯繫的探索,如學前階段與學校階段如何更好地銜接、過渡的問題,使前一階段的教育能為後一階段做好準備,而後一階段的教育又能在前一階段基礎上更好地進行,以促進兒童發展。例如,蘇聯對6歲兒童預備教育研究,動員了各方面的研究人員通力協作,取得了較好結果。西方國家探索多種不同形式的銜接及雙向銜接。我國20世紀90年代初由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牽頭,組織各地研究工作者和幼教、小教一線實踐人員共同進行幼兒園與小學銜接教育研究,對幼兒進入小學的準備在任務、內容、活動形式等方面進行了較全面、系統的研究和探討,並取得了相當的研究成果。

  (三)探索有效的多樣化的學前教育途徑、方法與手段

  1.學前課程研究

  近年來有關學前課程研究逐步深入,提出課程是廣義概念,有顯性與隱性之分,注重探索學前課程不同於學校階段的特點與規律,研究各種教育理論模式指導下的課程方案,並評價其效果,例如,開端教育及各種補償教育的課程設計及效果。對補償教育的效果,有人認為,初期水平最低的兒童受益最大。出現了在皮亞傑認知理論基礎上的學前教育課程研究和新蒙台梭利課程模式等。我國近年貫徹《幼兒園工作規程》深入教改,教育研究者與實踐一線的教師共同摸索幼教規律,提出並進行多種課程模式實驗研究,如綜合主題課程、活動課程、活動區教育等。同時還注重探索能促進幼兒發展的教育環境的研究以及遊戲研究等。對農村則側重研究學前班課程以及其他幼小銜接的課程方案。有關學前課程方面的課題還涉及不同組織形式及其教育效果,如小組活動、混合年齡組織形式的研究。

  2.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和保教人員培訓方面的研究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態度、教師與幼兒的相互關係,對於兒童身心發展及教育效果均產生了重要影響,這方面的問題也是學前課程研究的一部分內容,越來越引起重視。目前這方面問題開始作為保教人員職前教育或在職培訓的重點。職前教育在我國主要是師範教育,近年來對幼師課程結構與內容,以及幼師生特點正在進行系統研究,以便改革幼師課程設置使之更能適應幼教實踐的需要。在職培訓包括學歷教育及各種形式的在崗培訓方式,這項工作與管理、評價等緊密相關,如何形成完整的在職培訓體系,亦成為研究的重要領域。隨著我國農村幼教的發展,依實際需要探索培訓師資的有效途徑方面的課題日益引起重視。

  3.關於電化教育、社會傳播媒介在幼教中的作用

  人們對幼兒教育的認識不僅僅局限於機構教育,而是持一種大教育觀念、開放教育觀念,與此相應,關於電化教育、社會傳播媒介在幼教中的作用越來越引起重視,研究廣播、電視、報刊等如何作為教育幼兒的有效手段。例如,美國的「芝麻街」電視節目就是一項跨學科間協作研究,其結果得到廣泛推廣,作為兒童節目在各國播放。不僅如此,社會傳播媒介也可以作為培訓教師和家長的途徑。這方面研究揭示的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包括積極的和消極的。例如,GG、卡通片對兒童行為的影響如何,如何指導兒童收看電視的研究等。

  關於學前教育研究課題的擴展,其原因除了教育內部因素的影響以外,還受到社會等教育外部因素的影響。一是社會原因,社會發展對幼教的需要越來越高了。包括社會政治因素,如工業發達國家試圖通過幼兒教育縮小教育機會的不平等,給社會處境不利兒童提供較好的生活起步,為培養更多一流人才打好基礎,從而在國際競爭中增強自身實力。二是年幼兒童母親就業率增加,同時婦女對自己的社會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也在發生變化,這些因素必然對學前教育產生壓力。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在都市化生活(公寓、電視等)條件下,家庭已不能為兒童提供足夠的經驗,以滿足其智力與社交方面發展的需要。三是還有教育民主化思潮的影響,把兒童受教育的問題提高到人權的高度,提出了學前教育的宗旨應放在使「所有兒童在進入小學時,能獲得同樣成功的機會」。

  當然,學前教育及研究的發展還得力於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研究成果與方法進展的推動和促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