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幼兒教育實驗的開端

2024-08-14 20:26:10 作者: 張燕 邢利婭

  在教育學史上,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被認為是對教育學科學取向作出嘗試的第一人。1808年出版了他的《普通教育學》,一般認為,這是教育學形成獨立學科的標誌。他在此書中表明了建立科學教育學的志向:「我曾要求教育者具有科學與思考力,我不把科學視為一副眼鏡,而把它看作一隻眼睛,而且是一隻人們可用來觀察他們各種事情的最好眼睛。」然而一般認為,在科學心理學(以1879年馮特創立心理學實驗室為標誌)尚未出現之前,教育學未能成為科學教育學。以後,拉伊和梅伊曼這兩位實驗教育學的先驅受馮特的影響,把實驗心理學的成果與方法引入到教育理論與實踐中來,創立了實驗教育學,提出廣泛採用觀察、統計和實驗等方法來闡明教育現象,才能獲得關於教育目的、手段和方法的正確可靠的認識,從而使教育學研究更趨精密化,成為一門嚴密系統的教育科學。將實驗方法引入教育學研究,是教育學的一大突破,標誌著它開始邁入現代。在學前教育領域,德國兒童教育家福祿培爾於1840年創立了第一所幼兒園,並創立了幼兒教育理論體系,這樣幼兒教育學逐步從教育學中分化出來了。在20世紀初世界各國廣泛興起的兒童研究運動中,不少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把目光投向了幼兒教育領域,並著手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進一步推動了兒童研究運動。義大利兒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是開創幼兒教育實驗研究的先驅。

  蒙台梭利於20世紀初在義大利羅馬貧民區創辦了「幼兒之家」,蒙氏關於幼兒教育方法的經典著作《蒙台梭利法》於1909年出版。蒙台梭利注重運用科學的方法了解兒童。她認為只有了解兒童,才能教育他們。教師必須培養自己觀察兒童的願望和能力,如此,才能理解和追隨兒童的成長,「揭示並支配生命運動的規律」。她提出:「通過觀察兒童,教師將學會怎樣使自己成為一個理想的教育者。」蒙台梭利致力於在自然條件下研究兒童,進而採取適宜的教育方法——「安排一個適合兒童發展的環境」。通過觀察,她發現了有關兒童行為的一些極重要的而又未被前人所認識到的事實。例如,兒童在操作教具時,表現出高度的精神集中;兒童完成工作後並不是顯得很疲乏,而是表現出滿足和快活……蒙氏還致力於在不同條件下研究兒童及其行為表現,並加以重複驗證,例如,比較正常兒童與缺陷兒童對她的特殊教具的反應有什麼不同等。蒙台梭利主張觀察兒童的自然表現,並記錄下來。運用自然實驗法研究幼兒自此開始。

  蒙台梭利設計了《兒童心理觀察指南》,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兒童的學習、兒童的行為、兒童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包括自動服從的能力)的發展情況,還擬訂了詳細、具體的觀察提綱。

  相關資料

  蒙台梭利擬訂的觀察提綱

  1.兒童的學習或工作

  要求注意兒童在什麼時候開始能長時間地專心於某項「任務」。這裡的「任務」行為是指兒童做事有意識,能有目的地完成這件事的行為。

  ①這個兒童所從事的「任務」是什麼?他能持續多長時間(包括該項學習任務的進度和重複同一項練習的次數)?

  ②兒童在致力於某些特別的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個人特點。

  

  ③兒童在一天中從事了哪些學習任務?堅持程度如何?

  ④如果這個兒童在一定時間內表現出自發的勤奮,那麼這段時間持續多久?

  ⑤他怎樣表現出進取的願望?

  ⑥他所從事的學習或工作有沒有連續性或聯繫?他是如何作出選擇的?又是如何去完成這些任務的?

  ⑦當環境中出現可能分散其注意力的刺激時,他是否堅持學習?

  ⑧當他受到干擾(可特意設置條件)後,是否還能恢復注意力,重新開始學習?

  2.兒童的行為

  注重觀察兒童的行為是否有秩序。

  ①觀察兒童無秩序的行為。

  ②注意在學習的進程中兒童的行為是否有變化。

  ③當兒童養成有秩序的行為時,是否會出現這樣一些現象,如高興地叫喊、片刻的平靜、感情的流露?

  ④注意兒童在活動中與同伴的關係。

  3.服從行為

  注意兒童當召喚他或提要求時他的態度怎樣及如何做出反應。

  ①注意兒童是否和在什麼時候能夠認真地參與小組的活動。

  ②兒童什麼時候能夠自動地服從成人的要求或命令?

  ③注意兒童服從成人要求的情況與學習進度的關係及與行為變化的關係。

  蒙台梭利根據她對兒童的研究,創立了自己的「蒙台梭利教學法」。通過對蒙氏研究的介紹和了解,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她的教學法以及教育觀點,即強調兒童的自我教育和發現式學習,教育應增強兒童的內在能力等。

  蒙台梭利擬訂的觀察兒童行為的提綱,至今仍不失啟發、借鑑意義。

  中國幼教實驗的開創者當推陳鶴琴。陳鶴琴開創了(並畢生從事)我國兒童心理和幼兒教育科學研究工作,在幼兒教育科學化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陳氏從1920年開始對自己的子女進行跟蹤觀察和實驗,以文字和攝影方式逐日對其身心變化和對各種刺激的反應做周密的觀察和記錄,收集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從而剖析兒童的身體、動作、能力、情緒、言語和繪畫等方面的發展規律,在此基礎上,寫出了《兒童心理之研究》一書。這可以說是現代中國學者,用科學的方法,探索中華民族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開端。他依據對幼兒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的掌握,把幼兒教育工作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結合對兒童的觀察,考察父母對待兒童的態度、方法,總結出一系列家庭教育原則和方法。

  1923年,陳鶴琴創辦南京鼓樓幼稚園,以此作為推行中國化、科學化幼兒教育的一個實驗基地,以改變幼兒教育照抄照搬外國的模式的狀況。陳鶴琴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總結出幼稚園的課程、讀法、故事、圖畫,幼稚生應有的習慣和技能,幼稚園的玩具、設備、用具、教具等一整套經驗,並於1927年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幼稚教育》雜誌上。提出了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根據兒童心理和社會現狀的幼稚教育的十五條意見。鼓樓幼稚園,1925年定為東南大學教育科實驗幼稚園,是我國第一所幼稚教育實驗中心。他提出幼兒園課程應以自然和社會為中心,採取遊戲式的教學方法,教師應是兒童的朋友,兒童教育是幼稚園與家庭的共同的責任等觀點。陳氏對幼稚園保教內容進行了長期實驗研究,確定了幼兒園保教內容體系和五指教學法,即健康活動、社會活動、科學活動、藝術活動、語言活動。通過長期研究和實驗,總結出幼兒園課程的十大原則:

  一是民族的,非歐美的。

  二是科學的,非封建的。

  三是大眾化的,非資產階級的。

  四是兒童化的,非成人化的。

  五是發展連續的,非孤立的。

  六是要配合目前形勢和實際需要。

  七是要適合兒童身心發展,促進健康。

  八是能培養「五愛」之公德和民主、團結、勇敢、守紀律等優良品質。

  九是要陶冶兒童性情,培養其情感。

  十是要養成兒童的說話技能。

  陳鶴琴的實驗成果成為1932年教育部頒布《幼稚園課程標準》的基礎。他所創立的以兒童心理為依據的教學法對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幼教改革起了推動作用。他的研究對創立中國幼兒教育科學是一項奠基性工程,至今仍具重要現實意義。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