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第2版)> 二、學前兒童常見傳染病及其預防

二、學前兒童常見傳染病及其預防

2024-08-14 20:21:17 作者: 張蘭香 潘秀萍

  (一)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傳染病,嬰幼兒多見。

  1.流行特點

  患者是唯一的傳染源,主要經呼吸道飛沫進行傳播,直接接觸病人的分泌物,也可傳播該病。未出過麻疹,亦未接種過麻疹疫苗者均易感。6個月以前的小嬰兒,從母體獲得的麻疹抗體尚未消失,發病率較低,6個月以後的嬰幼兒,因免疫系統發育尚不成熟,免疫力低下,故臨床上較為多見。集體兒童機構,由於幼兒接觸頻繁,麻疹較易發生。該病晚春最多,夏秋少見,到冬季漸多。病後可獲得終身免疫,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亦可獲得免疫。

  2.症狀

  潛伏期6~18天不等。前驅期為3~4日,此期最明顯的症狀是發熱(39℃~40℃),常見結膜發炎、眼皮發腫、流淚、畏光、打噴嚏、流涕、咳嗽,咽部充血,聲音嘶啞。但自第2~3日起,兩側口腔的頰內黏膜上,可見白色斑點,有時有紅暈環繞,即為麻疹黏膜斑,對麻疹的早期診斷起決定性作用。患兒同時伴有全身不適,食慾缺乏、畏寒、四肢酸痛及頭痛。熱度驟升時,可發生嘔吐、腹瀉、腹痛或呼吸道症狀。有時昏睡,偶見驚厥。皮疹自耳後、髮際及頸部開始,漸及前額與頰部,然後自上而下,迅速蔓延全身,最後到達四肢。皮疹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但疹間可見正常皮膚。

  皮疹出透之後,從面部起依出疹順序逐漸消退,熱度同時下降,精神食慾好轉,上呼吸道症狀也很快消退。疹退時,出過皮疹的地方略見麥麩狀脫屑,留存棕色瘢痕,1~2星期後吸收消退。

  3.護理及預防

  本書首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1)臥床休息。病兒居室應保持空氣新鮮、室溫恆定、濕度適宜,應有充足的陽光照射,但應避免讓風直吹病兒。

  (2)注意眼部衛生,常用溫開水清洗,保持眼部清潔,不要讓分泌物封住眼睛。

  (3)注意鼻腔、口腔清潔。多喝溫開水,用棉棒蘸溫開水清除鼻涕。

  (4)飲食宜富於營養、易消化。發熱時,以流食為主,多喝水。熱退後,飲食仍宜清淡,但不必吃素。

  (5)高熱時應採取適當的退熱措施,如果高熱不退,可加重病情,甚至引起抽風。

  (6)疹子內陷,應注意有無併發症。若高熱不退,咳嗽加重,氣喘發憋,是並發肺炎的表現。

  (7)護理病兒的人,進出病房要戴口罩。

  (8)孕婦和未出過麻疹者切忌探望和護理患兒。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播力強。流感病毒易發生變異,當人群對變異株尚無免疫力時,可釀成世界性大流行。

  1.流行特點

  患者為主要傳染源,尤其是輕型患者,活動範圍廣泛,為主要傳染源。經飛沫直接傳播,起病3日內傳染性最強。飛沫污染手、用具、衣物也可發生間接傳染。人類對流感普遍易感,感染後獲得對同型病毒的免疫力,一般僅維持8~12個月,不超過兩年。兒童及少年患此病者為多,5~20歲發病率最高。大多於冬末春初流行,冬季流行時情況較重,熱帶則大多發生於雨季。大流行也可在夏季發生。

  2.症狀

  潛伏期:數小時至1~2日。起病急驟,有高熱、畏寒、頭痛、背痛、四肢疼痛、疲乏等,不久即出現咽痛、乾咳、流鼻涕、眼結膜充血、流淚以及局部淋巴結腫大。體溫可波動於38℃~41℃,高熱小兒可出現抽風。小嬰兒還可出現嚴重的喉、支氣管炎伴黏稠痰液,甚至發生呼吸道阻塞,危及生命。

  3.護理及預防

  同麻疹。

  (三)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又稱痄腮,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1.流行特點

  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主要經唾液飛沫吸入傳播。自腮腺腫大前數日至整個腮腺腫大期間均有傳染性。一次感染(顯性或隱性),終身免疫。學齡前及學齡兒童多見,2歲以內(特別是1歲以內)很少發病。冬春季為流行高峰,夏季較少,一年四季可散發。集體兒童機構,容易暴發流行。

  2.症狀

  潛伏期14~24日。腮腺腫大前1~2日,部分患者可有發熱、倦怠、肌肉酸痛、食慾缺乏、嘔吐、頭痛、結膜炎、咽炎等不同症狀。腮腺腫脹多見於兩側,一般先是一側發病,1~2日後波及對側。腫大的腮腺以耳垂為中心,向周圍蔓延,腫脹部位疼痛、感覺過敏,張口或咀嚼時表現更為明顯,表面灼熱。腮腺高度腫大持續4~5日,後逐漸減退。

  3.護理及預防

  護理:同麻疹。但應注意口腔清潔,常用淡鹽水漱口;腮腺腫脹時可用濕毛巾冷敷,亦可外敷清熱解毒的中草藥;絕對臥床休息,飲食以流質半流質為主,忌食酸性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中藥治療效果佳。

  預防:同麻疹。尤應早期發現、隔離和治療隱性感染者。

  (四)猩紅熱

  猩紅熱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1.流行特點

  病人或隱性感染者是主要的傳染源。細菌存在於病人或健康帶菌者的鼻咽部。主要是空氣飛沫傳播,也可經細菌污染的食物玩具等間接傳播,冬春季多見。

  2.症狀

  潛伏期2~4天。大都驟起發病,畏寒、發熱(38℃~40℃)、嘔吐、咽痛、頭痛為常見症狀。咽部發紅,扁桃體紅腫,有膿性滲出物。1~2天出皮疹。皮疹為瀰漫性猩紅色小點,點疹間呈一片紅暈,像因寒冷引起的「雞皮疙瘩」;患兒舌面光滑,舌乳頭腫大,狀如楊梅。

  3.護理及預防

  (1)急性期應保證患兒臥床休息,防治繼發感染。

  (2)飲食以流質、半流質為宜。多喝水,保持大便通暢。

  (3)溫熱淡鹽水含漱,每日數次。

  (4)做好鼻咽部分泌物的清潔、吸引工作。

  (5)脫屑期間使用爐甘石洗劑以減少瘙癢。

  (五)小兒結核病

  小兒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全身性傳染病,全身各個器官都可累及,但以肺結核最為多見。目前,在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結核病的疫情有所回升,尤其是幼兒,患病者明顯增多。

  1.流行特點

  成年患者是主要的傳染源。主要經呼吸道飛沫傳播,病人咳嗽和吐出的痰液里均含大量致病菌,這些致病菌飄浮於空氣或塵埃中,經呼吸道進入易感者體內,造成傳播。未接種卡介苗的幼兒普遍易感。

  2.症狀

  病初可有低熱、輕咳、食慾減退。病情發展,則出現長期不規則低熱、盜汗、乏力、消瘦等症狀。治療合理及時,預後良好。未經合理治療,病灶長期殘留,可轉為慢性繼發性肺結核。

  3.護理及預防

  (1)按醫囑用藥:早期、規律、全程、適量。

  (2)患兒房間應開窗,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流通。

  (3)患兒應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增加機體抵抗力,使抗結核藥物能最大限度發揮作用。

  (4)選用含蛋白質和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其中以維生素C和維生素A最為重要。

  (5)避免接觸各種傳染病人,尤其是麻疹、百日咳,減少並發感染。

  (6)避免與開放性結核病人接觸,以免反覆感染。

  (7)若結核病兒又出現頭痛、煩躁、嘔吐、嗜睡等症狀,可能並髮結合性腦膜炎,應及早醫治。

  (六)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學前兒童常見的傳染病,發病率高。目前發現的病毒性肝炎至少有三種:A型肝炎、B型肝炎、非甲非B型肝炎。

  1.流行特點

  (1)A型肝炎是由A肝病毒感染引起的消化系統傳染病。

  急性A肝患者為主要傳染源。從糞便到口是A肝的主要傳播途徑。在集體單位如託兒所、幼兒園、學校中肝炎的發病率高。水源污染是暴發流行的常見原因,食用受污染的食物也可引起流行。通過輸血、污染的針頭也可傳播A肝,但可能性很小。人對A肝普遍易感,但學齡前兒童為多,且多為黃疸型。感染A肝後免疫力可持續很久。

  (2)B型肝炎由B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

  傳染源主要是各型B肝患者及HBsAg攜帶者。攜帶者作為傳染源意義重大,包括有兩種情況:①無症狀攜帶者,是最危險的傳染源。②感染後攜帶者。B型肝炎可通過多種途徑傳播,主要是注射、輸血(或血液製品)及密切的生活接觸。小嬰兒還可通過母嬰垂直傳播。B肝患者有家庭內聚集的傾向。人對B肝普遍易感。發病率以城市青壯年較高。

  (3)非甲非B型肝炎由非甲非乙型病毒感染引起。

  傳染源為病人及無症狀攜帶者。主要通過輸血、臟器移植、血液透析傳播。人群普遍易感。

  2.症狀

  各型肝炎症狀的輕重有很大差別。B肝和非甲非B型肝炎發病比較緩慢,症狀較輕,發病日期不易確定。三型肝炎都可以不出現明顯黃疸,無黃疸型病人症狀和黃疸型病人相同,但比較輕。黃疸型病例的臨床表現如下:

  黃疸前期:持續2~8天,起病急,中度以上發熱,精神不振、嗜睡、全身乏力、倦怠。胃腸道症狀明顯,表現為食慾減退、厭食油膩、噁心、嘔吐,右上腹及心窩部脹痛或不適。年長兒可訴頭痛或頭暈,大便多秘結,嬰兒偶有腹瀉。

  黃疸期:持續1~2周,重症可延至1個月以上。此時體溫多已正常,鞏膜、皮膚、黏膜黃染並逐漸加深,尿色深如濃茶,大便顏色減退變為灰白色。此期末患兒食慾開始好轉,噁心嘔吐減輕以致消失。

  恢復期:8~14天,鞏膜、皮膚黃疸逐漸消退,各種症狀逐漸消失並恢復正常。

  3.預防及護理

  (1)預防。預防病毒性肝炎(三種類型)應採取綜合措施:

  ①接種A肝、B肝等疫苗,保護易感者。

  ②注意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培養幼兒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水杯、牙刷等要專用。

  ③集體兒童機構的保教人員、炊事員等要定期進行體檢,B肝表面抗原攜帶者不能接觸兒童。

  ④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⑤對肝炎病人的食具、用具、玩具及便盆、屎尿及其他排泄物嚴格消毒,病人應隔離治療。

  ⑥避免母嬰垂直傳播。母嬰傳播一般指母親為B肝病人或病毒攜帶者,致使胎兒受B肝病毒感染,或通過產道時受感染,或出生後撫養過程中感染。認真做好產前檢查,必要時及時給新生兒注射B肝疫苗,患B肝的母親慎重對待母乳餵養,均為避免母嬰垂直傳播的主要措施。

  (2)護理。

  ①患急性肝炎應臥床休息,病情好轉後可輕微活動,但以不感覺疲勞為宜。

  ②飲食宜少吃脂肪,適當增加蛋白質和糖類的供給量,多吃水果蔬菜。蛋白質是肝細胞再生和修復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糖類是供給能量的主要來源。脂肪過多,只能加重肝臟的負擔。但也不宜吃過多的蛋白質和糖類,過剩的蛋白質、糖類可轉化為脂肪,並可加重腹脹。

  ③做好消毒隔離工作。病人的食具、水杯、牙刷要專用。食具、水杯、毛巾每日煮沸消毒一次。便盆用消毒液浸泡,衣服、被褥常曬(暴曬4~6小時)。

  護理患兒後,要用肥皂洗手。

  資料連結

  步行應成為B肝患者的首選運動

  俗話說得好:「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步行是我國傳統的健身治療方法之一,B肝患者通過閒散和緩慢的行走,四肢自然而協調的運動,可使全身關節筋骨得到適度的運動,再加上輕鬆暢達的情緒,能使人氣血流通,經絡暢達,利關節而養筋骨,暢神志而益五臟。持之以恆則能強壯身體,祛病延年。可以說步行健身,對各個年齡段的B肝患者皆適用。步行時平穩而有節律地加快、加深呼吸,既滿足了肌肉運動時對氧的需求,又對呼吸系統功能加以鍛鍊和提高。尤其是膈肌活動的幅度增加,可增強消化腺的功能;腹壁肌肉的運動,對肝臟起按摩作用,有助於食物消化和吸收,也可防治便秘。總之,步行確實有益於肝病患者心身健康,但又怎樣科學地進行這項運動呢?

  第一,要掌握步行的要領。首先,步行前全身應自然放鬆,調勻呼吸,然後再從容步行。若身體拘束緊張,動作必僵滯而不協調,影響肌肉和關節的活動,達不到鍛鍊的目的。在步行時,步履宜輕鬆,狀如閒庭信步,周身氣血方可調達平和、百脈暢通。步行時宜從容和緩,百事不思,不要匆忙。悠閒的心情和愉快的情緒不僅能提高步行的興趣,也是步行養生的一個重要方面。步行需注意循序漸進,量力而為,做到形勞而不倦,否則過勞易耗氣傷神,達不到散步的目的。

  第二,要掌握步行的速度。步行:每分鐘行120歩左右。久久行至,能興奮大腦,振奮精神,使下肢矯健有力。但快步並不等於疾走,只是比緩步的步履速度稍快點。快步可使人穩定情緒,消除疲勞,亦有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緩步:每分鐘行70歩左右。這種方式的步行對於年老體弱者尤為適用。逍遙步是一種走走停停、快慢相間的步行,因其自由隨便,故稱為逍遙步。對於病後需要康復者非常有益。

  第三,要掌握步行的時間。食後步行、清晨步行、睡前步行對肝病患者最為適宜。古人說:「飯後食物停胃,必緩行數百步,散其氣以輸於脾,則磨胃而易腐化。」說明飯後步行能健脾消食,延年益壽。早晨起床後,或在庭院之中,或在林蔭大道等空氣清新、四周寧靜之地步行,有利於肝病患者調攝精神,但肝病患者要注意氣候變化,適當增減衣服。睡前步行亦有利於肝病康復,古人云:「每夜欲睡時,繞室行千步,始就枕。」這是因為「善行則身勞,勞則思息」。

  (七)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又稱桿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急慢性腸道傳染病。

  1.流行特點

  患者和帶菌者是主要傳染源,經糞-口感染。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以及被糞便污染的衣物、用品、玩具等,通過手、食物、水或飲料進入胃腸道而傳播痢疾。人群對痢疾普遍易感,患病後免疫力不持久。夏秋季節高發,學齡前兒童多見。受涼、疲勞、飢餓以及其他急性疾病都可誘發痢疾。

  2.症狀

  起病急,高熱、腹痛、腹瀉。一日可腹瀉數十次甚至幾十次,膿血便,患兒有明顯的排不淨大便的感覺,即所謂的里急後重。若病兒並發高熱、抽風、昏迷,為中毒性痢疾,須急救。

  3.護理及預防

  (1)護理。

  ①患兒飲食以流質半流質為主,忌食多渣、油膩或有刺激性的食物。病情好轉後逐步改為軟飯,並加強營養。

  ②排便後,用溫水清洗臀部,肛門及臀部皮膚塗5%的鞣酸軟膏。

  ③拉痢疾使肛門鬆弛,易誘發脫肛,因此患兒不宜長時間蹲坐在便盆上。

  ④注意消毒隔離,病兒飯前便後肥皂洗手,食具、便盆專用,單獨洗滌消毒。護理者亦應注意洗手消毒。

  (2)預防。

  早發現、早隔離患者和帶菌者,加強個人衛生、環境衛生和飲食衛生。

  (八)水痘

  水痘是一種常見的病情較輕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病原體為水痘病毒。

  1.流行特點

  主要通過接觸傳染或飛沫傳染,孕母也可直接傳給胎兒或新生兒。傳染性極強,易感接觸者約90%發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嬰幼兒及學前兒童多見。冬春兩季高發。一次發病,終身免疫。

  2.症狀

  潛伏期一般為13~17天。往往先見皮疹,皮疹初為丘疹或紅色小斑疹,數小時或一日後轉為「露珠」狀皰疹,大小不等,幾天後,皰疹變乾結痂,數日或1~3周痂皮脫落,不留瘢痕。皰疹奇癢,搔抓後可反覆感染,痂蓋脫落後少見瘢痕。同一患者身上可見丘疹、皰疹和痂蓋同時存在。皮疹在軀幹、腰、頭部、頭皮多見,四肢稀少,呈向心性分布。出疹同時或有發熱或不舒適的感覺,一般症狀較輕。熱度多在39℃以下,1~5日後消退。

  3.護理及預防

  同麻疹。但應注意皰疹部位用爐甘石洗劑止癢,防治搔抓;勤換內衣及床單,以免造成反覆感染,遷延不愈。

  (九)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柯薩奇病毒感染引起的皰疹性傳染病。

  1.流行特點

  患者是主要的傳染源。患兒的水皰液、咽分泌物及糞便中均可帶有病毒。夏季高發,1~2歲嬰幼兒多見。

  2.症狀

  潛伏期4~6日。最先出現輕微症狀如發熱、咳嗽、咽痛及全身不適。在指(趾)的背面、側緣、手掌、足跖,尤其是指(趾)甲周圍,有時在臀部、軀幹和四肢發生紅色斑丘疹,很快發展為水皰。口腔內在舌、硬齶、頰黏膜、齒齦上發生水皰,破潰後形成淺在的糜爛,因疼痛而影響進食。8~10天水皰結痂,疾病痊癒。

  3.護理及預防

  (1)發熱時應臥床休息,多飲水。

  (2)食物應有營養,以流質、半流質為主。

  (3)飯後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4)患兒食具、便具應專用,用後消毒。

  (十)急性結膜炎

  急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傳染性眼病。

  1.流行特點

  春夏季多見。主要通過日常生活接觸傳播,各年齡均可發病。

  2.症狀

  細菌性結膜炎一般常有膿性或黏性分泌物,早上醒來時上下眼瞼被黏住,怕光,眼部疼痛,有異物感。病毒性結膜炎症狀略輕,眼分泌物多為水樣。結膜炎的發病部位是眼球表面及上下眼瞼。內側結膜發炎,表現為白眼珠發紅,故名「紅眼病」。

  3.護理及預防

  (1)護理。可用生理鹽水或硼酸溶液清洗眼睛。白天點眼藥水,晚上塗眼藥膏,忌包紮眼睛,以免分泌物無法排出。

  (2)預防。急性結膜炎傳染性很強,要重視預防和隔離消毒。教育幼兒不要用手揉眼睛。手絹、毛巾、臉盆等要專用,用後及時消毒。最好用流動水洗臉。成人為患兒滴過眼藥後須認真用肥皂洗手。

  (十一)沙眼

  沙眼由沙眼衣原體感染引起,是一種慢性傳染性眼病。

  1.流行特點

  沙眼患者是主要的傳染源。患者的眼部分泌物及分泌物污染的毛巾、臉盆等,都帶有病原體,接觸後均可造成傳播。

  2.症狀

  患者結膜上有濾泡乳頭,眼部發乾發癢,分泌物多,久之則形成瘢痕,瘢痕攣縮造成倒睫,引起角膜損傷,從而影響視覺功能,造成視力下降。

  3.護理及預防

  (1)教育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經常洗手,不用手揉眼睛。

  (2)不公用臉盆、毛巾等盥洗用具,毛巾要分開掛放。

  (3)患兒所用毛巾、臉盆應經常消毒。

  (4)患者不用隔離。

  (5)要注意普查普治。

  (十二)膿皰瘡

  膿皰瘡是一種由細菌引起的化膿性皮膚病。傳染性強。

  1.流行特點

  主要通過日常生活接觸傳播。患兒的膿包內含有大量細菌,膿包破裂,膿液流出,膿液污染部位即帶有細菌,接觸後即可造成傳播。

  2.症狀

  多發生於皮膚暴露部位,如面部、頸部、雙手、頭皮及上肢暴露部位等。病變部位出現紅斑、丘疹和水皰,迅速變成膿包,數日後膿包破裂,流出黃色膿液,膿液污染受損皮膚,出現新的膿包。

  3.護理及預防

  (1)勤剪指甲。

  (2)病變部位保持清潔。

  (3)患者所用衣物及時煮沸消毒。

  (4)將患兒隔離至皮疹全部結痂。

  (5)護理患兒後及時清潔消毒。

  (十三)手癬、足癬和甲癬

  手癬、足癬和甲癬是皮膚癬菌侵犯掌、跖、指(趾)間皮膚及指甲引起的淺部真菌感染。

  1.流行特點

  手癬和中醫學中記載的「鵝掌風」相類似,足癬俗稱「腳氣」,甲癬俗稱「灰指甲」。以足癬多見。主要通過直接接觸病原體侵犯部位或使用病原體污染的物品如拖鞋、洗腳盆、毛巾而感染。

  2.症狀

  病程緩慢,有不同程度瘙癢,夏季較重,冬季減輕。穿不透氣的膠鞋、球鞋加重,治癒後可再感染。

  甲癬患者甲面凹凸不平,顏色灰白或污黃,失去光澤。

  3.防治

  (1)注意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常洗腳、勤換襪子。

  (2)足汗較多的人應穿透氣性好的襪子,並可擦足粉,保持足部乾燥。

  (3)洗腳盆、洗腳巾最好專人專用,定期消毒。

  (4)公共浴室、家用洗腳盆應經常消毒,公共拖鞋及浴巾每次使用後消毒。

  (5)不要和別人換穿衣服鞋襪。

  (6)已患足癬者應積極治療,直至痊癒。

  (十四)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是由乙腦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中樞神經系統傳染病。

  1.流行特點

  豬為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新生仔豬,經過一個夏季,幾乎100%被感染。主要經蚊蟲叮咬進行傳播,蚊蟲吸豬血則帶上乙腦病毒,再叮咬健康人時,就把乙腦病毒注入人體。夏秋季多見,學前兒童高發。

  2.症狀

  (1)起病急。高熱、頭痛、嗜睡、食慾缺乏、噴射性嘔吐、凝視、驚厥。

  (2)神志改變。由精神萎靡、煩躁、嗜睡至半昏迷、昏迷。

  (3)高熱40℃以上,深度昏迷患者,多發生腦疝、肢體癱瘓,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明顯的神經系統後遺症,如肢體癱瘓、智力減退等。

  (4)中西醫結合治療乙腦,使病死率明顯下降。

  3.防治

  (1)在流行期前1~2個月接種乙腦疫苗,可使保護率達80%~90%。

  (2)搞好環境衛生,消滅蚊蟲滋生地,在流行季節防蚊、驅蚊、滅蚊,是預防和控制乙腦流行的關鍵。

  (十五)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

  1.流行特點

  帶菌者和患者為流腦的主要傳染源。病原體存在於鼻咽分泌物中,經飛沫由空氣傳播。冬春季,通風不良,呼吸道抵抗力下降是流行的主要原因。

  2.症狀

  (1)潛伏期2~3天,最長7天。

  (2)病初類似感冒,高熱、寒戰、噴射性嘔吐、頭痛,甚至關節痛、全身痛。

  (3)全身多部位迅速出現出血點。分布不均,多少不定。

  (4)患兒煩躁或神志恍惚、嗜睡,重則昏迷、驚厥。

  (5)患者肌肉強直,頸抵抗明顯。

  若於冬春季發現感冒病人頭痛劇烈、嘔吐頻繁、精神極差,皮膚有出血點,應及時送醫院診治。

  3.防治

  (1)流行季節前一個月接種流腦疫苗。

  (2)室內經常開窗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流通。

  (3)冬春季少去人多的公共場合。

  (4)接觸者需檢疫,可服磺胺嘧啶預防,服藥期間多喝白開水。

  (十六)脊髓灰質炎

  脊髓灰質炎又稱小兒麻痹症,為脊髓灰質炎病毒所致。

  1.流行特點

  傳染源為患者或帶毒者。人類是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唯一寄存主,夏秋季多見。

  傳播途徑較多,包括:

  (1)飲食污染(患者或帶毒者的大便都能較長期地排出病毒)。

  (2)接觸傳播(包括污染的手指、玩具及空氣飛沫傳入口腔)。

  (3)皮膚創傷感染,也有可能,但較少見。

  4個月至5歲發病率最高。4個月以下的嬰幼兒很少得病,因為母體的抗體能由血液及初乳傳給新生兒。

  2.症狀

  病程大致分為五期,即前驅期、癱瘓前期、癱瘓期、恢復期和後遺症期。

  前驅期體溫上升至38℃~39℃,同時全身不適、食慾缺乏,往往多汗,煩躁不安;有時嗜睡、全身感覺過敏,或患頭痛,或有腹痛、噁心、嘔吐、便秘、腹瀉等消化系統症狀,或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表現。熱退後,經1~6日的靜止時間,熱度又起,進入癱瘓前期。患兒除發熱外全身興奮、皮膚微紅,出汗、嘔吐及咽痛,全身疼痛、頸背強直,之後進入癱瘓期。

  3.預防

  (1)口服小兒麻痹糖丸,未服糖丸者可注射丙種球蛋白。

  (2)注意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

  (3)食具、用具、玩具、家具等日常用品及患兒生活環境徹底用紫外線或消毒液消毒。

  (4)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患兒。

  (十七)狂犬病

  狂犬病又稱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1.流行特點

  人主要是被狂犬咬後經其唾液感染。任何年齡、任何季節,世界各地均可發生。患過狂犬病或接種過狂犬病疫苗的人或動物,血清中有特異性抗體,對以後的感染有免疫力。

  2.症狀

  潛伏期長短不一,可短至8日,長達3年。病人低熱、頭痛、焦慮、乏力、易激惹、易怒、憂鬱,甚至出現瀕死感,皮膚發涼發麻、感覺過敏。情緒暴躁,看到水或飲水時可誘發強烈的肌肉抽搐,隨後出現麻痹、昏迷而致命。

  3.發病率

  人被病犬咬傷的發病率為10%~70%,發病率的高低與下述因素有關:

  (1)傷口的情況。傷口距離頭部越近,發病率越高。傷口越深越大,或多處被咬,發病率高。

  (2)咬傷後的處理。對傷口的處理及時而徹底,及早接受狂犬病疫苗注射者,發病率明顯降低,後者的發病率約1%。

  4.防治

  (1)加強對家畜和寵物的飼養管理,家養寵物應及時接種疫苗。

  (2)及時殺滅野犬、狂犬並予以焚毀或深埋。

  (3)咬傷後及時接種狂犬疫苗。

  (4)發病後,無特殊有效的治療藥物。處理主要為對症。患兒應單間隔離,室內保持安靜,避免強光及大聲刺激。護理時嚴防患兒傷人或傷己。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