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染病的基礎知識
2024-08-14 20:21:14
作者: 張蘭香 潘秀萍
(一)傳染病的特性
1.有病原體
傳染病的病原體包括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真菌等)和寄生蟲(包括原蟲和蠕蟲)兩大類。每種傳染病都有其特異的病原體,如麻疹的病原體是麻疹病毒,肺結核的病原體是結核桿菌。
2.有傳染性
病原體經過一定的途徑進入人體內。當病原體的感染力超過人群的免疫力時,就可在一定的時間和地區引起流行。所有傳染病都具有傳染性,引起不同的傳染病的病原體的種類和數量不同,感染的輕重和流行程度也不一樣。
3.有免疫性
傳染病痊癒後,人體對該傳染病有了抵抗能力,產生不感受性。不同的傳染病,病原體的毒性不同,感染後獲得的免疫程度也不一樣。有的傳染病病癒後可獲終身免疫,如麻疹、水痘;有的傳染病免疫時間較短,病癒後可再次感染,如流感等;還有的傳染病在感染未愈的同時,若再接觸同樣的病原體,仍可重複感染、加重病情,如血吸蟲病等。
4.病程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從病原體侵入機體致病至病情恢復,一般要經過四個階段。
(1)潛伏期。從病原體侵入機體至最初出現症狀的這段時間,稱為潛伏期。潛伏期的長短因病原體的種類、數量、毒力及人體免疫力的不同而不同。有的數小時(如感冒);有的數日(如麻疹);有的數月(如狂犬病);有的可達數年(如麻風病),根據某種傳染病的最長潛伏期,可確定該種傳染病的檢疫期限。如幼兒園某班發現一名猩紅熱患者,自患兒離園之日起,該班需檢疫12天(猩紅熱的最長潛伏期)。
(2)前驅期。病原體不斷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引起患者發熱、乏力、頭痛等全身反應,持續1~2天,這段時期成為前驅期。有的患者感染較重,發病急驟,可不出現前驅期。前驅期病人已具有傳染性。
(3)症狀明顯期。患者逐漸表現出所患傳染病的特有症狀,如病毒性腮腺炎患者表現出的腮腺腫脹等。
(4)恢復期。傳染病的主要症狀逐漸消失,生理功能和組織損傷逐漸恢復。但在此期間,病情有時會惡化,甚至發生併發症。
(二)傳染病發生和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
1.傳染源
傳染源指體內有病原體生長、繁殖並能排出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傳染源分為以下三種。
(1)傳染病患者。是指感染了病原體,表現出一定的症狀,並能查出相應體徵的人。患者是重要的傳染源,其排出病原體的整個時期叫傳染期,據此可確定病人的隔離期限。
(2)病原攜帶者。是指無症狀而能排出病原體的人或動物。病原攜帶者可分為健康攜帶者、潛伏期攜帶者和病後病原攜帶者。健康攜帶者指病原體雖已侵入機體,但未出現任何症狀,卻能排出病原體的健康的人。病後攜帶者指病人患病後,症狀雖已消失,但仍能排出病原體。(3)受感染的動物由受感染的動物傳播的疾病稱為人畜共患病,如狂犬病。
2.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指病原體由傳染源體內侵入他人體內所經歷的路徑。主要有:
(1)空氣飛沫傳播。這是呼吸道傳染病常見的傳播方式。病原體隨著病人或攜帶者說話、咳嗽、打噴嚏、吐痰等產生的飛沫散布到空氣中,使他人吸入即可受感染。如肺結核、麻疹、流感等,即以該種方式進行傳播。
(2)飲食傳播。這是消化道傳染病常見的傳播方式。病原體污染了食物或飲水,經口進入健康者體內即被感染。如菌痢、A肝。
(3)蟲媒傳播。病原體通過媒介昆蟲(如蚊子、老鼠)直接或間接進入易感者體內造成感染。如蚊蟲傳播乙型腦炎。
(4)接觸傳播。包括傳染源與易感者直接接觸造成的直接傳播如狂犬病、破傷風等和由傳染源污染的日常用品如毛巾、衣被、食具等,被易感者接觸後所造成的間接傳播兩種。如公用毛巾可傳播沙眼、紅眼病、膿皰瘡等。
(5)醫源性傳播。是醫務人員在檢查、治療和預防疾病時或實驗室操作過程中造成的傳播。如注射針頭消毒不嚴格可造成B肝傳播。
資料連結
2006年,某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該市愛滋病患者進行調查,其中有30餘名患者不清楚自己的感染途徑,但是在他們的描述中,他們都曾經因為不同的原因在同一家醫院輸過血,到該醫院去查病案,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給他們獻血的是同一個人,而這個人兩年前已去世了。
該案例告訴我們,醫生護士的工作關係著千家萬戶的健康,一次紕漏,帶給病人和家屬的,是終身的痛苦,所以要格外嚴謹認真,教師也是一樣。
(6)母嬰垂直傳播。指母嬰之間,經胎盤、分娩損傷、哺乳等途徑由母親直接傳染給嬰兒的傳播方式。如B肝母親通過分娩將B肝傳染給新生兒。
3.易感者
指對某種傳染病缺乏特異性免疫力,受感染後容易發生該病的人,稱為該種傳染病的易感者。
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的易感者越多,則發生該傳染病流行的可能就越大。通過有計劃的預防接種,可降低人群對該種傳染病的易感率。
(三)傳染病的預防
傳染病具有流行性。托幼機構人群免疫力低下,居住集中,更容易造成傳染病的發生和蔓延。預防傳染病應該針對傳染病發生、傳播和流行的三個環節,採取綜合措施,切斷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傳染病都不能流行起來。所以,預防傳染病的措施分為三部分:
1.控制傳染源
控制傳染源應該做到「四早」——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1)早發現病人。
多數傳染病在疾病早期即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所以早期發現病人,是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托幼機構的嬰幼兒,應該做好:①入園前的體格檢查,健康兒童方可入園。②入園後兒童定期的體格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矯正。③尤其要做好晨檢和全日健康觀察,隨時注意兒童有無異常表現、可疑情況及時處理。如疑為傳染病,應早隔離、早治療,採取綜合措施,對環境進行徹底消毒,對接觸者進行檢疫。工作人員上崗前應進行健康檢查,健康者方可上崗。
資料連結
艷麗是名新老師,負責滄州某幼兒園中二班的保育工作。11月的滄州,氣候異常寒冷,小明來園的時候就不停地咳嗽,家長說小明感冒了,帶來了治感冒的藥。艷麗也沒細問,把藥放好就去接待其他的小朋友了。中午的時候小明發燒,一量體溫40℃,艷麗嚇壞了,趕快通知園醫和家長,園醫一檢查,麻疹!原來,5天前,小明去醫院探視過患麻疹的小表哥。過了幾天,班裡陸陸續續出現了好幾個麻疹發燒的孩子……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嚴謹認真的入園檢查是幼兒園早期發現病人,預防傳染病的有效途徑。
(2)早報告、早隔離病人。
病人和可疑傳染病兒應早期得到單獨隔離。隔離室的工作人員不得與健康兒童接觸、不進廚房,少出入公共場所。隔離室用具應專用,用後及時消毒,非隔離室工作人員不得入內。不同傳染病兒應單獨隔離,以免交叉傳染。
(3)對傳染病接觸者進行檢疫。
檢疫期限即為該傳染病的最長潛伏期。檢疫期間,受檢兒童不得與健康兒童接觸,但每日活動可照常進行,發現疾病徵象及時處理。
(4)早治療。早期治療可減輕症狀,有效促進傳染病癒合,減少併發症。
資料連結
常見急性傳染病的潛伏期、病人隔離期和接觸者檢疫期限表
2.切斷傳播途徑
(1)經常性措施。
搞好環境衛生、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教育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經常開窗保持空氣新鮮流通,陽光照射充足;注意炊具、玩具和日用品衛生。
做好經常性的消毒工作,消除或殺滅外界環境中的病原體,切斷傳播途徑。
(2)傳染病發生後採取的措施。
對傳染病患者所接觸過的環境和日用品進行徹底的消毒。呼吸道傳染病,應徹底通風換氣;腸道傳染病和皮膚類傳染病,病人使用或接觸過的物品應進行徹底消毒。
3.保護易感者
(1)廣譜性措施。組織幼兒進行適當的體育鍛鍊和戶外活動;合理營養;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生活環境,增強兒童體質,提高其非特異性免疫能力。
(2)特異性措施——預防接種。
預防接種又稱人工免疫,是將疫苗通過適當的途徑接種到人體內,使人體產生對該傳染病的抵抗力,從而達到預防傳染病的目的。
學前兒童由於免疫系統發育尚不完善,免疫力低下,是各種傳染病的易感者,所以是預防接種的主要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