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學前兒童消化系統的特點
2024-08-14 20:12:25
作者: 張蘭香 潘秀萍
(一)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開始部分。學前期,尤其是嬰兒期,口腔較小,黏膜柔嫩,血管豐富,容易破損和感染。
1.牙齒
牙齒是咀嚼器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機體的發育過程中,牙體小、數目少、咀嚼功能低下的乳牙先發育,而後再替換為牙體大、數目多、咀嚼功能強大的恆牙。每顆牙齒的發育時間不同,但體現出有一定的時間範圍、一定的順序及左右牙齒對稱發育的總體規律。
乳牙的發育始於胚胎第六周,到出生時已有20個乳牙牙胚。出生後6~8個月時,乳牙開始萌出,2~2.5歲出齊20顆乳牙。乳牙萌出過程中,恆牙已開始發育。乳牙因牙釉質薄,牙本質較鬆脆,易生齲齒。
一般於6歲左右,首先萌出的恆牙叫第一恆磨牙,又叫六齡齒。恆牙漸次與乳牙進行交換,14歲左右全部交換完畢。恆牙中有20顆與乳牙交換,其餘是從乳牙後方增生出來的。
12顆磨牙包括第一磨牙4顆(六齡齒)、第二磨牙4顆、第三磨牙4顆(智齒),智齒通常在25歲左右出齊,但有人終生不出。所以,成人恆牙有的28顆,有的32顆。
如果乳牙為齲齒,將影響乳牙牙根的吸收,使乳牙不能及時脫落,必然導致恆牙排列不齊。
每一顆乳牙和恆牙的萌出都有固定的時間,見表1-4、表1-5。
表1-4 乳牙萌出時間順序(以月齡計算)
表1-5 恆牙萌出時間表
2.唾液腺
唾液腺主要有3對,即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腮腺。唾液中含有唾液澱粉酶、溶菌酶和大量的黏液素。唾液腺在出生時形成,新生兒及小嬰兒,由於唾液腺未發育成熟,分泌唾液較少,因此,口腔較乾燥。出生後3~4個月,唾液腺逐漸發育,分泌增多,唾液常流出口外,稱為「生理性流涎」,隨著生長可逐漸消失。隨著唾液量的增加,小兒消化澱粉類食物的能力也逐步增強。
(二)咽
咽是氣管與消化管共用結構。因此冷氣可以從咽部進入消化管,產生消化道脹氣;某些食物也會從咽部嗆入氣管,造成氣管堵塞而致命,如直徑2厘米以下的果凍、玩具小配件等。
(三)食道
新生兒的食道長10~11厘米,1歲時12厘米,嬰幼兒的食道呈漏斗狀,黏膜纖弱,腺體缺乏,彈力組織及肌層尚不發達,容易溢乳。學前兒童的食道比成人的短而狹窄,黏膜薄嫩,管壁肌肉組織及彈性纖維發育較差,易於損傷。
(四)胃
胃位於腹部左上方,上端開口為賁門,與食管相接,下端開口為幽門,與十二指腸相通連。嬰幼兒的胃呈水平位,當開始會走時,其位置逐漸變為垂直。由於賁門括約肌發育較弱,幽門括約肌發育較好,所以,低齡乳兒吃奶時如果吸入空氣或餵奶後振動胃部,容易漾奶。
學前兒童胃壁肌肉薄,伸展性較差。年齡越小,胃的容量越小。由於胃腺數目少,分泌的胃液在質和量上均不如成人,其酸度和酶的效能也沒有達到成人的標準,所以,消化能力較弱。給學前兒童提供的食物以及每餐的間隔時間,應考慮到年齡特點。
表1-6 學前兒童胃在舒張時的容量
(五)腸
1.吸收能力較強
學前兒童腸管的總長度相對比成人長。新生兒腸的總長度約為身長的8倍,嬰幼兒約為身長的6倍,而成人僅為身長的4倍。學前兒童小腸黏膜細嫩,小腸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及毛細淋巴管,因此,有很強的吸收能力。
2.消化能力較差
學前兒童腸壁肌層及彈力纖維發育得不完善,腸的蠕動功能比成人弱,容易發生腸道功能紊亂,再加上小腸內各種消化液的質量較差,所以,小兒的消化能力較差。
3.腸的位置固定較差
學前兒童的腸繫膜柔軟而細長,黏膜下組織鬆弛,所以,腸的位置固定較差,如坐便盆或蹲的時間過長容易出現脫肛現象。由於腸壁薄、固定性差,若腹部受涼、飲食突然改變、腹瀉等,可使腸蠕動加強並失去正常節律,從而誘發腸套疊及腸扭轉。
(六)肝臟
新生兒肝臟相對成人較大,10個月時為出生時重量的2倍,3歲時則增至3倍。肝臟富有血管,結締組織較少,肝細胞小,再生能力強,不易發生肝硬化。
小兒肝細胞發育不全,肝功能也不完善,膽囊小,分泌膽汁較少,對脂肪的消化能力較差。糖原儲存較少,飢餓時容易發生低血糖。肝解毒能力差,損害肝功能的藥物要慎用。
(七)胰腺
胰腺既分泌胰島素又分泌胰腺液,對機體的新陳代謝起著重要的作用。嬰幼兒時期,胰腺對澱粉類和脂肪類的消化能力較弱,主要依靠小腸液的消化。隨著年齡的增長,胰腺功能日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