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課程規劃原則
2024-08-14 20:05:42
作者: 蘇婧
1.整體性原則
經過課程選擇之後,就進入到課程規劃階段,整體性原則是進行課程規劃所要考慮的第一個原則。整體性原則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要從課程各要素的整體發展來考慮課程的規劃和實施,即要考慮到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課程內含各要素的整體發展,要對這些要素進行整體規劃,並且有計劃、有目的地去豐富和完善;另一方面,是指要從課程發展的外部條件和保障的整體層面來考慮課程的規劃和實施。即要考慮到與課程直接相關的人員、設備、材料、時間、空間、制度、其他資源等因素,將這些因素與課程的規劃、實施緊密結合起來,統籌考慮所選擇課程的規劃和實施。只有將課程的內部各要素與外部條件和保障要素結合起來進行考慮,才能夠對所選擇的課程進行合理的規劃,進而有效促進課程的實施。
2.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進行課程規劃的第二個原則,即課程的規劃和實施要注重發展性。落實所選擇的課程,並不是照本宣科、一成不變的過程,而是應當著眼於不斷提升課程的質量,要不斷豐富和完善課程,使課程在規劃和實施過程中不斷得到發展。具體說來,發展有三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發展什麼」的問題,是指發展的內容。課程的規劃要考慮到課程的內部要素、外部條件和保障,要著眼於不斷發展和豐富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要素,以及與課程直接相關的人員、設備、材料、時間、空間、制度、其他資源等因素。第二層含義是「如何發展」的問題,是指發展的方式和方法。課程的規劃還要考慮到以什麼樣的方式發展課程、採取哪些具體措施等問題,儘可能詳細地規劃和考慮課程如何發展的問題,做好充分的準備,從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第三層含義是「為什麼發展」的問題。在課程規劃的過程中,園長及其領導下的管理團隊和教師團隊要釐清思路,尤其是要反覆和仔細思考「為什麼發展」的問題,即進行課程規劃的元認知。弄清楚課程規劃背後的原因,深刻認識到在進行課程選擇之後,要有意識地進行課程規劃,為將來園所課程的深入發展和進一步建設自己的園本課程做好充分的準備,這也正是發展性原則的根源所在。
3.驗證性原則
驗證性原則是進行課程規劃需遵循的第三個原則。課程規劃的過程實際上是對選擇的課程進行整體架構和重新思考,並且與實踐結合實施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所驗證、有所修正是非常必要的。園所選擇的課程是否真正適宜,是否能夠滿足幼兒園開展各項活動的需要,需要在課程的規劃以及後續的實施中,結合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和水平,在實踐中不斷驗證。經過一系列驗證過程,從而使選擇的課程與幼兒園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真正成為適合幼兒園的課程,進而為幼兒園不斷積累、發展和創新具有自己特色的課程奠定基礎。
另外,驗證性原則的遵循還意味著課程規劃及其實施的過程也是幼兒園對自身課程不斷自我評價的過程。驗證的過程同樣要充分發揮園長自身、園所其他管理者、教師、幼兒、家長、專家、學者、教研員等內外不同的力量,請不同的人員站在不同的視角和立場來對課程規劃和實施進行評價,進而能夠及時發現規劃和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及時總結規劃和實施過程中的經驗,使得幼兒園課程的發展呈現螺旋式上升的態勢。
案例 破解「兒童學習與發展之難」的思考與實踐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學用體會
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帶來的困惑與動力
相距《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頒布僅十餘年,教育部於2012年又頒布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這不禁引起了我極大的困惑。《指南》中提出「要珍視遊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指南》中除了學習品質的提法較新以外,基本原則集中體現的仍然是《綱要》提出的「以幼兒發展為本」「以兒童為主體」的核心理念。那麼,《綱要》貫徹了十年,難道我們真的不清楚「以幼兒發展為本」這一核心理念嗎?作為園長也是曾經的帶班教師,我親身體會著幼教工作的辛苦和忙碌。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有時老師們真像是設定了程序的機器人,認真遵守著各項規則要求,努力應付著各種檢查評比,朝七晚五,身心疲憊。常常為了開放展示而突擊創設環境;為了評比檢查而加班加點製作玩教具……以「以幼兒發展為本」「以兒童為主體」為名,行「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行為之實。有時我常常問自己:「我們這樣辛苦工作真的是為了孩子嗎?我們這樣不停忙碌,前進的方向和工作的意義又在哪裡?」《指南》的出台用標題清晰地明示出:「兒童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原點」「研究兒童以及兒童的學習」「破解阻礙兒童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瓶頸問題」才應該是我們工作的重心。《指南》提出這些方向性的精神、目標和要求其先進性和正確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讓這種先進的教育理念真的在實踐中貫徹落實到位卻是十分困難的。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在研究怎麼能教會孩子,我們有很多好的經驗和做法可以讓孩子學會。現在要讓孩子做生活與遊戲的主人,成為主動學習者,把教師和兒童這兩者的關係顛倒過來。那麼,沒有老師在前面引導孩子們能學會嗎?沒有教師一遍遍的備課研課孩子們能發展嗎?正當我感到迷茫困惑時,一次紐西蘭學習故事在北京的培訓活動,讓我看到了將《指南》精神落到實踐工作中的希望。我那顆渴望改變又不知如何行動的心被點燃了。
二、紐西蘭《學習故事》經驗給我的啟迪
紐西蘭國家課程理想宣言——「兒童是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的身份成長的,身心健康有安全感、歸屬感,知道他們能為社會做出重要貢獻。」與我們不同的是,她們對兒童是什麼?以及兒童在教育中的定位問題有非常鮮明的觀點。這種觀點用宣言的形式來表達就形成了全社會的共識。兒童是什麼?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這樣的學習者並不需要站在他們面前無微不至、一萬個不相信、一萬個不放心的教師。他們需要的是退到他們身後,停下腳步靜心觀察了解他們到底喜歡什麼?想要什麼?能做什麼?並及時提供支持與幫助的夥伴。
紐西蘭幼教理念和學習故事這套兒童學習評價體系之所以打動我、點亮我,除了理想宣言以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紐西蘭幼教工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兒童自由自主活動狀態的理解和尊重。而是創造了注意、識別、回應這樣的循環評價模式來持續不斷地支持與推動兒童的學習。在這種循環模式下,計劃不再只是簡單的預設,是來源於孩子的真實興趣,是教師觀察和解讀孩子們的結果。教師了解了孩子當下感興趣的、能做到的、已有的經驗、能夠接受的學習策略……是什麼,進而判斷、適時跟進,真正的追隨和支持兒童的學習與發展。這種教與學的模式不僅尊重了兒童學習的主體地位,更為兒童的學習提供了帶有生成性質和不確定因素的廣闊空間。讓學習的內容和過程更富挑戰、更具意義。我覺得,紐西蘭國家課程中的這些觀念和做法不僅符合《指南》的精神,更與我們的困惑和想要解決的問題相一致。有了這些認識使我更加堅定了信心,要在我們幼兒園嘗試通過記錄兒童學習故事來支持兒童的主動學習。
三、打破傳統模式,支持兒童主動學習的實踐做法
我們幼兒園是一所很小的幼兒園,占地面積只有1500平方米左右,6個班的規模,園裡教師平均年齡42歲。幼兒園小便於開展改革與研究,但是教師年齡偏大則是個大難題。老師們雖然工作兢兢業業、盡責守職,但在教育中對幼兒控制多、限制多。打破這種以及教師為主導的高控模式,首先需要面對的就是中年教師求穩怕亂以及長期形成的固有思維定式。再有就是真的要改變,作為管理者我自己也很矛盾。學習故事畢竟是舶來品,我們整個的社會環境、管理模式、課程安排、教師工作常規都與紐西蘭的情況相差甚遠。孩子不上課只遊戲能適應未來的小學生活嗎?評價模式轉變為觀察記錄形式的真實性、過程性評價,會不會影響到上級部門對我園工作督導評價……這一切還都是未知。幸好,北京市早教所和我們西城區教研部門的領導和老師們表示堅定地支持我們進行嘗試,並建議我們用一個實驗班來探索未知之路。於是,我們從2013年9月起設立了一個實驗班,並為這個班配備了骨幹教師主導研究。這樣,我們才在發現和推動幼兒主動學習的方向上邁出了第一步。
正如前面所說,發現兒童主動學習的「哇時刻」並不簡單。沒有支持兒童去自由、自主遊戲的環境,沒有支持教師退到後面的時間,兒童的主動學習行為就難以被發現。因此,第一個學期我們就做了一件事,就是打破固有常規,創造條件,尋找「哇時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嘗試進行了四個打破,即打破時間限制、打破空間限制、打破材料限制、打破規則限制。在時間上我們打通了上午的時間,將原有的上下午各一次的集體教學活動,調整到每日一次下午分組進行。從8:30一直到10點都安排為幼兒遊戲時間。在空間方面,我們嘗試讓桌椅、柜子為了孩子的遊戲需要而活起來、動起來,孩子們需要交流,區角間就可以留出穿行的空間過道,孩子們挑戰多米諾遊戲,桌椅就要為其讓路。這樣孩子們就成為班級教室的主人,不僅會充分利用教室里的邊邊角角為自己拓展遊戲空間,還能設計組合小組活動的桌椅位置。在打破材料限制上,我們打破原有材料的統一配置,鼓勵各班教師根據孩子的興趣、需要,自己挑選和購買玩具。我們也號召家長共同完成各種自然物、廢舊材料等開放性材料的收集工作。為幼兒提供了從單一到多樣、從無趣到挑戰、從塑料到自然、從擺設到舒適的材料。至於打破規則,我們打破了原來按人數選區、按教師制定的規則要求完成遊戲任務的那種虛假的、體現成人意志的遊戲情景和狀態,讓規則為幼兒的遊戲服務。隨著時間和空間的不斷調整,孩子們的遊戲狀態也發生了改變,我們從孩子的眼神中看到了興奮、專注、認真、困惑以及成功的喜悅,這帶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到了第二個學期,也就是上學期,其他班老師聽了有關學習故事理念的介紹和講座,看到了實驗班的變化也開始對這一課程模式感興趣了。有的老師甚至也開始記錄兒童的學習故事給我們看。老師們發現的哇時刻越來越多,甚至記都記不過來。但是,記下哇時刻又能怎樣呢?對教師來說重要的還是應該怎麼理解辨識孩子的行為,怎麼支持回應孩子的學習。於是,我們又開始了一系列教研活動,去探討什麼是學習?什麼是兒童的學習?怎樣的學習對兒童來才是有效的?等問題。我們通過集體教研的智慧共同研究如何辨識與回應孩子的一個個學習故事。值得慶幸的是在一次次真實案例的分析與判斷中,我園教師固有的觀念以及觀察回應幼兒的專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改變與提升。
四、一點兒膚淺體會
現在回想一年前的我們,也真的算是無知者無畏了。因為當我們實踐了一段時間才發現,原來因為一個時間點的打破其實牽動的是整套生活常規的調整。一種教學方式的引進實際上是整套課程體系的改變。對我們這所幼兒園來說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現在想想我覺得要想真正的改變一是,作為管理者、政策和制度的維護者,我們必須首當其衝的定準方向、必須堅定決心,要敢於衝破常規將先進的理念付之於行動。二是,付之於行動離不開一支過硬的團隊。要讓老師們都認同這種改變,就要讓一切改變真正的幫助到老師們解決實際困惑。把過去虛假的展示、表演,改為對現實的承認和真實面對。園本教研要敢碰真問題、抓住真問題、解決真問題。把固守在教師頭腦中一潭死水的固有思維模式打破激活,讓每位教師都能體會到自己的力量與價值。有了認可先進理念又能夠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教師團隊,才能將觀念真正地落實到孩子的發展上。三是,實事求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習故事有很多值得學習借鑑的地方。但是,我們有自己的國情、園情,在學習借鑑的過程中一定要能結合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始終不忘的是我們的初衷,即「尊重兒童主體地位」「促進兒童主動學習與快樂發展」。只要是能促進兒童主動學習與快樂發展的教育手段與方法,就應該不分國界、不分新舊。學習借鑑的目的是要因我而變、為我所用,最終完全變為我們自己的理解與行為。
最後一點兒體會是,我們現在的探索還挺停留在相對感性的範疇內。接下來我們不僅要總結前一段好的經驗、做法。還要按著自己認準的方向深入的研究下去。特別希望有更多的同行大家一起來探索影響兒童主動學習的共性問題與解決之道。我期待在《指南》的指引下,我們也能建構一套自己的課程體系,讓我們的老師明白應該為什麼而忙碌,怎樣工作才是有意義的。當然,我們共同期待的是看到孩子們在幼兒園真正享受到被尊重、做主人的快樂學習過程。
——節選自北京市西城區三義里第一幼兒園劉曉穎園長2014年11月17日在貫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交流會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