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課程領導的本質和特徵
2024-08-14 20:02:58
作者: 蘇婧
課程領導究竟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來深入認識和理解課程領導?其本質和特徵如何?我們可以從課程領導的功能或任務、課程領導者的角色、課程領導與課程管理的區別等方面來進行深入分析。
1.課程領導的功能或任務
課程領導的功能或任務是指課程領導究竟能夠發揮什麼樣的作用,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例如,有人認為課程領導的功能就是為學校的成員提供基本的支持與資源,並能夠充實教師的課程專業知識,設計教育方案,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促使學校形成合作與不斷改進的文化,最終達成共同目標。[2]有人認為,課程領導所發揮的功能在於使學校的體系及其學校,能達成增進學生學習品質的目標。[3]還有人認為,課程領導可能遵循兩個路徑進行:對課程開發技術的領導;對課程文化的領導。其主要目的在於要轉變學校原有的一些陳舊的基本假定,形成新的教師觀、學生觀、知識觀、學習觀、教學觀等,改組與改造學校組織,進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影響課程開發的質量。[4]可見,課程領導的功能或任務是多方面的:是實現課程目標的手段;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是對課程與教學的管理;是獲得優質教育方案或提升學校課程品質的方式;是對學校組織和工作環境的變革;是重建學校文化的方式和學校組織變革的途徑;是建立工作團隊、賦權增能、建立願景。經由課程領導可以實現多種功能,達成多種目標,但其主要指向於課程與教學質量的提升、學校文化的重建、教師的專業發展等方面。
2.課程領導者的角色
課程領導者的角色是指具體承擔課程領導工作的人在課程領導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這也是課程領導力研究的一個焦點問題。如美國學者布拉德利(Bradley,2004)曾指出課程領導者的角色就是在課程發展過程中提供專家的見解;要善於協調小組對話和決策的制定;要保證決策是建立在數據和其他信息基礎上的;所做的決策應基於課程應該是什麼樣子,而非實際上是什麼樣子。[5]而哈夫洛克(Havelock)及其同事根據課程發展過程,更進一步提出課程領導者的角色應該為:課程或學科專家、指導者、訓練者、需求察覺者、委託者、溝通聯繫者、示範者、塑造者、倡議者、面質者、諮詢者、建議者、觀察者、資料收集者、分析者、診斷者、設計者、管理者以及評鑑者19種角色。[6]施瓦布(Schwab,1983)認為,課程領導者要具備下列的素養:有言辭說服能力;有課程慎思的經驗;閱讀各種專業雜誌,並能與人分享;了解國內外的課程實際;具備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素養;具備課程和教學視導的能力。[7]可見,課程領導者的角色與素養也是非常全面和多樣的,但其核心仍在於課程領導者的課程專業知識與能力,以及與他人協調、影響他人付諸課程實踐的能力。
3.課程領導與課程管理的區別
了解課程領導與課程管理的區別,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課程領導的本質與特徵。「校長的課程領導不只是管理校本課程,不只是研究學校的課程計劃,而是全面指引和統領課程改革在學校中的實踐和創新。」[8]鍾啟泉認為,課程領導這一概念的提出,意在擺脫歷來的自上而下的官僚體制的「監控」「管制」的「管理」思想,改變學校接受上級行政部門的指令之後才開始圍繞學校的課程展開活動和運作的認識;改變行政和管理是從學校的上司和外部提供驅動力的觀念。課程領導強調要從「經營」或是「領導」的功能出發,強調訴諸自身的創意與創造力,自律地、自主地驅動組織本身的含意和韻味,學校本身要把日常的課程實踐活動作為自身的東西加以自主地、創造性地實施。[9]由此可見,課程領導與課程管理是有區別的,課程領導更強調領導者與被領導者民主、平等的交流,強調雙方自主性、創造力的激發,強調以專業性和專業魅力來帶動整個學校課程與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校文化的建設與發展。
綜上所述,課程領導的本質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課程領導是一個領導活動過程或歷程。課程領導是教育行政或學校管理歷程的一環,指「在教育的團體情境裡,借影響力來引導教育工作者在課程實務(含教學)的努力方向,使其同心協力去達成教育目標的歷程」。[10]
第二,課程領導的途徑是領導者運用權力影響追隨者。課程領導力是一種專業權力,課程領導者發揮這種權力可以影響被領導者、追隨者,從而使得課程領導能夠真正發揮作用,促進學校或幼兒園課程與教學質量的提升。
第三,課程領導有著特定的目標。課程領導是一種存在於學校組織中,校長與師生間相互作用的活動。其目的是希望通過學校組織團體活動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並且通過課程設計、課程選擇、課程組織、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一系列過程來有效地達成課程既定的目標。[11]
課程領導的特徵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12]
第一,一個團體內的每一個成員都有成為領導者的潛能和權力。
第二,課程領導的主體不是個人,而是一個團隊。[13]團體內的所有成員一起學習,一起合作建構意義和知識。
第三,通過成員間的交談,把觀感、價值觀、意念、信息和假設表面化;一起研究和產生信念;在共同信念和信息的情境下,反思工作並給工作賦予意義;促進有助於工作的行動。
第四,要求權力和權威的再分配,共同承擔或共享學習、目的、行動和責任。這些特點顯示課程領導是一種「願景領導」,是一種「道德領導」,是一種「文化領導」;表明課程領導是政府行為,是專業行為,是合作行為。
資料連結
什麼是領導力
領導力是社會科學研究得最多的現象之一。領導力在人類和動物種群中都普遍存在。領導力在實踐中很容易辨別,但是給予其準確的定義卻非常困難,關於領導力的定義也是眾說紛紜。總體來說,對領導力的定義大致體現為以下三種類型。
1.寬泛角度的定義
此種定義涉及了領導力中的諸多因素,認為領導力的本質是領導者和追隨者相互影響的過程,包括因之而產生的結果,以及領導者的個性和行為、追隨者認知和領導者信用及其環境等是如何決定這一過程的。真實可信且有效的領導力,其必要條件是能夠培養出追求崇高目標、鬥志昂揚的追隨者,並且能夠通過合乎道德的手段取得合乎道德的結果。領導力會受到領導者與追隨者互動的過程以及結果的影響,同時領導力還根植於情境,情境可能會影響領導力的類型以及領導力的有效性(參見圖1-1)。[14]
圖1-1 領導力概念圖
2.管理學角度的定義
《現代管理詞典》從管理學的角度對領導力的解釋為:所謂領導能力就是激發他人跟隨你一起工作,以獲取共同目標的能力。這種能力是通過日常生活經驗積累獲得的。領導力完全是一種主觀性的東西,無法客觀測量,也不能僅通過學校學習掌握。領導力本質上應該包含前瞻力、決策力、親和力、毅力和執行力(見表1-1)。[15]
表1-1 領導力本質上應包含的5種能力
3.三個不同維度的定義
此種看法認為,在給領導力下定義時,必須要考慮的是究竟是要界定一個人,一個角色,還是一個過程?以下是從這三個角度對領導力的定義。[16]
從人的角度定義領導力——用一系列的特質和能力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有作領導的資質。
從角色的角度定義領導力——處理事務中所顯示的行動或行為特徵。
從過程的角度定義領導力——著眼於領導者與下屬成員的互動性。
由此可見,人們從不同角度對領導力形成了不同的認識和看法。但是總體而言,領導力就是能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對他人施加影響力的能力(或者說能調動他人,為一個共同目標而努力的能力)。[17]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深入理解領導力的內涵[18]。
(1)從領導者的角度看,領導力是一種促使組織領導目標實現的能力,它既是領導者素質、能力及其影響力的體現,也是領導者充分發揮能動性,認真分析組織環境、藉助一定的領導工具與追隨者發生有效互動而產生的力量。這種力包括人們通常所說的決斷力、駕馭力、溝通力、凝聚力等,既有權力影響力,又有非權力影響力。
(2)從追隨者的角度看,領導力不是單方面作用的結果,它是領導者與追隨者有效互動,從而產生出共同實現領導目標的力量。表面看來,領導力是領導者發揮作用的結果,但無論如何,領導者不能單獨形成一種力量,如果沒有追隨者的配合,組織目標就無法實現,領導力也無從談起。
(3)從組織目標的角度看,領導力是領導者與追隨者基於共同的認識,在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奮鬥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力量。沒有領導目標,領導活動就不可能產生,領導目標既是領導力產生的基本條件,也是提升領導力的動力源。具有崇高目標的領導活動,容易產生強勁的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