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生背景

2024-08-14 19:44:32 作者: 周采 楊漢麟

  多元智力理論的緣起,離不開轟轟烈烈的社會大背景,更離不開學術界理論家們卓越的研究。

  (一)美國追求優質教育的改革氛圍是多元智力理論的產生的社會大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美國教育,一直處於不斷的變革之中。由於長期受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和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的影響,美國的教育實踐很重視讓學生動手做而不重視系統的學科知識的教學,因此教育質量普遍反映下降。從因為受到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的刺激而頒布《國防教育法》起,美國的教育改革就一直以提高教育質量為中心,正是因為多元智力理論蘊涵著的提高教育質量的潛在可能性使它在教育實踐界獲得如此聲譽。

  本書首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美國教育改革除了提高教育質量這一中心以外,還有一個中心就是對不利處境兒童的教育的關注,即對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機會均等—每個學生都應該有平等的成功的機會——尊重。這主要是相對於在學業上面臨失敗的兒童或潛力尚待開發兒童而言的。60年代,美國提出了「促進幼兒教育機會均等」的口號,並為此從1966年開始了一項「提前開始」計劃。80年代美國提出要實現「為了千萬人的優質教育」。而多元智力理論提出的標誌性著作《智能的結構》一書是荷蘭海牙的伯納德·馮·李爾基金會(Bernardvan Leer Foundation)所贊助的第一部出版著作,該基金會是一個致力於幫助低能青少年的國際性非贏利組織,它廣泛地支持那些在早期教育於培養方面能夠導致普及性途徑的研究工作,以幫助低能兒童去發掘其潛能。這正好附和了美國教育改革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追求。

  美國多元文化教育運動的發展也為多元智力理論的產生和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種族復興運動強調學校在通過主流文化形成學生的共享文化的同時,應充分尊重其他民族群體文化也是整個國家文化構成成分的事實,實施多元文化教育。而七八十年代以來,美國移民的進入而加劇的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也刺激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由此導致了學校中文化差異的加劇,社會各界開始尋求在學校教育中確保對文化上的差異的欣賞。另外,少數民族學生一直以來學習成績不高,在潛力未充分發揮者(underachiever)和輟學的學生中少數民族占絕大部分,逐漸引起社會各界對現行教育體制的平等問題的關註:要求學校教育確保人人都有同樣的成功的機會,在學校課程和教學當中滲透多種族多文化的視角、體驗,於是多元文化教育成為美國改進現有教育的一劑良藥。

  (二)對傳統智力測試的批判是多元智力理論產生的學術背景

  自從1905年法國心理學家比奈和西蒙編制世界上第一個正規的智力測驗量表,並在1916年被美國心理學家推孟譯成英文且修訂成斯坦福-比奈量表以來,智力測試便風靡全世界。然而,也正是從智力測試產生之日起,關於智力測試的局限性的爭論及批判便從未停止過。從美國心理家瑟斯頓(L.L. Thurstone)的「群因素論」(20~30年代)、1950年阜南的「層次結構理論」以及1956年吉爾福特(T.Guilford)的三維智力結構模式乃至60年代以來信息加工理論的智力觀,都對智力單因素論作出了批判,這種對智力認識的逐步多元化的趨勢,在智力測驗上也有所體現。根據庫恩(Cohen)對韋氏成人智力量表的前身(W-B)、韋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韋氏學齡兒童智力量表(WISC)作的分析,發現韋氏智力量表包含的共同因素有:言語理解因素、知覺組織因素、記憶或集中注意因素和特殊類因素。而90年代出版的韋氏兒童智力量表第三版提供了4種因素分數,分別代表言語理解、知覺組織、加工速度與抗干擾力,斯坦福-比奈量表第四版也改變了以往根據因素的測查方式,轉而測量具體化能力(如言語推理和數量推理能力等)和動態分析能力(如抽象視覺推理、模式分析等)和短時記憶。可以發現,加德納不是批判傳統智力理論的第一人,但可以肯定他的批判以及基於這種批判之上的建構是順沿著這樣一條歷史蹤跡的。而且,正是通過他的多元智力理論,使傳統的智力測試的若干局限性日益凸顯。

  (三)加德納本人的研究積累

  加德納是一位發展和認知心理學家,在哈佛大學期間,他曾經與美學哲學家Nelson Goodman共過事,在他的第一本書《藝術和人的發展》(1973年出版)中,加德納指出皮亞傑的發展模式只適用於「最終導向科學思維的思維過程,其終極狀態可以非常邏輯地表達出來」,在這種批判的基礎上,他考察了創造性活動中認知過程的發展,開始著重探索偉大的藝術家的思維過程,並相繼出版《智能的探索》(1981)、《藝術、智能與大腦:關於對創造力的認識途徑》(1982)。同時,他也開始在波士頓老兵管理醫院研究大腦損傷病人。他發現其中有許多人的大腦的一個核心功能遭受了破壞性的損傷,但其他功能卻絲毫無損。80年代以來,他開始關注教育,同時致力於設計以表現為本的評估、追求理解的教育以及根據多元智力來獲得更為個別化的課程、教學和評估。可以說,多元智力理論的提出是他個人對正常和天才兒童以及那些大腦受損成人進行多年研究的結果,正是與此類研究相關的涉及人的潛力及其發展的研究興趣把他帶到了學習和教育領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