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蘇聯學前教育的特點與啟示
2024-08-14 19:43:11
作者: 周采 楊漢麟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蘇聯的學前教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歐美許多國家的學前教育相比,在很多方面有較大反差,並各有利弊。
(一)統一領導與集中管理
蘇聯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公共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十月革命以後立即建立了專門的學前教育局,以加強對這項事業的領導,學前教育的雙重任務被寫進黨綱。蘇聯把學前教育納入整個教育體系之中,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入託兒童一年費用的80%由國家負擔,學前教育機構都是公立。黨和國家通過教育立法、幼兒園章程、規則和大綱等,對學前教育實行統一管理,認為有了統一的規定,就可以保證完成學前教育的任務,保證教育的質量。因此蘇聯重視隨著學前教育科學的發展,對教育大綱不斷進行修改。
但是,蘇聯的學前教育領導體制也有其弊端。主要的問題是統得太死,缺少靈活性。由於不允許私人辦幼兒園,而國家的力量又有限,所以幼兒園的發展有限,供不應求。兒童入托率一直不高。
對於上述問題,蘇聯政府已有所認識。1989年的《學前教育構想》已表明蘇聯政府已正視併力圖解決這些問題,即賦予地方和幼兒園以更多的自主權。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二)教育工作與保育工作緊密結合
蘇聯的學前教育是以解放婦女勞動力和保護、教育兒童為目的的。蘇聯的學前教育機構從一開始就擔負著雙重的任務。這種情況導致了蘇聯學前教育的一個特點:教育工作與保育工作的密切結合,既要對兒童的日常生活進行護理和照顧,又要對兒童進行全面的教育;兒童在園時間比歐美國家要長,甚至長達12小時;很大一部分教育工作存在於保育工作之中。教育工作者利用每一個生活環節如吃飯、睡覺等,對兒童進行文明衛生習慣和良好道德品質的教育。並且,蘇聯把發展託兒所和幼兒園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教學—訓導型教學模式
在蘇聯的幼兒園實踐中,教學—訓導模式成為主要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教學的目的是用知識、技能和技巧武裝兒童,使之聽話。教育者不得不完成教學大綱,以滿足領導和監察機關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兒童僅僅被視為接受某種教育體系影響的客體。偏重於面向全體的教育形式,按小學上課形式進行的作業。兒童的基本活動形式——遊戲不僅在時間上受限制,而且被成人嚴格地規定。「在這種模式下,形式主義泛濫,教育的人道主義、一般發展的本質被閹割了。」「造成的後果是:成人與兒童相互疏遠;兒童的消極性大於積極性;神經官能症發作、心理變態;主動性喪失,繼而出現拒絕症。一離開教師,兒童的行為便大相逕庭,甚至與期望的、應該的行為毫無共同之處。」[23]
鑑於蘇聯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種種弊端,1989年的《學前教育構想》提出了「個性定向型相互作用模式」。強調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兒童個性的形成。教師與兒童交往時應遵循「不平行、不在上,而在一起」的原則,以保證兒童的心理安全感,形成個性的萌芽。在新的模式中,兒童被看做合作條件下的平等夥伴。雖然有了新的構想,但要變為現實還是有很大困難的。長期形成的學前教育的傳統,並非朝夕可以完全改變的。但《構想》指明了蘇聯學前教育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案,仍然有其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