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性格形成學說
2024-08-14 19:41:07
作者: 周采 楊漢麟
早在1802年,歐文就開始在公開場合表明自己關於性格形成的觀點。1813年,他首次在《新社會觀》中進行有關性格問題的理論闡述。這部著作同歐文主義的關係,猶如《共產黨宣言》同馬克思主義的關係。它囊括了歐文主義萌芽時期的、在以後著作中又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全部思想,並且始終是歐文從事教育活動的指導思想。
在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關於「人是環境的產物」觀點的影響下,歐文認為每個人的性格從來不是,並且永遠不可能由他自己形成,而是由「外力」為他形成的。他所說的這種外力包括遺傳和社會環境。他認為,人帶著天賦品質降生,然後由社會予以形成。「一個人永遠是他出生前後所存在的周圍環境的產物。」[59]大自然賦予品質,社會引導品質,隻有自然界和社會應對每個人的性格和行為負責。在構成「外力」的雙重因素中,歐文更強調社會環境對人性的影響。他所說的環境是廣義的,其中也包括了教育。他強調前輩所賦予的觀念和習慣對人的行為具有支配和指導的力量。同時,社會制度對於人的性格形成起著重大的促進作用。
既然人的性格是環境的產物,以好的環境取代不好的環境,就可以使人改變不好的性格,而養成良好的性格。在這個深刻信念的激勵下,歐文一方面緻力於為人們創造良好環境的實踐活動;另一方面給官方人士寫過無數的信件和呈文,呼籲政府重視培養人的工作。他批評了英國教育的現狀,要求政府通過關於貧民與勞動階級的教育法案,指派德高望重的人掌管教育,並建立講習所來訓練師資。
歐文的性格形成學說是一種唯物主義的學說,並表達了對勞動階級的同情。他把各種罪惡的性格歸咎於資本主義制度,並要求改變這種不合理的制度,在當時具有進步的意義。但是,歐文誇大了教育的作用,把人看成環境的消極產物,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陷入形上學。此外,他從「意見統治世界」的唯心史觀出發,斷定無知和謬見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從「人是環境的產物」的唯物論出發,又認定謬見是環境的產物。歐文的觀點陷入了沒有出路的惡性循環:為了改變社會制度,就要把人類的理性從謬見中解放出來;而為了使人的理性從謬見中解放出來,就要改變生活的環境,即改變社會制度。這種狀況是由他的機械唯物主義觀點和唯心史觀的局限性所造成的。正如馬克思所深刻指出的:「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說必然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社會之上(例如,在羅伯特·歐文那裡就是如此)。」「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緻,隻能被看做是併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