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論4~8歲兒童的教育
2024-08-14 19:40:51
作者: 周采 楊漢麟
(一)德育的內容與方法
赫爾巴特主張這個年齡階段兒童的德育應以給予兒童更多的自由為前提,以仁慈觀念的培養為主要內容,而以寬嚴相輔為方法。
為什麼要給兒童以更多的自由呢?赫爾巴特認為,這樣做將有利於因材施教。雖然在兒童的任性的最後跡象還未消失以前,仍必須加強管理的堅定性,但為了使兒童能公開發表自己的意見,以便使我們能研究他的個性,還是必須根據情況給予他儘可能的自由。
這一時期德育的主要內容是教給兒童關於「仁慈」的道德觀念。在赫爾巴特看來,屬於完善性的各種觀念兒童幾乎總是由自己形成的,而仁慈的觀念則較少自我發展。但這方面的教導不能直接進行,而應通過兩條間接的途徑。一是合群精神或合群習慣的培養;二是對兒童的適當的關心。按照赫爾巴特的意見,首先應設法使兒童養成合群的習慣,而不應讓他們單獨地呆在那兒。這樣,一旦兒童的惡意表現出格,我們就有了嚴格約束他的紀律。兒童越是習慣於服從夥伴中的共同意志,並在這種環境中活動和感到快樂,那麼他就越不能忍受孤獨感。我們讓作惡的兒童孤獨,就是對他的懲罰。而當我們重新把他接納到夥伴中間來時,他就立即感到快慰。他強調這種合群教育必須及時,因為過了這個年齡階段就不會有好的效果了。其次,還應通過父母對兒童的恰當的關心來使兒童樹立正確的仁慈觀念。赫爾巴特認為,雖然一個兒童由於受到教育而不斷地為仁慈舉動所感動,但會因習慣而變得麻木不仁。所以,我們應當取消對他進行習以為常的關心。當我們重新給他以這種關心時,他就會把這種關心視為我們自願的舉動,並敬重這種舉動。而假如兒童把為他們做出的關心視為我們的義務,視為某種機械的反應,那麼這種誤解便將會成為他們許多道德判斷的明顯的淵源。
赫爾巴特注意到,在4~8歲這個年齡階段,兒童的情緒還直接依賴於我們如何對待他們。因此,長期地對他們不親熱會促使他們變得冷漠起來。假如我們不願使兒童的心靈變冷,不願扼殺其仁慈的萌芽,那麼必須對必要的嚴格輔以寬容,而對寬容輔以和藹可親。在他看來,雖然在這個年齡階段還不能完成仁慈觀念的培養,但如果我們把同情感與仁慈信念結合在一起,就會有許多收穫。
請記住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二)智育
從「教育性教學」的原則出發,赫爾巴特十分明確地肯定「智育是全部教育的中心。」[57]如果說幼年德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合群精神和初步的仁慈觀念的話,那麼在完善思想範圍方面進行初步的工作則是這一時期教學的主要任務。他指出,在這一時期如同兒童生長發育一樣,他的能力與技巧也在增長。因此,應開始教學工作。
赫爾巴特十分重視兒童的提問。他認為,兒童在努力謀求獲得新經驗的過程中,常會產生各種天真的問題。在這些問題之中存在著原始的興趣。在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體系中,「興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他指出:人們首先應通過擴展了的興趣來改變個性,必須使其接近一般形式,然後才可以設想個性有對普遍適用的道德規律發生應變的可能性。赫爾巴特確信,多方面性應是德行的基礎,培養多方面興趣是使個體得以社會化的關鍵所在,也是教學的任務。同時,激發興趣也是教學的重要手段。興趣就是主動性。正是從上述思想出發,赫爾巴特主張應不斷鼓勵兒童愛提問的傾向,利用解答兒童的問題的機會,為今後的教學打下基礎。回答兒童的問題必須及時而徹底,不應當拖延。教育者必須駕馭兒童情緒的波動,不可錯過施教的良機。
赫爾巴特把4~8歲這個年齡時期的教學工作分為兩個階段來進行。前一階段尚未開始正式教學,主要應當使包括回答兒童的問題在內的非正規教學,同引導、交際、活動以及從這裡引起的習慣、鍛鍊、道德判斷以及初期的宗教印象等結合起來,部分地應同閱讀練習結合起來。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後期,可以開始一些較正規的教學活動來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赫爾巴特列舉的教學內容包括組合、觀察練習、計算、閱讀教學、繪畫、書寫。他強調直觀教學的重要性,詳細討論了直觀教學的具體作法。如利用棋子、大頭針進行觀察練習;利用錢幣來學習數數、計算等。赫爾巴特把遊戲視為幼兒智育的重要方法。他認為:「在兒童的遊戲中存在著認真的氣氛,以及那種可以使他在快樂的時刻振作向上的自動努力。」[58]即使是最簡單的玩具,只要是能動的,都能引起兒童各種表象的變更和聯結,甚至伴隨著兒童的內心衝動。年幼的兒童在遊戲中還表現出獨立性。因此,幼童的生動活潑的遊戲甚至是我們所期待的一種現象。赫爾巴特建議成人常同兒童一起遊戲,在遊戲中把他們引導到一些有益的事情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