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精與通識
2024-08-15 17:31:26
作者: 瞿林東著
——在治學境界上的追求[1]
一、世風、學風和文風
中國史學家歷來重視風俗的考察和記載,自《史記》以下,史不絕書。顧炎武引用他人的話說:「風俗者,天下之大事也。」在講到治學這個問題時,我們首先也應當環顧一下當前的「風俗」。
(一)世風、學風、文風的關係
當前,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浮躁的世風逐漸蔓延開來,影響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這自然也影響到學校,於是學風也日漸浮躁起來。其具體表現是:急於求成、避難求易,甚至不惜採取抄襲、剽竊的錯誤手段。此種極壞的學風,目前還在滋長、泛濫。
不良的世風和學風,必然有不良的文風與之相伴。其特點是誇張、媚俗,不準確、不規範,語言貧乏而缺少創造。諸如「打造」「出爐」「浮出水面」「爽」「酷」等用語漫天飛,好像中國語言已經簡單到如此地步了。更有甚者,用外國人的腔調說中國人的學術,顯得不倫不類。
(二)關於學風的幾個突出問題
第一,關於「教條主義」。「中教條」和「洋教條」,都應當反對。
第二,關於歷史觀的重要性。孔子的「義」,章學誠的「史意」,李大釗、郭沫若、顧頡剛等講的歷史觀,都至關重要。
第三,歷史是否可以被認識,史學究竟有何用處?這是本學科的核心問題。
第四,怎樣看待繼承、發展和創新的關係?善待前人的成果和當代人的研究。正確看待和評價自己的研究所得。
(三)關於文風上的幾個問題
第一,表述不準確。如「幾千年封建社會」「一直以來」「傳統的」「近代化」「現代化」「全球化」等。
第二,立意不辯證。在對某事、某人做判斷和評價時,要顧及各個方面,不要只看一方面;在論述某一問題時,要考慮它的前提;在涉及重要論述(如作前言或結論)時,要格外慎於遣詞造句,不要不及,也不要太過,等等。
第三,用字、用詞不嚴謹,缺乏講究和分寸。如「其間」不應寫成「期間」,「既然」不應寫成「即然」,「即使」不應寫成「既使」等。
以上,我對當前的學風和文風中存在的問題做了極簡要的概括。在此基礎上,我們來說說治學中的專精與通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