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文】 貝希斯敦波斯楔形文字銘文
2024-08-14 19:04:24
作者: 萬安倫
[英]羅林森
貝希斯敦波斯楔形文字與英語釋義對照圖
銘文A:
1.我是大流士[1],偉大的王,眾王之王,波斯王,諸省區之王,海斯塔斯皮斯之子,阿爾沙米斯之孫,阿契美尼德族人。
2.大流士王說:我的父親是海斯塔斯皮斯,海斯塔斯皮斯之父是阿爾沙米斯,阿爾沙米斯之父是阿里亞拉姆涅斯;阿里亞拉姆涅斯之父是泰斯皮斯,泰斯皮斯之父是阿契美涅斯。
3.大流士王說:因此,我們被稱為阿契美尼德族人。自古以來本族就是貴族,自古以來本族就是王族。
4.大流士王說:在我之前,本族已有八個人出任國王。我是第九個。我們九個人相繼為王。
銘文B:
僧侶高墨塔[2]散布妖言說:「我是斯梅爾迪士,居魯士[3]之子;我是王。」
銘文C:
阿辛納[4]散布妖言說:「我是埃蘭的王。」
銘文D:
尼丁圖·貝爾[5]散布妖言說:「我是尼布甲尼撒,納波尼德[6]之子;我是巴比倫的王。」
銘文E:
弗拉歐爾鐵斯[7]散布妖言說:「我是赫沙什里塔,屬於基亞克薩雷斯[8]家族;我是米底國的王。」
銘文F:
馬爾提亞[9]散布妖言說:「我是烏瑪尼什,埃蘭的王。」
銘文G:
特里坦塔伊赫米斯[10]散布妖言說:「我是撒迦提亞的王,屬於基亞克薩雷斯家族。」
銘文H:
瓦希亞茲達塔[11]散布妖言說:「我是斯梅爾迪士,居魯士之子;我是王。」
銘文I:
阿爾哈[12]散布妖言說:「我是尼布甲尼撒,納波尼德之子;我是巴比倫的王。」
銘文J:
弗拉達[13]散布妖言說:「我是馬爾吉安納的王。」
本文節選自《貝希斯敦波斯楔形文字銘文》第十卷,[英]羅林森著,劍橋:皇家亞洲學會雜誌,1846—1851年,第27—39頁。選文由賈麟譯。
【導讀】
本文節選自英國古典語言和歷史學學者羅林森的《貝希斯敦波斯楔形文字銘文》。
羅林森(1810—1895),英國軍官、東方學家,以「楔形文字之父」的稱號聞名於世。他為破解古波斯、巴比倫和埃蘭語楔形文字做出了最為主要的貢獻,為解讀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提供了重要線索,大大擴展了世人對古代兩河流域文明認知的廣度與深度。
1835年,羅林森被任命為波斯庫爾德斯坦省總督的軍事顧問。在波斯履職期間,他對當地古老而珍貴的碑銘文物——一處用三種楔形文字鐫刻在貝希斯敦山懸崖峭壁上的記述性銘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經過解讀得知,這處摩崖石刻是由公元前500年統治著廣大波斯帝國的大流士一世設立的。它記載了大流士一世取得王位的經過,並描述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從1835年開始,羅林森多次冒著生命危險,爬上那面嚴峻且陡峭的岩壁,摹寫和拓製成銘文的複本。前後將近16年的時間裡,羅林森藉助現代波斯文與古典文獻知識譯釋了該銘文,他所發表的「貝希斯敦大流士三語岩刻楔形銘文」的相關著作成為歐洲學者們釋讀楔形文字的重要依據,也為歷史學家提供了一部可以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早期字典」的範本。
該石刻銘文用古波斯語、巴比倫語和埃蘭語三種楔形文字刻成,是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時修建,記錄了其鎮壓高墨塔政變和各地叛亂,以及其取得王位的詳細經過。石刻雕塑描繪了大流士將反叛他的9個王中的一人踩在腳下,其他8個捆成一串站在他的面前。從被大流士踩在腳底的高墨塔開始,從左到右依次為:高墨塔、阿辛納、尼丁圖·貝爾、弗拉歐爾鐵斯、馬爾提亞、特里坦塔伊赫米斯、瓦希亞茲達塔、阿爾哈、弗拉達,所有叛王的排列順序依照其被處死的時間先後。
此段選文是作者於1846年至1851年出版的,正值其破譯工作進展迅速的巔峰時期。《銘文》不僅是對楔形文字這一重要出版符號的歷史性記載,也是研究阿契美尼德王朝早期歷史的珍貴史料。作為一份珍貴的歷史文獻,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它第一次向世人詳細地介紹了阿契美尼德王朝早期的歷史。其二,它全面記載了前522年—前520年的歷次政治動亂。其三,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波斯帝國早期的階級狀況,對於我們了解帝國初期鬥爭有所幫助。其四,它在許多方面訂正並充實了古典作家關於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記載,從而使人們有可能認清阿契美尼德王朝初期歷史的真實面貌。
通過閱讀此段選文的內容可以得知,楔形文字作為古代兩河流域最為重要的出版符號,對於記載歷史事件以及傳承悠久文明均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顯著作用。選文中的十段銘文,除了第一段為大流士對自己王族身份的介紹外,其餘九段皆為大流士對他九個政敵的負面評判,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他「鐵腕統治」的手段,以及對自己敵人殘忍無情的殺戮與咒罵。所刻楔形文字言語中也大多飽含對大流士功績的讚美與歌頌,而鮮有中立或批評之辭。可以想見,大流士當年必然下令經過反覆刪減修改之後,才叫人用楔形文字將其「輝煌的一生」刻在貝希斯敦懸岩上。而將這種古老而神秘的歷史文明傳達到現代的紐帶,正是不朽的楔形文字這一出版符號。
古波斯楔形文字的成功釋讀可以說是19世紀古代東方學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它的楔形符號雖然比較簡單,屬於純粹的拼音文字,但它的成功釋讀為其他更為複雜的楔形文字破譯工作開闢了道路。也從而在不久之後的未來奠定了一門新的歷史科學——亞述學的基礎。大量楔形文獻的釋讀,描繪出古代東方和古典社會所經歷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樣貌,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古代東方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舊有觀念與認識。從這個層面來講,可以說古波斯楔形文字的成功釋讀是亞述學史上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在它之前是充斥神話和傳說的朦朧時代,而在它之後則是曙光初照的科學時代。
(賈麟)
[1] 大流士:波斯帝國君主(前558—前486),出身于波斯人阿契美尼德家族支系。不僅是波斯帝國的偉大君主,也是世界歷史上的著名政治家之一。
[2] 高墨塔:或稱偽斯梅爾迪士或偽巴爾迪亞,波斯拜火教僧侶,是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的一個篡位者。
[3] 居魯士: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一位國王(約前558—前529年在位),是古代波斯帝國的締造者。
[4] 阿辛納:曾作亂於埃蘭,後被大流士斬首。
[5] 尼丁圖·貝爾:曾作亂於巴比倫,與大流士軍隊激烈交戰後被生擒。
[6] 納波尼德:古巴比倫最後一位本地出身的統治者,阿拉米人,公元前539年被俘於居魯士,古巴比倫國滅。
[7] 弗拉歐爾鐵斯:第二任米底國王(約前665—前633在位),第一任米底國王迪奧塞斯之子,接替父親統治米底王國。後被大流士割去五官示眾。
[8] 基亞克薩雷斯:是古代西亞米底王國的第四任君主,在位期為前625—前585,共40年。
[9] 馬爾提亞:曾作亂於埃蘭,後被部下斬首獻與大流士。
[10] 特里坦塔伊赫米斯:曾與大流士軍隊在米底交戰,戰敗後被割去耳鼻示眾。
[11] 瓦希亞茲達塔:曾作亂于波斯,與大流士軍隊交戰後被生擒,釘死在十字架上。
[12] 阿爾哈:亞美尼亞人,曾作亂於巴比倫,被大流士生擒後釘死在十字架上。
[13] 弗拉達:馬爾吉安納省叛亂之後被推為首領,與大流士軍隊交戰戰敗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