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文】 蔡倫傳
2024-08-14 18:57:19
作者: 萬安倫
范曄
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以永平末始給事宮掖[1],建初中,為小黃門[2]。及和帝即位,轉中常侍,豫參[3]帷幄。
倫有才學,盡心敦慎,數犯嚴顏[4],匡弼[5]得失。每至休沐,輒閉門絕賓,暴體田野。後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監作秘劍[6]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
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7]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元初元年,鄧太后以倫久在宿衛,封為龍亭侯,邑三百戶。後為長樂太僕。四年,帝以經傳之文多不正定,乃選通儒謁者劉珍及博士良史詣東觀[8],各讎校漢家法,令倫監典其事。
倫初受竇後諷旨,誣陷安帝祖母宋貴人。及太后崩,安帝始親萬機,敕使自致廷尉。倫恥受辱,乃沐浴整衣冠,飲藥而死。國除。
本文節選自《後漢書·宦者列傳》,(南朝宋)范曄著。萬安倫、劉浩冰據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後漢書》卷一百八點校。
【導讀】
本文節選自范曄的《後漢書·宦者列傳》。
范曄(398—445),字蔚宗,順陽(今河南南陽淅川)人,南朝宋史學家、文學家。范曄出身士族,元熙二年(420),劉裕代晉稱帝,范曄應召出仕,任彭城王劉義康門下冠軍將軍、秘書丞;元嘉九年(432),因得罪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於任內著寫《後漢書》。元嘉二十二年(445),因參與劉義康謀反,事發被誅,時年四十八歲。《後漢書·宦者列傳》中記載了蔡倫的生平事跡,其中對於蔡倫改進造紙術的記載成為中國出版史上的經典之作,顯示出中國出版載體「由硬變軟」的流變過程。
《後漢書》成書於魏晉南北朝劉宋時期,這一時期經過桓玄的「改簡為紙」的詔令,[9]中國在軟質出版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中國軟質出版史上,紙作為一種出版載體,結束了先前的簡牘繁複的歷史,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其中,蔡倫改進的造紙術是影響極為深遠的一項技術。
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紙是西漢初期的麻類植物纖維紙。對於造紙術的發明,《中外出版史》曾進行過深入的分析,萬安倫教授持「西漢發明東漢改良說」。通過六次出土物證可以證明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遺憾的是,關於西漢發明造紙術有沒有一個蔡倫式的代表性人物,目前還不能下判斷。[10]
由於初期的造紙術工藝簡陋,所造之紙質地脆弱,不易於遠距離運輸和長時間保存,同時還不適宜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所以一直沒有引起重視。在《後漢書·宦者列傳》蔡倫篇中,范曄用言簡意賅的語言記錄了蔡倫改進造紙術的原因、方法以及效果。
在中國硬質出版時期,出版載體從早期的金石甲骨到後期的竹簡木牘,呈現出輕量化和規整化的趨勢。隨著生產實踐的不斷發展,由於硬質出版無法滿足人類日益多元化的出版實踐活動,無法突破對人類知識儲存增量化的瓶頸,促使人類不斷探索新的出版載體。在硬質出版發展時期,中國古人探索出縑帛這一出版載體。雖然縑帛存在書寫方便,攜帶便利等優勢,但是價格昂貴,無法在社會上進行大範圍普及。
簡牘的笨重、縑帛的昂貴、麻紙技術的發展以及人類出版載體實踐活動的多元探索,這些在客觀上都為蔡倫改進造紙術奠定了基礎條件。范曄在書中記載了蔡倫改進造紙術所使用的原料,如「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等,造出了一批質量精良的紙張,為大規模普及紙張做出了重要貢獻,達到了「自是莫不從用焉」的社會效果,「蔡侯紙」從此風靡天下。
總的來說,蔡倫在改良造紙術上有三大貢獻:一是成功用樹皮、麻頭、敝布及漁網等廉價原材料來製造植物纖維紙;二是將西漢傳統的澆製法造紙創新改良為抄製法造紙,工藝大進,效益大增,質量大升;三是對該項革新技術的普及和推廣。[11]
(王松)
[1] 宮掖:整個皇宮。掖,宮中旁舍,妃嬪居住的地方。
[2] 小黃門:低級宦官。
[3] 豫參:猶參與。
[4] 嚴顏:嚴肅或嚴厲的臉色,這裡特指皇帝生氣。
[5] 匡弼(bì):匡正輔佐,多見於古代文臣對君王。
[6] 秘劍:皇室用的刀劍。
[7] 縑(jiān)帛:古代絲織品,常作書寫載體,稱為帛書。
[8] 東觀:東漢宮廷中貯藏檔案、典籍和從事著述的處所。
[9] 東晉元興年間(402—404)桓玄下令:「古者無紙,故用簡,非主於敬也。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
[10] 萬安倫:《中外出版史》,195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11] 萬安倫:《中外出版史》,196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