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唯意志論美學
2024-08-14 18:04:55
作者: 蔣孔陽
西方美學中的人本主義思潮雖然在20世紀才進入高潮,但其發端卻是19世紀的唯意志主義美學。
從廣義上說,文藝復興之後,西方各國先後崛起的反中世紀封建專制主義和神學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潮都屬於人本主義思潮範圍,包括17世紀笛卡兒的唯理論哲學、18世紀的啟蒙主義哲學,一直到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為其高峰)。但是,這股近代人本主義思潮以理性主義為主流,把人的本質歸結為理性,把理性看成衡量、認識和創造世界的最根本尺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宗教、自然觀、社會、國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無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思維著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人的頭腦以及通過頭腦的思維發現的原理,要求成為人類的一切活動和社會結合的基礎。"[1]而現代人本主義卻是從對這種萬能、永恆、至高無上的理性的懷疑、失望、批判、否定開始的。在哲學和美學上,最先自覺地用"生命意志"來否定、取代"理性"的,便是唯意志主義。
唯意志主義對傳統人本主義的理性本體論進行了最初的挑戰,批判了人類理性的局限性,把生命意志規定為人的本質特徵和終極意義的顯現,並擴充為整個宇宙、世界的本原,從而開始確立生存(命)本體論在哲學上的中心地位,具有鮮明的現代性。
唯意志主義於19世紀上半葉產生於德國,隨後向法、英和北歐一些國家傳播、擴散。其主要代表是德國哲學家、美學家叔本華和尼采。
唯意志主義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主要是資產階級中一部分非常敏銳、然而又非常脆弱的知識分子在19世紀初對近代理性主義的懷疑、動搖、幻滅感在哲學、美學上的反映。由於充滿血和火的法國大革命,拿破崙野心勃勃的征伐戰爭和最後失敗,法國大資產階級金融王朝的復辟,德國容克貴族的重掌權柄……資產階級理想中的理性王國被血淋淋的現實擊碎了。原來這個理性王國所提出的"永恆真理"、"永恆正義"和"基於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剝奪的人權"等目標都不過是"資產階級的理想化的王國"[2]的美妙幻影,現在都像肥皂泡似地破滅了。於是,作為這一目標的基礎和來源的人類"理性"的地位,自然開始動搖,理性價值觀自然受到懷疑。意志,這個人類心靈中非理性的部分,於是開始受到少數哲學家的關注和青睞。
唯意志主義之所以首先是在德國誕生並得到最深廣的傳播,也有特殊的社會文化原因。馬克思、恩格斯一再指出,德國資產階級有兩重性,既有反封建的革命性,又有妥協、軟弱的庸人習氣。作為德國資產階級先進思潮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就明顯地體現了這一特點。但是,德國資產階級中的落後反動部分則連那一點革命性也喪失殆盡了。唯意志主義一出現,首先就是同黑格爾為代表的上升資產階級的哲學思想相對立的,它不但是對人類理性的絕望,而且也是對整個資產階級乃至全人類前景的絕望。隨著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在德國誕生,以及1848年德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失敗,反理性主義思潮進一步瀰漫、擴散於德國資產階級之中,唯意志主義就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的精神氣候。19世紀下半葉,德國和歐洲的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在思想上就為唯意志主義由悲觀主義向熱烈、積極、進取的方向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此外,德國古典美學總體上是理性主義的,但是,誠如馬克思所說,這種"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3]特別是康德的二元本體論和實踐理性的倫理學,直接為唯意志主義提供了繼承發展的思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