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西優劣與形上追求

2024-08-14 17:43:27 作者: 李宗桂

  現代新儒家為了解決中國文化的古今存續、中西文化的衝突融會等問題,在正面闡發、弘揚和護持中國文化的精神價值和內在生命的同時,還對中西文化的優劣作了比較分析。

  牟宗三認為,每一民族皆有其文化系統,「每一文化系統皆有它的真實性與價值性」。但每一文化系統的精神發展自有其「理路」,因而中國文化確又具有明顯的差異和自身的優勢。

  請記住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牟宗三認為,中西文化之異,其表現之一,是各自對世界對象的把握不同。西方文化中的希臘傳統,首先把握「自然」,表現「理智」(理智亦是心、理之一形態),因而開出邏輯數學科學。這是以「智」為籠罩者,故曰智的系統。中國文化首先把握「生命」,講正德利用厚生以安頓生命,由此點出仁義之心性。這就一方面主觀地開而為心性之學。這兩方面結合起來,稱做內聖外王,成為道德政治的文化系統。這個系統以「仁」為最高原則、為統攝,故亦曰仁的系統。綜合而言,中國文化又可以概括為踐仁的禮樂型文化系統。

  中西文化之異,其表現之二,是二者文化生命的基本精神不同。中國文化是「以理生氣」、西方文化是「以理盡氣」。牟宗三認為,中國的成聖成賢之學,即是心性之學,它「是文化生命之靈魂,而所以引生無盡的未來者,正賴此耳。此即是心性之學中所謂『以理生氣』也」[151]。中國學術最懂得也最相信「以理生氣」的道理,因而相信中國文化的悠久無疆,而不主張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中所倡言的文化斷滅論。牟宗三宣稱,「心性之學最大的作用就是『以理生氣』,此是文化不斷之超越原則」[152]。能貫徹以理生氣的原則,就能化才、情、氣、潤生護生,不致才窮、情盡、氣竭。而作為道德主體的個人,便會將個人生命融進歷史文化之中,以仁的實現為己任,開出生命之源、價值之源、理想之源。與中國文化「以理生氣」之基本精神不同,西方文化生命的基本精神是「以氣盡理」,即人順生命之凸出而儘量用其才、情、氣,以創造文化。這種以氣盡理的精神,不以德性為主,不在盡心盡性盡理盡倫中表現。這個理,不是內在於心性中的德性之理,而是外在的事物之理。因此,以氣盡理的精神雖能生天生地,但由於它一往順之而不回頭,故其生命之強度與才、情、氣之強度,必有耗竭之時,必有才窮、情盡、氣竭之時,因而西方文化總是「周期斷滅」,不能像中國文化之悠久無疆。

  中西文化之異,其表現之三,是二者主體內容之不同。他說,中國文化以人文主義為主體,西方文化以神本和物本為主體。在中國,人文主義透徹彰顯,成為領導文化生命前進之骨幹。西方文化由於是以氣盡理,主體只能停在撲著外物以活動的理智上,是很難講人文主流的。因此,「在西方學術思想的傳統里,人文主義不是主流」[153],始終沒有成為領導文化生命前進之骨幹。作為西方文化主要內容之一的基督教,樹起了神的主體,未樹起人的主體,因而其精神是神本而非人本,「人文主義之門在基督教里並沒有開出來」。作為西方文化另一重要構成的希臘傳統,牟宗三認為其基本精神是「物本」。希臘精神若收斂凝聚而為思想學統,則是「物本」。他指出,在基督教外傾於上帝的神本與希臘外傾於物的物本「這兩個本的夾逼下,把人本悶住了。所以人文主義在西方一直抬不起頭來」[154]。

  通過以上辨析,牟宗三認為中西文化各有其優劣。以儒家心性之學為基礎的踐仁的禮樂型中國文化,有助於價值領域的開拓,有益於文化生命的承續,但卻缺乏西方文化中的邏輯、數學以及由此而來的科學,缺乏民主政治。西方文化在神本和物本中搖擺前進,以氣盡理,憑才、情、氣的運用,而構建了一套邏輯與數學系統,以及由此而來的科學系統,並在體制上確立了民主政治。但它卻因此而缺乏向內安頓自我,調適護衛中國文化發展機制的功能。有鑑於此,牟宗三主張中西文化互相學習,「諧和統一,相資互補」。

  總的來看,牟宗三關於中西文化差異、優劣以及二者關係的見解,較之其前輩更具胸襟的廣闊性和文化視野的開放性。這主要表現為他對西方文化價值的認真開掘,對其弊端的細緻剖析,從而提出了中西諧和、互為補充的中國文化發展路向的新構想,即所謂人文主義的重建問題。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牟宗三對西方文化的解析,對中國文化的重構,是建立在篤信儒家心性之學這一「中心觀念」之上,是立足於對道德理想的形上追求的價值原則之上的。

  牟宗三對道德形上學的追求,典型表現之一是對「文化意識宇宙」的推崇。他曾稱許其摯友、現代新儒家另一首領唐君毅為文化意識宇宙的「巨人」。他曾撰《「文化意識宇宙」一詞釋義》,文中說:「吾所謂『文化意識』乃即中國固有之『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意識也。此一意識乃是孔孟成德之教所開闢,……由此意識,吾人即可開闢價值之源。依此價值之源作道德實踐而化成天下,即名曰『文化意識宇宙』」,而文化意識宇宙「在層次上是高過科學宇宙、哲學宇宙乃至任何特定宗教宇宙者」[155]。按照牟宗三這種思維邏輯,西方文化沒有由孔孟成德之教所開闢之文化意識宇宙,當然不是人們所應把握的形上之理。

  可見,牟宗三比較中西,度量古今,其最終目的仍是為了從道德形上學角度護住儒家心性之學,以怵惕惻隱的道德的心,迎對世界上的八面來風,使中國文化悠久無疆。這當然只能是一種主觀的善良願望而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