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進路
2024-08-14 17:40:40
作者: 李宗桂
1.儒家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兩重性
「儒家文化」是個宏富的概念,從學理和實踐的層面看,都不能在整體上得出儒家文化能夠促進或者妨礙經濟發展的結論,而應作具體的分析。
毋庸諱言,儒家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它的某些成分,可以成為促進當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經過最近二十多年的研討,特別是經過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實踐的探索,儒家文化的某些內容可以成為社會文化發展的助力,已經成為事實。現在的問題是,儒家文化要在當代中國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助力,就要有切實的契合點,也就是要有恰當的進路,否則,無論儒家文化有多少優良之處,無論人們對於儒家文化在當今社會的作用有多麼強烈的共識,都無濟於事。而要合理地解決這個進路問題,就應當從儒家文化社會功能的兩面性入手,對其做切實的分析,才能令人信服。
儒家文化作為表述傳統儒學價值及其現象的專門概念,是指以禮治為旗幟,以維護封建體制為基本政治追求,以農本商末為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以三綱五常的道德觀為思想文化規範,以天下一統、萬邦諧和的社會秩序為基本目標,四者融貫為一的社會文化系統,它既是一種價值目標,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
從文化的時代性層面考察,在現代社會,儒家文化作為一個整體,不可能直接促進經濟發展。儒家文化所承載、所反映的價值體系,作為中國古典文明、農耕文明的成果,它不可能與正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當代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及其相應的價值體系相適應,因而不可能成為經濟發展的助力,更不是動力。道理很簡單,現代化就是工業化,就是市場化,就是商業化,而儒家文化就其基本取向而言,是與這些現代追求悖反的。封建專制政治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人民權利方面的主張截然相反;皇權至上框架下的以德治國與當代社會追求的依法治國,其治理旨趣迥然不同。特別重要的是,當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儒家文化所標示的傳統價值體系是整體衝突的。因此,作為一個整體、作為價值系統的儒家文化,不可能融入當代社會的價值體系之中,從而也不可能對已經建成初步體制框架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起促進作用。儒家文化中的經濟理念,在道義至上的價值原則指導下,輕視甚至蔑視經濟效益、經濟利益。它固然承認「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23],但其解決之道卻是「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24],「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25]。儒家文化所倡導的三綱五常的基本道德觀,其仁、義、禮、智、信「五常」固然有值得創造轉化的合理性,但作為其綱領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無論如何高明的詮釋者,恐怕也沒法證明其「現代性」。諸如此類,都表明儒家文化反映的古典農業文明的局限,表明其與現代化社會的諸多牴牾。
但是,應當看到,從文化的民族性的層面考察,儒家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其某些方面,對於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儒家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其中庸說、變化日新說、正德利用厚生說,對於經濟發展的策略和品位,以及階段目標的實現,具有明顯的合理價值。儒家文化中的倫理思想,其中和說、榮辱觀、氣節論、君子論、義利觀,對於提升個人境界、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具有積極的意義。儒家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其仁政說、德政說、貴民說、富民教民養民說等,對於當今良政建設,對於公務員隊伍素養的提高,以及對於民族文化優秀傳統的認同和弘揚,都有無可置疑的意義。